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不很清楚其它的北方民族是否像我们达斡尔人一样对稠李子树怀有十分亲近和热爱的感情。因为我们的摇篮都是用稠李子树做成的,几乎我们每一个在故乡长大的达斡尔人一出生就睡在这种稠李子树做的摇篮里,所以我说,我们是稠李子树下的人们。在我有限的见闻中,我们达斡尔人的摇篮恐怕是独属于我们民族为数不多的几样物品之一了。它的样子外人看起来不免有些怪诞———把婴儿紧紧地捆绑在一个狭窄的“小船”里,然后吊在房屋中间的横梁上。坐在炕沿上的妇人不忙的话就用手,手里有活计的话就用脚,拉动着纤绳(无论是纤绳还是吊绳都是用鹿颈…  相似文献   

2.
卷首语     
大凡到过江城武汉的人,都知道那里有座古琴台。相传春秋时俞伯牙在此弹琴,一曲《高山》,一曲《流水》,竟都被一位叫钟子期的樵夫听懂,二人遂结为知交。“知音”这一典故便由此而来。本期也要给您讲一个发生在武汉的类似故事,题目就叫《毛条东江城遇知音》:那是1919年冬,毛泽东刚26岁……  相似文献   

3.
矫海  敖金春 《奋斗》2006,(4):48-49
我们来到坐落在嫩江中游左岸的黑龙江省富裕县友谊达斡尔族满族柯尔克孜族乡三家子村采访。  相似文献   

4.
今年4月份,我们来到素有“支部像团火、党员个顶个”之称的某部红八连调研。一入连门,我们就被浓厚的传统之火所感染。现任党支部书记骆玉双庄严而神圣的把一本“红军传人簿”递到我们面前,深情而凝重地向我们讲起这本“红军传人簿”的来历。  相似文献   

5.
“摔跟头”     
蒋国平 《唯实》2009,(2):96-96
“摔跟头”也叫“摔跤”,是生活中常见之现象。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要摔些跟头,尤其是孩提时代,不摔跟头恐怕就学不会走路。 人们常用“摔跟头”来比喻工作或人生道路上的失误或失败,这比喻还是较贴切的,不管什么“跟头”,或是影响前进的步伐,或是带来精神上的痛苦,更有人从此一蹶不振,或一命呜呼。  相似文献   

6.
钱的自述     
我的名字叫“钱”,大家都认识,不过也有人叫我“孔方兄”。奇怪的是大家谁也都离不开我,可不知为什么,大家却越来越都瞧不起我,让我弄不明白的同时,也让我心里很恼火,这难道都是我一个人的错吗?说起来也真是的,我的名声不好,也许还真的怪那个又臭又硬的南阳人鲁褒了,作什么《钱神论》,并满嘴胡言什么“钱的形象,像天地一样有圆有方,人们亲它爱它如同弟兄,尊敬地称它为孔方兄。没有美德而倍受尊崇,没有权势而炙手可热,出入宫廷高门,可以转危为安,起死复生,变尊贵为卑贱,使活人被杀死。所以愤怒争论时没有钱就不能取胜,…  相似文献   

7.
老宅     
我出生在关中西府的农村。我们的村子有一个很伤感的名字,叫陵头堡子。村子之所以以“陵”而命名,是因为,唐代末年,有一个被封为秦王的儿媳妇埋在了我们的村子。据村里的老一辈人说,这个堡子也叫“何家堡”,大概是何姓人家筑的城堡吧。如今,城堡中已经没有一家姓何的了。至于说姓何的人是什么时候筑的城堡,历史的暗角和任何印刷品都没有关注,后人就无从知道了。不过,何家堡还是给我们留下了猜测、想象的空间,我不由得在思考:一个城堡的消逝,一个种族或家族的灭绝,是有它内在的因素的,我们这个城堡里的一座老宅,就是见证。老宅在城堡的正中间…  相似文献   

8.
一、被误杀的缘由和经过 20世纪30年代初,广东东江发生了一大冤案。这就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政委吴炳泰被作为“AB团”头子、中国社会民主党领袖而杀害。 为什么一个红军的高级将领被自已人误杀?原来,从1931年6月开始,东江革命根据地就开始错误地进行反“AB团”的斗争。早在同年1月,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召开,通过了“左”  相似文献   

9.
梁兰 《党建文汇》2002,(12):24-24
近日,四川成都野生世界迎来了两只野生大熊猫。和别的大熊猫不同,它们都是被父母遗弃的“孤儿”。两只大熊猫均为雌性,小的叫“张卡”,大的叫“遥远”。“张卡”出生才3个月,就被妈妈抛弃了,是一个藏族姑娘冒着生命危险下到山沟底将它抱回的。  相似文献   

10.
带电人经常抱怨自己被电器或金属电击。一位叫艾丽西娅的美国堪萨斯州的女士在2007年3月说:“我在电视台工作,我周围都是电器、电脑之类的,我触摸到哪一件电器,都会被电击,不过比较好的一点就是,当某种电器坏了,我过去摸一下,它经常就会恢复工作,因为这一点,我被同事认为是个怪人,他们经常拿我这点开玩笑。  相似文献   

