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球化主要在三个方面导致了对信仰的冲击,即资本逻辑对信仰的冲击、科学技术对信仰的冲击以及价值观念对信仰的冲击。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的共产主义信仰,仍然是应对当代人类信仰危机的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2.
阳妮伽 《学理论》2010,(27):40-42
纵观人类的历史发展,无论是对于社会个体还是社会群体,信仰都在其精神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信仰本身也构成了人类文化和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而信仰又隶属于文化,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信仰的建立和危机都与文化的发展变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本文试图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来分析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重建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信仰体现了个体对最高价值的追求。作为一个以农民为主的农业大国,农民的精神信仰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而得到丰富和完善。相反,在社会转型期却出现了群体性的信仰危机,信仰体系也严重"碎片化",农民的信仰世界呈现前所未有的缺失、迷茫与异化。这不仅损害了作为个体的农民的身心和谐和幸福感,也破坏了作为整体的农村社区治理和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必须在政府主导下,从制度上、物质上、思想上等多方面加以扶持和引导,重建农民的信仰世界。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学的进步与世界的演变,信仰为宗教独占的情况已经改变,信仰文化正走向开放性和多样性以满足人类对精神崇尚的多样性和选择权利。道德信仰是一种属人的非神性信仰,全面性的道德考察思路能够证明道德信仰具备信仰超越性、普遍性、完满性的条件。缺少共识性的道德供给是当今道德信仰危机的根本问题。道德共识的本质是价值共识,社会价值观是重建当代道德信仰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5.
刘巍 《学理论》2011,(35):260-261
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的价值体系,而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是信仰。对于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来说,繁荣的大众文化、意识形态的多样性等使大学生日益浸润于多元化的价值观中,一元化主流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遭遇多元化社会价值观的挑战,因此关注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是十分必要的。以信仰"四化"现象为出发点包括:信仰真空化、信仰多元化、信仰经济化以及信仰教育教条化。探究解决大学生信仰存在的这些问题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重新建构大学生的信仰,帮助大学生形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民道德信仰,植根于现代性的世俗信仰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信仰危机的世界历史图景之中。同时,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理想和价值的社会、理论资源,使之区别和超越于现代的西方宗教信仰。二者的结合就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道德信仰的历史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7.
《求知》2011,(1):44-44
施惠玲、荆学民在2010年第3期《北京交通大学学报》撰文认为,中国社会转型期信仰危机的形成有一个历时过程,这一历时过程包括:(1)“五四”运动以降传统信仰危机。个人与社会、现实与理想的关系错位、颠倒、紊乱,使中国人的传统信仰陷入危机。(2)“文化大革命”信仰宗教化造成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3)苏东剧变引发的共产主义信仰危机。  相似文献   

8.
王洪新 《学理论》2013,(22):188-190
在以往的研究中,"道德信仰"始终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面对今天的道德危机与信仰危机,必须加强"道德信仰"研究。在实际精神生活中,道德和信仰往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信仰对于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它是人们道德行为选择的价值坐标和导引,是个体实现其人生意义、社会价值和幸福追求的重要保证,是人的精神生命的主要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9.
