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市场经济是经济主体闯之信用关系所维系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即是信用经济.然而就中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与法治现状来看,空白的信用制度显然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瓶颈.健全信用机制将推动我国商事法律体系的完善,促进我国商法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从而规制和推动市场经济机制的良好运转.所以,如何构建一整套较为完整适宜且融合于商事规范中的信用制度.是我国商法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张艳 《法制与社会》2012,(36):46-47
公证是社会信用的可靠保证,也是市场信用制度建立和完善的基础.目前,信用的缺失成为我国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主要障碍,威胁着市场各个信用主体和各个领域.作为一项信用保障法律制度,公证对市场经济信用体系的保障能够发挥特有的功能和明显的效力,因而具有非常重要和突出的地位.本文首先对我国市场经济信用现状进行了概述;其次,对公证法律制度在市场信用体系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我国公证法律制度的完善更好的保障市场经济信用发表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实物经济、货币经济、信用经济三个阶段,目前我国正处在从货币经济向信用经济转变的过渡期.实践证明,在信用经济时期,无论经济抑或社会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信用的竞争,而不是政策的竞争.于是,一种集法律制度和非诉司法制度为一体的职业化信用司法制度--公证制度逐渐展示出独特的魅力.实际上,公证制度属于以向社会专门提供信用作为职业的司法信用制度①.限于篇幅,本文在此仅对公证制度的基本理念以及公证社会信用、国家信用、国际间信用和公证非诉司法平台以及公证司法平台进行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公证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其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在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健全方面发挥着其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本文着重阐述公证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公证是一项重要的信用制度公证之所以作为一项信用制度,从本身所具有的内在机制及外在社会对其评价上得以肯定。一是从公证在法律上的地位看,公证是行使国家证明权的中介机构。公证制度是一项国际通行的重要法律制度,是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项法律制度。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尤其是发挥公证的…  相似文献   

5.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良性循环,有赖于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信用制度和全社会统一的信用体系.在此过程中,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加强对隐私权的保护,防止在合法形式掩盖下侵害违约借款学生的隐私权.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使得诚信世风日下,随之带来诸多的社会问题,大家越来越重视信用制度,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明确了对诚信建设的具体要求,本文试从法律的角度对社会信用制度的部分内容进行探讨,分析我国信用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批判吸收国外发达国家的信用法制建设,从而完善我国的信用法律制度,营造良好的信用法制环境,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人民安居乐业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7.
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现代模式中最核心的一项制度。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这一论断反映了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深刻内涵,而不仅是简单地套用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的表达式。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经济运行试图完全借助于市场机制的学说,必须面对现实接受种种例外并修正其观点。因为人类理性总是有限的,外部事物极其复杂,其变化难以预见,交易成本必然存在,无论如何公开和透明,信息不对称现象总是难免,所以说市场经济的运行实际上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并且总是伴随着风险。信用是对抗种种风险的有力武器。信用的维持是保证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整个社会就是构筑在信用系统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法制和信用基础之上的商品经济.法制的基础是信用.信用(credit)的心理特征是信任.其经济学意义在于它构成了社会的"信任结构".在市场经济中.信用既作为一种基本道德准则和经济活动的基本要求来规范市场主体的各种交易行为,又作为一种法律制度来约束授信人和受信人的权利和责任.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法制和信用基础之上的商品经济,法制的基础是信用。信用(credit)的心理特征是信任.其经济学意义在于它构成了社会的“信任结构“。在市场经济中.信用既作为一种基本道德准则和经济活动的基本要求来规范市场主体的各种交易行为.又作为一种法律制度来约束授信人和受信人的权利和责任。  相似文献   

10.
徐亚杰 《中国公证》2005,(10):22-23
一、建设公证信用体系的重要意义 1、信用是公证事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石. 诚实、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市场经济的灵魂,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说过"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公证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信用保障法律制度,最大的价值就在于"信用"二字,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就在于确保所公证的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事实的真实性、合法性.信用是公证最大的价值所在,是公证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公证在社会信用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换言之,公证制度是政府和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公正和诚信为依据,反映政府和社会的信用度,任何时候都不能为利益、权势驱动.  相似文献   

