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 所谓公共选择理论是指把传统经济理论的分析方法运用于政治领域分析的理论。公共选择是指非市场的集体选择,实际是政府选择。公共选择理论也就是把经济学应用来分析政府的运行,即所谓政府经济学。公共选择与市场选择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一是市场选择以私人物品为对象,公共选择以公共物品为对象;二是市场选择是通过完全竞争的经济市场来抉择,即消费者用“货币选票”来购买私人物品,公共选择是通过一定政治程序的政治市场来抉择,即消费者用投票来购买公共物品;三是抉择行为的主体在市场选择下是个人,在公共选择下是集体。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特征是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广泛的非市场决策的政治问题,正如公共选择理论的创始人布坎南(JamesM·Buchanan)所说,公共选择“不过是经济工具在政治上的应用与扩充。”尽管如此,公共选择的理论仍然具有创新意蕴,它在政治学与经济学之间架起一座新的桥梁,为经济科学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2.
多中心自主治理理论是印第安纳学派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对传统集体行动理论的发展.从"囚徒困境"到哈丁的"公地悲剧",再到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这些模型告诉我们,个体的理性选择导致了集体的非理性.要想避免非理性的后果,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彻底私有化,要么构建一个外在的政治权威.多中心自主治理理论则在二者之外提供了一个新的办法,其核心是在公共池塘资源治理中利用资源使用者之间的社会资本,赋予治理组织充分的自主权,通过"自筹资金的合约"实施博弈,以此摆脱集体选择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公共选择理论作为当代西方一种新公共经济理论 ,其核心主题是政府失灵说。它以“经济人”假设为分析前提 ,较深刻地剖析了当代西方代议制民主政府行为的动机以及政府失灵的种种表现和原因 ,并提出矫治“政府失灵”的对策。研究这一理论 ,对于有效发挥我国政府管理的作用 ,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公共物品供给匮乏是当前村庄发展中所直面的现实问题,成为阻碍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因素。但传统政府供给职能的萎缩和市场供给有限形态的存在,使得以“一事一议”为代表的村庄集体供给成为重要补充,然而实践表明村庄公共物品供给依然存在困境。村民个体理性逐渐觉醒,成为村庄公共事务管理主体,开始寻求资源有限背景下的自我利益最大化。通过岳村调查发现,村民理性表现为集体成本分担意愿,并呈现从弱到强的变化态势,集体行动的奥尔森困境则表现为投机行为泛滥、精英剥夺严重、公共选择趋于瘫痪等。重构乡村社会资本、实施“有偿”供给、政府财政介入、构建小集团供给模式成为走出村庄公共物品供给的奥尔森困境的可能选择。  相似文献   

5.
"囚徒困境"博弈模型中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的冲突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理性经济人"造成了严重挑战.认为"囚徒困境"中之所以出现表面的理性冲突是因为囚徒并非真正理性,之后笔者试着给出了两种可以化解这种冲突的方案:一种是改变博弈的理性选择方式,一种是集体理性工具说或集体利益幻象说,这一过程构成笔者对"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某些农村地区,农民个体事实性的"零负担"常常令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陷入到"议程困境"当中。为此,如何理解这一困境,并使该困境得以有效解决,构成了本文的问题出发点。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本文发现议程困境具体表现为某些公共投入因为空间外部效应引发收益不均衡,从而导致的不同村民群体针对村集体资金投向的恶性争抢现象。区别于以行政村为集体消费单位,且村民个体"零负担"的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安排,本文认为,将行政村划分为若干居住空间相对集中、社会网络更为紧密的小集体,且以这些小集体为单位所形成的一套分成付费制度,是解决这种议程困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新政治经济学与当代公共行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政治经济学,狭义上特指70年代以后形成的公共选择学派的思想,广义上则涵益在经济学领域中,以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公共领域或集体选择过程中人类互动的行为、规则与制度安排的多个流派及其思想.这些思想在探讨人类政治生活的行为,分析公共组织的功能、研究公共政策制定与选择等方面具有十分显著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它们对长期困扰公共行政研究者的一些问题的阐释,不仅在理论上推进了公共行政的发展,而且为政府管理变革运动提供了直接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中国政治经济学领域近年来的成果,突出表现在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建设研究、产权理论与国企改革研究和“三农”与科学发展研究三个方面。广大经济学理论工作者,就这三个方面的各种理论和政策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出现了很多新颖的观点和看法。这些观点和看法,很值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7,(9)
19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给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市场经济的权威性受到了动摇。于是,在纯粹的自由市场经济中受到挫折的西方经济学界转而向"国家干预"的福利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寻求新的出路。然而,仅仅转变市场层面的措施并不能直击问题的根本,经济问题此消彼长。此时,面对西方国家经济的周期性混乱问题,西方社会就迫切需要对其政治层面的集体决策问题引起极大关注,公共选择理论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但是,随着政治社会的复杂化,公共选择理论也不再成为解决决策问题的万能灵药,而出现了个体在面对选择时可能会遭遇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底线心态发轫于经管领域,是描述员工关注某项重要事项而忽视其他竞争性事项的一元思维。在公共管理领域讨论底线心态,是为了解释基层公务员在工作中“左支右绌”的行为困境。基层公务员的底线心态具备灵活性特征,据此提出可能的测量方式,并从底线心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效应两个方面来揭示其过程。关于形成机制,可分制度、组织、个体三个层面讨论。其中,目标设定、感知问责、上级底线心态、关注自我利益、社会善念以及情绪耗竭等因素对基层公务员的底线心态产生影响;关于影响效应,根据管理效益和社会伦理两个维度,将基层公务员的组织行为划分为四种类型,由此深入阐述不同要素的底线心态对基层公务员不同类型的组织行为的影响。基层公务员底线心态研究能够促进相关理论发展,值得公共管理学者和实践者重视。  相似文献   

