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具有顽强的斗争性格和光辉的文化传统,其中,关于哲学和社会思想资料比较丰富,值得深入研究。 关于苗族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思想资料,主要存在于“史诗”、“古歌”、“古老话”和“理歌”、“理词”当中。现在要研究苗族古代的哲学和社会思想,现成的参考书主要有两本,  相似文献   

2.
“喜欢道才来唱,喜欢理才来说”。 这是黔东南苗民《说古歌》的开场白,它准确的反映了苗族人民对“理”或“道理”的态度和感情。“理”这一个古老的概念在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平时不论节日、婚丧、寿诞日子都要由理老、歌手用摆古、对歌等形式向苗民进行“理”的教育,遇有诉讼和纠纷也由理老或寨首根据理词的意思进行裁决。所以“理”是苗族先辈对后代进行传统教育的总括,是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重理、讲理、服理是苗族社会的优良风  相似文献   

3.
关于苗族来源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主要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苗族,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作为我国主体民族的汉族,在它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曾吸收融合了苗族在古代的先民,而苗族在其自身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也有汉族和其他民族古代先民的参加。因此,对苗族来源的探讨和研究,不仅是苗族社会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有助  相似文献   

4.
“三月三”节日民俗,遍及广阔的地区。我国南部的不少兄弟民族,如湖南湘西地区和城步县的苗族,贵州水城、惠水一带的苗族,海南宝岛上的苗族,广西的瑶族,福建、广东一带的畲族,以及同属古代百越的海南黎族,广西壮族,贵州的布依族,侗族等,皆视“三月三”为本民族的传统节日。这一民族节日相当古老,本文拟就“三月三”节日民俗事象的丰富性,及其形成的多种原因和演变过程,进行初探,试作论述。  相似文献   

5.
《姊妹歌》是一首反映古代苗族社会中男尊女卑、男女经济不平等的诗歌,也是苗族妇女对失去生产资料和家庭地位的悲惨命运进行抗争的诗歌。它体现了苗族地区母权社会崩溃和父权社会确立的历史变迁。通过《姊妹歌》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反映的社会问题,对苗族历史文化特征和苗族妇女地位也能窥探一二,对苗族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民间歌谣与民俗往往同时存在,相互渗透,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贵州西江苗族民间歌谣亦涵盖了丰富的民俗事象,在此对苗族民间歌谣内蕴的民俗事象作一析理,以期为人们更好地了解和研究苗族文化提供可参鉴资料。  相似文献   

7.
勤劳智慧的苗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而这些习俗又往往与苗族民间文学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成为苗族人民独有的精神财富。探讨苗族民俗与民间文学的关系,对于了解苗族的历史、宗教、文学有一定意义。 一、苗族图腾神话与古老习俗 苗族的图腾神话是苗族民间文学中最古老的部分,它集中地反映了苗族初民在远古时期的生活和习俗。 在人类社会的初级阶段,人们为了生存,每时每刻都在同各种植物、动物打交道,人与  相似文献   

8.
黔东南苗族、侗族"干栏"式民居建筑差异溯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黔东南苗族"吊脚楼"起源于我国古代"穴居"文化系统,侗族木楼起源于我国古代"巢居"文化系统,为我国古代北、南两大文化类型的不同代表.文献学资料、苗、侗民族底层语言以及苗族、侗族原始民居方式遗存等均从不同角度留下了历史的痕迹.  相似文献   

9.
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口承法律文化丰富。在传统的纠纷解决过程中,理师的调解和裁定、当事人双方的自我辩护都通过唱词表现出来。唱词“引经据典”、灵活自如、生动形象,琅琅上口,理法的剖解蕴含其中,最后使各类纠纷圆满解决。本文以贵州省黔东南现存理词为基本资料,探讨无文字状态下苗族传统纠纷解决的形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苗族古歌》(以下简称《古歌),是一部非常珍贵的苗族文化典籍。它概括地记载了苗族先民艰苦创业的斗争经历,生动地反映了他们认识自然、改造社会、发展自己的民族精神,是苗族先民思想文化的结晶。它不仅对于研究苗族族源、风俗习惯、古代历史、文学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而且对于研究苗族先民哲学思想的萌芽、形成和发展,更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本文仅就苗族先民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作一点初步的探讨,以请教于学者。  相似文献   

11.
李程春 《思想战线》2013,(Z1):15-18
苗族是中国人口较多、历史最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苗族服饰作为苗族形象的标志之一,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独特风格。它真实地装载着苗族历史、经济、文化、艺术,客观地反映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特的民族性;有丰富的文化价值、民俗价值、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市场和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本文就苗族服饰文化内涵、种类、样式和产业发展进行初探。  相似文献   