11.
矫宇 《行政与法》2008,(2):27-29
诚信危机是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面临的一个较为现实的社会问题。是一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社会病态心理的体现,它的存在影响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社会风气的和谐。本文针对诚信危机产生的社会心理进。行了阐释和剖析,并对重塑诚信风尚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信用的权利化及其民法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信用权利化的提出有着特定的立法背景。通过对信用法律调整历史沿革的考察可以发现,信用的内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最初关注主体在伦理道德方面信守承诺的情况,扩展到主体的综合经济能力。现代民法对信用的调整以社会对主体的信用评价为核心,信用作为社会对主体综合经济能力的评价,已非主体性要素,且已从“内在化的伦理价值”外化为“客体化的人格要素”,成为一种具有典型性、独立性的人格要素。因此,有必要也能够将信用权利化为具体的人格权,以确保民事主体获得客观公正的信用评价。  相似文献   

13.
付云根 《行政与法》2005,2(12):16-17
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应包括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三大方面。其中政府信用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起着表率作用,个人信用、企业信用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信用的好坏。因此,完善信用体系,加强政府信用的建设是当务之急。本文对政府信用建设若干问题加以探究。  相似文献   

14.
法治政府与诚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晓华 《河北法学》2006,24(1):22-25
诚信是法治政府的基础和本质,是法治政府的标准,是法治政府的义务和责任.只有加强诚信建设,我国才能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当前各级政府应该做到:政府的政策与规范应具有稳定性与不可溯及性;公布的信息应具有真实性、准确性、全面性;应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政策;严格遵守信赖保护原则.  相似文献   

15.
从资本信用到资产信用   总被引:55,自引:0,他引:5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旭东 《法学研究》2003,(5):109-123
从立法、司法乃至整个学理 ,中国公司法都表现出鲜明的资本信用的理念和相应的制度体系。但事实上 ,以资本为核心所构筑的整个公司信用体系不可能完全胜任对债权人利益和社会交易安全保护的使命。决定公司信用的并不只是公司的资本 ,公司资产对此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中国公司资本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与方向是从资本信用到资产信用、从法定资本制到授权或折中的授权资本制。为此 ,应对最低资本额、股东出资、资本缴纳、股权退出机制、公司转投资、股份的折价发行禁止、股份回购禁止与限制及与资产信用相配套制度的其他公司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  相似文献   

16.
17.
政府信用博弈分析及制度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理论对政府信用的形成及缺失的内在机制进行了详实的分析。提出了组建压力集团以构筑对等的博弈平台;文章最后提出通过建立重复性博弈机制、守信激励机制、失信惩戒机制和完善监督机制、失信救济机制等手段解决政府信用危机。  相似文献   

18.
论诚实信用原则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通过对诚实信用原则的基本意义、理论和历史渊源、价值取向及其功能、适用等问题的研究 ,主张公平与诚实信用一样发挥着平衡当事人利益关系的作用 ,因此有必要将其作为一项统一的原则来对待。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 ,公平诚信原则从道德规则向法律规则的发展过程本质上体现了契约与伦理的结合过程。作者认为 ,诚实信用原则的宗旨仅在于实现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平衡 ,而对于当事人与社会间利益关系无法实现平衡 ,对于当事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冲突只能通过公序良俗原则来处理。  相似文献   

19.
政府信用博奕分析及制度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理论对政府信用的形成及缺失的内在机制进行了详实的分析.提出了组建压力集团以构筑对等的博弈平台;文章最后提出通过建立重复性博弈机制、守信激励机制、失信惩戒机制和完善监督机制、失信救济机制等手段解决政府信用危机.  相似文献   

20.
Open governance requirements are designed to improve accountability, which implies that transparent governments are more trustworthy stewards of their publicly invested power. However, transparency may also reduce institutional effectiveness and inhibit political compromise, diminishing the capacity to manage resources responsibly. We assess empirical support for these competing perspectives in the context of American state legislatures, many of which have become exempt from state sunshine laws in recent decades. We leverage variation in the timing of these legislative exemptions to identify the effect of removing transparency in a crucial governing institution on investors’ risk perceptions of states’ general obligation bonds. Our analysis of these data during the period 1995–2010 suggests that removing legislative transparency reduces state credit risk. We conclude that while openness in government may be normatively desirable, shielding legislative proceedings from public view may actually be better for states’ debt repayment capacity, improving their overall fiscal heal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