11.
《圣经·创世纪》讲述了一个人类起源的故事,说是上帝用泥土捏成了一男一女,男的叫亚当,女的叫夏娃,他们结为夫妻,住在仙境般的“伊甸园”里,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上帝告诉他们,园里的许多果子都是可以摘下来吃的,唯有那“知善恶”树的果子千万不能吃。可是,他们不听上帝的告诫,偷吃了禁果,终于被逐出了“伊甸园”,从此在人间受苦。“上帝造人”与“伊甸园”的故事,纯属子虚乌有,而“由猿到人”的离奇故事却被考古发现所证明。  相似文献   

12.
我们双丰村过去叫“双庙”,是长春市郊西新乡的一个村,大家企盼风调雨顺,粮菜双丰收,就改叫了“双丰”。10年来,我们村由过去负债600多万元的穷村,变成了两个文明双丰收的‘叫、康建设示范村”,近3年村集体经济上缴利税居长春市第1名,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了5000元以上,还被中央精神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党总支被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成绩的取得,当然不是我崔责这党总支书记一人干的,靠的是同心同德开拓进取的党总支班子和7000多村民的共同奋斗。我们村党总支班子从1990年起,3次换届都以98%以上的得票连…  相似文献   

13.
如今五六十的人,比我们小时候所看到的那些五六十岁的人要年轻得多。究其原因,有文化素养的差异而形成的精神状态的通然不同,更有饮食的进化以及自觉或不自觉的保养保健的巨大作用影响在。而且,如今的老年人根本就不服老,不愿被人称老,不愿倚老卖老。许多50多岁的人,听到被称为“爹爹、块地”,。C头多半漾起几分不快(自己的孙子这样叫是理所当然.其喜悦与满足是另一种享受)n许多社交场合,不少人已学会“见物抬价,见人减岁”、抬价,增物之值;减岁,使人年轻化,都是令人高兴的事。只有农贸市场的乡下菜贩,还总爱照传统“敬…  相似文献   

14.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一批内地旅港文化民主人士在中共的组织下,经东江游击队和地下党的护送,1942年初,历尽艰难险阻,安全返回大后方,史称 “抢救文化人”。茅盾是被“抢救”的知名文化人之一,他从1942年1月9日开始离开香港,途中在广东东江地区度过1个多月时间,3月9日,从粤北曲江乘火车抵桂林。6、7年之后,茅盾在《脱险杂记》中,详细地回忆了自己在东江的经历、游击队的艰苦生活,生动地记述游击队护送和接待文化人的经过等等。他高度地评价游击队的营救活动,称这是“抗战以来(简直可说是…  相似文献   

15.
我们这里糟蹋起良好的文化与词语的时候,下手算是相当狠毒的。比如说“小姐”就被糟蹋了,以致现在称呼年轻女性的时候都要脑子里转一下,有人直接就叫“美女”了,连带着青年男性也被称呼为帅哥。我被这么称呼的时候,总是觉得我们这里的审美观一定是出了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一方小小的手绢儿从古至今不知演绎过多少故事,或是一段啼笑姻缘,或是一场悲欢离合。而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手绢儿摇身一变登上了大酒店的餐桌,身价倍增。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许多人无论擦手、擦脸或是擦皮鞋,用的不再是过去那一方方可人儿的小手绢,而是某某大酒店的餐巾。且不论餐巾当手绢儿有伤风雅,单说说这手绢儿的来历。它们大多是用餐者在酒足饭饱后“顺手牵羊”得到的,或是“买单”者花钱买来的。花钱吃饭拿一块小手绢儿本无可厚非,但应看看拥有这种小手绢儿的都是些什么人和他们花的都是谁的钱…  相似文献   

17.
生活中市民之间因琐事引发矛盾时.我们时常听到被惹怒的一方大呼大叫:“我要杀死你!”“把我惹急了,我就杀人!”不少人听后,都认为是一时气急失态而语,一笑了之,根本没放在心上。然而南京市江宁区一位男子因与妻子产生矛盾,写下遗书,声称要杀人,  相似文献   

18.
姜丽红 《理论文萃》2006,(2):58-62,64
政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人作为有限的社会存在无法独自生存而不得不与他人发生关系而必然产生的。“从本质上讲,政治是为人的幸福和人的发展而存在的,政治的最高理想是人间善的生活。”①而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利益冲突、现实条件的制约以及某些人性弱点的暴露把“追求人间善”这种政治应有之意掩盖甚至扭曲了。世俗社会的纷繁复杂也使这种追求不可能明朗清晰的呈现,于是,它渐渐地被人们疏忽或者遗忘了。而在另一种被纯净了的社会中,这种政治的追求被完整地凸显出来,这种纯净的社会就是历代思想家们作为他们的政治理想所描述的“乌托邦”,透过这种纯净没有杂质的社会,我们更能透析政治生活的意义。而这种“乌托邦”的理想社会尤以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为代表。本文就试图以此为例,探析一下在政治思想家们的理想社会中所体现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环保新名词     
《党课》2009,(3):125-125
碳足迹 碳足迹就是一个人或团体的碳耗用量,“碳”指的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碳”耗用得越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制造得就越多,碳足迹也就越大,反之碳足迹就越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碳足迹,它指每个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二氧化碳为标准计算。这个概念以形象的“足迹”为比喻,说明了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增多的温室气体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相似文献   

20.
《党的建设》2013,(10):45-45
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重阳佳节。民间也称“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或“女儿节”。关于“重阳”的来历,一般认为《易经》“以阳爻为九”,“九”为最大的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称“重阳”,也叫“重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