论当代中国道德信仰危机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匡永琼 《学理论》2010,(7):28-30
道德信仰是信仰的基本形式,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着道德体系中的最高价值理想或最高人格境界,凝聚或整合着各种道德诉求和规范。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重要阶段,由于旧的道德信仰体系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新的道德信仰价值观尚不完善,以至于出现了普遍的道德信仰危机现象。在此,文章重点分析了道德信仰危机的现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该危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从其具体开展而言,具有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两重维度。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须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原则,坚决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信仰一般化、宗教信仰化,从而以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质规定为基准,受教育者必须对现实生活世界充分地、全面地把握,必须确立现代生活的意识,必须从生活意识与生活情感中确立对未来的希望。以此,受教育者对马克思主义"真知""真信""真行",从而达到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知"与"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王一博 《学理论》2012,(28):60-61
信仰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生命和灵魂,对人有着深远的意义。而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仰体系正处于矛盾和迷茫中,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国社会处于信仰危机当中。通过对当代中国的信仰危机进行哲学剖析和审视,探究其产生的根源之所在,以期能为中国信仰危机的解决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刘琳 《学理论》2015,(6):36-38
信仰危机是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的普遍问题,如何构建信仰成了重大课题。有效构建科学的信仰,就要理解信仰发生的动力机制,从信仰的动力机制及形成出发,才能确保信仰构建的科学合理性。信仰的动力是主体对信仰的需要,马克思主义认为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动力基础和源泉。而信仰形成的机制则是主体自发性向自觉性转换运动的过程,人们想要使需要得到满足首先是自发的,而后通过实践等因素变为自觉性的,从而促进了信仰的确立和形成。  相似文献   

13.
拜物教——一种人类历史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在现代社会中获得新的生命力,并呈现出不断泛化的趋势,即拜物教摆脱宗教信仰形式的框架束缚,作为一种人的存在方式对现代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使现代人沉沦于片面的和物化的生活之中,并最终导致当代信仰危机的生成。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信仰形式,其合法性正源于对拜物教及其实证主义思维方式的总体拒斥。但是,一种物化的"现代生活"及其实证主义的思维方式却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总体性产生了现实矛盾,即阻碍人之总体性的生成。然而,传统的宏观视域下的研究方法在处理这一矛盾时却陷入了困境,因此,需要通过研究范式的转变,以微观视域下的研究方法作为传统宏观视域研究方法的补充,以促进马克思主义信仰向日常生活世界的回归。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5,(27)
历史上,马克思主义信仰一直与政治革命相联系,使得人们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宏大政治叙事相联系的心理惯性;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个人实践由集体劳动转向个体的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由于群体信仰的历史心理惯性与个体实践转变之间的冲突,造成了马克思主义在个体微观层面的信仰异动。只有重新塑造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个人实践,才能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个人实践中愿行相资的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5.
周帅辰 《学理论》2013,(22):191-193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同时信仰危机随之而来并逐步加深。通过对中国社会信仰现状的分析以及与西方宗教信仰的比较,探讨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提升全国人民的信仰意识,以此来应对当前的信仰危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探析——基于文化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是信仰大众化,它既是理论大众化的升华,又是实践大众化的动力。"向文而化"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的本原指向,"以理服人"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的主导机制,"以文化人"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的重要资源。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的文化品格不是"价值无涉",而是强调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要兼备文化指向、兼循文化逻辑及兼顾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7.
郭爱芳 《学理论》2012,(3):73-74
法律信仰是源于美国学者伯尔曼的一句话: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中国随着法治社会的进步,法律信仰也被很多学者逐渐重视,于是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法律信仰。但法律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却不被信仰,这与我们内心世界中对法律必须被信仰又不时发生着冲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法律信仰危机已经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法治社会,法律信仰的培养有它的必然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杨欣艳  范晓锐 《学理论》2012,(32):284-285
当今大学生信仰多元化,各种信仰出现在大学校园,马克思主义信仰仍然在学生群体中占首要的地位,但是也出现一些问题。通过分析天津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学生信仰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看出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全球化背景下多元信仰的外部冲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及其信仰教育内部缺失两个方面,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在纪检监察干部必须具备的诸多能力素质要求中,具备"两个信仰"是纪检监察干部不辱使命的前提和保证.一是纪检监察干部必须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纪检监察干部忠诚于党的纪检监察事业,赤胆忠心地当好维护党组织健康纯洁"忠诚卫士"的灵魂.二是纪检监察干部必须具备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20.
研究生是国家的高级人才,其信仰和思想动态状况,将影响到未来中国社会发展方向。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培养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阵地,其教育的成败关系到研究生信仰的形成以及中国未来的发展。从研究生信仰现状的分析入手,找出影响研究生信仰形成的因素,并结合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总结和提出加强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