12.
关于苗族和瑶族的历史渊源关系问题,许多专家学者从各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尽管目前在不少问题上认识尚不能达到一致,但是,苗族和瑶族在历史上有渊源关系,同源于一个古苗瑶部落则已为汉文献所记载,为这两个民族语言的同源词、语法以及风俗习惯、历史传说、图腾崇拜等大量的共同性所证明,也为大多数历史、民族和语言学家所公认。正因为这两个民族在各方面存在着大量的相似点,因此在解放前不少人认为苗与瑶就是一个民族,“瑶人裔出于苗”。常把苗当作瑶,把瑶当作苗;有的人认为苗族因为避免反动统治的徭役而退居山地成为“无徭人”,瑶族因此而得名,也有人认为苗族迁徙入湘黔的为苗,入湘南、桂、粤的则为瑶等等。虽然这些看法不一定正确,但它却反映了苗族与瑶族的密切关系。由于苗族与瑶族的渊源关系已经明朗,本文就不准备在这个问题上进行无谓的复述,在此专就苗族与瑶族的历史分化问题即古代苗瑶部落集团何时分化这一问题,从现代  相似文献   

13.
研究苗族史,首先就要遇到苗族的来源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又得涉及古代苗族的迁徙问题。本文就古代苗族的迁徙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今天的苗族,居住在贵州的最多;贵州的苗族,又以黔东南的最多。在云南、湖南、广西、广东、四川等省也散居一定数量的苗族。这些苗族是怎样来的?在现代研究苗族史的中外学者中,有的认为苗族系源于马来人种,由印度支那迁来的。他们的依据是苗族的体貌习  相似文献   

14.
苗族谚语,苗话叫“Hseid lul hseid ghot”意译即“古话古语”。顾名思义,苗族谚语早已流传于民间,而且大量存在于诗歌特别是理词之中,成为苗族语言的精华部分。它内容丰富多彩,至今还闪耀着灿烂的思想光辉;其艺术表现手法也独具一格,颇有研究价值。现拟就这两方面谈谈个人浅见,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15.
苗族与楚族     
苗族与楚族的关系,是古今历史学者十分关心的问题。千百年来,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我认为苗族与楚族关系密切:始祖相同,远祖相同,近亲相同,应是一个民族的两种称呼。 始祖相同 研究苗族的历史,不能单纯根据汉字历史资料,还必须结合苗族的《苗经》、苗语、苗俗等,全面分析,反复比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由苗族“巴对雄”(巫师)和“果江都”(话师)用苗语保存下来的《巫词》和《古老话》,是“苗族古代生活的百科全书”,“最标准的苗经”,它是我们研究苗史的可靠资料。  相似文献   

16.
苗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它在漫长的不断迁徙历史发展中创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黔西北(贵州省毕节地区)是我国苗族主要聚集地之一,民俗体育类型多样,形式丰富。但在现代化背景下也面临着历史传承的紧迫问题。  相似文献   

17.
苗族银饰的文化特征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苗族银饰的种类、造型、纹样、工艺作了较详尽叙述,并分析银饰所体现出苗族传统审美观,民俗和信仰等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8.
民俗是各民族广泛的民间传承文化事象。它内涵很广,包括物质、精神等方面。研究一个民族的民俗,对于认识这个民族的上古文化和现代文化至关重要,如将现今一个或者几个民族当今民俗与考古或史书记载的民俗进行比较和研究,对于我们认识上古人的各种文化特征的形成与至今的发展变化的相互关系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苗族是一个古老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民族。我们从刀丰富多采的民俗事象中,可以追溯到她那根深蒂固源远流长的上古文化。认识她在上古居住的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物质文化和宗教信仰等等。下面试将苗族当今的习俗与汉文献记载的史迹或考古发掘等进行比较性探索。  相似文献   

19.
引言苗族的古代历史,几十年来学者多有争论,其中一个原因是没有新的资料,不管地下掘发考古资料,或是现存文字资料都没有新的东西,因此进一步研究判断就很难着手。据我所知,威宁县苗族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中,知识分子用英国传教士帮助创制的苗文记录下他们的一些史歌或历史传说,因此保存下了零星部份。另外威宁县苗族在清王朝统  相似文献   

20.
关于苗族的盘瓠崇拜问题,长期以来不管是苗族学者还是他族专家,对此均持不同看法,至使盘瓠问题变成一个长期争论不休而且难以定论的历史课题。笔者认为,对于盘瓠问题,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科学的态度来进行研究。方能使盘瓠研究沿着正确的方向深入下去。近几年来,我们对盘瓠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从大量的史料和口碑资料以及现存的实物来看,苗族确实存在着盘瓠崇拜;盘瓠在民族学和民族史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在,让我们从麻阳的实况来看看这一幅民俗信仰的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