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我国禁止就业歧视若干法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对和禁止就业歧视是促进就业的突出和重要的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大背景下,对就业歧视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现行禁止就业歧视法律规范存在诸多问题,建议采取制定《反就业歧视》,成立专门解决就业歧视问题的机构,确立工会在反歧视中的职责,加强国家和政府责任等措施禁止就业歧视。  相似文献   

2.
在现实生活中,就业歧视现象比比皆是,究其类别主要有性别歧视、体格歧视、年龄歧视、地域歧视、户籍歧视和制度歧视.就业歧视给社会带来不和谐的因素,消除就业歧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而消除就业歧视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研究通过梳理就业歧视 相关文献,结合劳动力市场就业歧视的主要类型及表现,分析就业歧视产生的原因及对就业市场的影响。研究发 现,随着社会发展就业歧视类型逐渐多样化,出现户籍、性别、年龄、健康等歧视,也导致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 人力资源流动不畅、劳动者不公平感加强等危害。研究建议,我国应完善相关就业法规,维护就业者合法权益, 打造公平公正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性别歧视、年龄歧视、户籍歧视、学历歧视、经验歧视和健康、身高及容貌歧视,这些歧视已对就业的增长产生了消极影响。消除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就业歧视现象,要求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就业歧视现象,严重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正常发育与成长,损害了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也损害了劳动者的劳动就业权。本文结合反就业歧视的历史和现状,针对目前我国反就业歧视立法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探讨了加强和完善反就业歧视立法的途径和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本刊启事     
在《法制日报》2007年2月14日撰文,提出了他对就业促进法的三点期待。其一,期待“就业促进法”能严厉禁止和惩处各种就业歧视。笔者认为,当下的劳动就业市场存在着各种五花八门、或明或暗的“就业歧视”。如,性别歧视、年龄歧视、身体歧视、健康歧视、地域歧视、学历歧视等等。显然,这些大量存在的歧视,不仅在总量上对充分就业的实现构成极大的妨碍,而且在品质上更是对公平就业环境的严重侵害,必将置那些相对弱势的劳动群体于更加恶劣的就业处境中,恶化他们的生活乃至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7.
浅论我国反就业歧视的法律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就业歧视问题比较突出,为保障劳动者就业,维护其合法权益,必须建立反就业歧视的法律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8.
实务中,就业歧视纠纷的司法裁判标准并不明确。集中表现在对就业歧视的定义、特征和表现形式等基本问题缺乏统一的认识;就业歧视案件的案由不统一;就业歧视的构成要件不明确和举证安排不合理。对我国就业歧视司法裁判标准的构建应在平等原则、权力倾斜配置理论和利益衡平理论的指引下从如下几方面展开思考:主体资格、歧视禁止行为、受保护特征、主观意图、可比较对象、正当化事由。  相似文献   

9.
禁止就业歧视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前我国社会的转型期,就业歧视的现象俯拾皆是。这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党和国家应当高度重视就业歧视问题,通过制度设计(主要是立法)来全面禁止就业歧视现象。综合考量我国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各种社会压力,禁止就业歧视,是“和谐社会”的强烈诉求,是制度文明的明智选择,是保障人权的有效途径,是我国劳动立法急需完善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2006年1月12日,中国正式批准了《1958年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批准该公约将进一步明确国家在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方面的责任,促进我国建立和完善反就业歧视的法律制度,推动我国构建完整的反就业歧视机制,培育和提升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和平等观念,将对中国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浅析就业歧视问题及其解决之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劳动力就业市场打破原有界限,日益活跃的今天,就业歧视问题也凸现出来,成为阻碍劳动力市场正常发展的关键因素。就业歧视存在于劳动力市场中的各个层面,它不仅反映了社会不公,而且对劳资关系产生了不良影响,使得雇员和雇主双方都受损。应当制定相应的反歧视法律,以维护社会正义并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2.
现行法律对女性就业歧视司法救济的规定不足,难以解决女性劳动者力量弱小、举证难、现有诉讼制度不足等问题。为进一步保障我国女性平等就业,需要构建女性就业歧视公益诉讼制度,从正当性、必要性、可行性分析其的法理基础。并对该制度的构建进行初步探究:原告资格以工会、妇女联合会等社会组织为主,新增专门的平等就业管理机构;举证责任在当事人之间合理分配;抗辩事由应包括劳动保护措施、真实职业资格、小微企业豁免制度等;法律责任形式从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两方面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13.
劳动教育能够有效推动我国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因为劳动教育可以通过劳动理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促进充分就业,也可以通过价值态度和劳动道德的形成助推就业的高质量发展。但我国劳动教育存在表面化、边缘化、盲目化的问题,带来了逃避就业、自愿性失业、就业歧视等就业冲击。发达国家的劳动教育将职业理念贯穿始终,注重劳动的精神意义和价值,并将劳动教育纳入立法,从而为就业提供了较好的保障。有鉴于此,我国应结合教育发展规律,在小学阶段将劳动与就业观念的培养置于重要地位,中学要强化劳动与就业价值观的树立,大学要致力于创新创业潜力的挖掘,共同推动我国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受新冠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本研究在梳理高校毕业生就业相 关理论的基础上,从毕业地、高校类型、学科及家庭因素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了总结。研究认为, 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劳动力需求收缩、就业稳定性变差、“慢就业”现象升温及就业歧视加剧等, 原因主要是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性失衡、用人单位适合毕业生的岗位稀缺、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及就业服 务缺乏针对性等。研究建议,为改变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应完善促进就业创业政策,加强就业服务和权益保障, 建立健全教育与就业的联动机制,提高高校就业工作实效性,同时毕业生也应顺应变化转变观念,制定职业规划, 培育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5.
论消除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国家担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农民工就业歧视是一种制度性歧视,消除农民工就业歧视是国家的国际法义务。解决农民工问题需要多管齐下,但国家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将是最重要的。因为无论是制定政策框架,还是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无论是对农民工搭建公共就业服务的平台,还是营造平等对待农民工的社会环境,都离不开政府。农民工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要求国家出面加以统筹研究解决。因此,反农民工就业歧视,国家仍要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制定我国反就业歧视法的可行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来看,还是从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内在要求来看,都有必要用法的形式对就业歧视行为实行制止和限制。因此,制定反就业歧视法不但有党的现行方针政策的指导,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并且有我国宪法和法律提供依据和保障。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变迁而产生了农民工这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制度性及一些非制度性因素,国家对农民工的保护机制不健全,引致他们在就业、工资待遇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缺乏法律保护并成为备受歧视的弱势群体.本文基于对甘肃省天水、陇南两市农民工就业状况的调查数据,从国家制度、法律及农民工自身原因等方面分析了产生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原因,并在从法律视角提出消除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