11.
公共选择理论以新自由主义经济哲学为方法论指导思想,以理性自私的"经济人"假设、经济学的交换范式和个人主义的方法论为三个基本分析方法,去研究经济学和政治学领域中的政治选择行为。通过对公共选择理论研究方法进行评述,指出公共选择理论研究方法上在公共研究中的创新及公共选择理论研究方法于公共研究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与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春慧 《学理论》2009,(17):175-176
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讨论与实践中,经常出现“保护”与“保存”这样两个概念,并且往往在它们之间划上等号,认为“保存”即是“保护”,或者说“保护”的主要途径在于“保存”。笔者以为这是一种误解,需要认真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13.
魏巍  蔡亮 《学理论》2010,(24):47-51
集体行动问题是现代经济学中的分支之一——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瑟尔·奥尔森(Mancur Olson)1965年出版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可谓研究该领域的奠基之作。他站在方法论的个人主义立场,认为集团是由各构成主体的自发意志所形成的,其理论主要阐述的是以谋求集体财富为目的的集团规模问题。其论点为旨在获得集体财富的集团,其规模的大小直接关系到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具体而言,他认为规模小的集团比规模大的集团更能实现集体行动。但在书中,奥尔森认为规模小的集团情况复杂,故其研究的对象为大集团,更为确切地说强调大集团的“集体行动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透视集体上访事件中的村民与乡村干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学界对农民集体上访侧重结构性宏观研究,对个体微观性研究重视不够,作者认为针对乡村行为个体行为选择理论的探讨对时下的“三农问题”讨论更有意义。据此作者选择R市D区为研究个案,探讨了普通村民、村干部、乡镇干部三层利益主体在集体上访事件中的行为选择。  相似文献   

15.
沈洪波 《理论导刊》2007,26(8):114-117
"安全困境"是国家安全研究领域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非传统安全作为新的安全研究领域引发了新的安全研究线索和"安全困境"问题。对于非传统安全重要内容之一的国家文化安全的研究来说,其"安全困境"问题的研究与认识包括文化安全的理论困境、文化安全的主体要素间存在矛盾和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与反对文化霸权的认识误区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通过公共物品概念的引入,奥尔森提出集体物品的供给和集团的规模密切相关,并区别了大集团与小集团。在他看来,普遍出现的搭便车现象导致了大集团的行动困境,其实质在于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对此,奥尔森提出了将选择性刺激作为解决方案。这些论述虽然受到学界的高度评价,但是也受到了不少批评。  相似文献   

17.
张小雁的"公共选择与政府决策行为"一文指出,所谓公共选择就是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资源在公共物品间的分配,它是一种非市场的集体选样,实际就是政府选择。政府在公共选择过程中的决策行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政府决策制定行为,政府决策执行行为,政府决策监督行为。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政府决策行为的启示有二:公共意志如何体现和公共选择责任如何落实。  相似文献   

18.
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前沿理论述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公共管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前沿理论五花八门,但其中比较宏观和有持续影响力的当属20世纪年70代末和80年代初兴起、到现在还在继续的长达二十多年的政府改革思潮.这一思潮的主要理论基础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公共选择学派.新公共管理、新公共行政/服务以及治理等前沿理论都与公共选择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或是在批判公共选择学派的过程中形成的理论.这几个理论相关又不尽相同,与西方思想界都有着十分深厚的渊源,反映着不同思想阵营和不同理论之间的博弈,并没有达到能够相互替代的程度.它们的风行在中国的公共管理学界也引起了层层涟漪和概念上的混淆.从西方公共管理改革实践的历史背景出发,重点就这四大理论的特点、渊源和理论效度进行综述和评论,并讨论了它们对中国公共管理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追寻美德”的最大意义在于从道德合理性的论证中实现道德主体的自我拯救,并以此通过现实性的需要、选择和目标三个维度来展示“一场现代性的反思”“、一种有效性的设定”和“一种理想性的悬置”,从而最终思考当下伦理道德困境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再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雅红  黄德明 《学理论》2009,(5):103-104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晨最快的国家,充分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是制胜诀窍,而东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东盟也在不断地发展.并组成了“10+3”的合作形式,其中尤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得最好。国内外对此的研究已很成熟.但多侧重于具体内容的分析,并为我们提供一些建议。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才是研究的目的。但是.这其中也有对自由贸易区的宏观理论分析却不全面的问题,这就会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本文试图从整体的角度,再一次认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