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美国经济学家里夫金提出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引起国内外学术界、产业界及政府的广泛关注,第三次工业革命会不会动摇我国刚刚取得的制造业大国地位,会不会影响我国未来经济增长,这些都是需要认真研究探讨的重大问题. "第三次工业革命"暂时不会动摇我国的制造业地位 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五大支柱"是可再生能源的转型、分散式生产、新储存方式、能源互联网和零排放式交通等,基本上都是能源技术革新,属于工业化深入发展的范畴.他提出的这些新技术,以及研究链将从宝塔式向扁平式、网格式的方向发展,生产链中开发、小试、中试、产业化等环节连接更加紧密等新思路,都值得研究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程万泉 《时事报告》2013,(10):54-54
近年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念不胫而走,全世界似乎都兴奋不已。然而,对第三次工业革命进行冷静分析后,我认为在未来十年之内第三次工业革命都难成现实。  相似文献   

3.
科技创新的社会价值表现为内在的认知价值乖外在的应用价值。在科技创新与工业生产结合越来越紧密的今天,前者在其认知价值与应用价值之间的矛盾与统一的交互作用下,深刻地影响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全面认识当代科技创新的时代特征及影响,能促进当代科技创新价值的充分体现和第三次工业革命发展蓝图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时事报告》2012,(11):4-4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说,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都是求效率,是以资源效率为基础的。而今天,更加注意可持续,绿色、低碳、可持续成为全世界发展的一种共性理念,自然会影响市场的价值取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将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和新材料、新能源相结合基础上的新经济发展范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真正到来,可能还需要科学的重大发现和技术的重大发明。  相似文献   

5.
《今日上海》2012,(8):14-14
十九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技术为代表,密集的工厂和城市核心区拔地而起;二十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技术为代表,催生了工业区的繁荣和城郊大片房产。如今世界范围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注度持续升温。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近期在接受采访时说,简言之,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全球范围内正在经历的“数字化革命”。  相似文献   

6.
当今社会是快速发展的时代,各种社会问题日益增多,严重的环境污染使得人类面临生存危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呼声日高,将来经济社会何去何从,走向何处,引人深思。周洪宇、徐莉教授编著《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当代中国》一书,引发我们对各种问题与危机以及社会未来走向的新思考,促使我们从独特的视角探索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第三次工业革命悄然而至,新经济模式将引发社会各个部门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7.
郑言 《政策瞭望》2012,(7):54-56
近期出版的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专题论述了当今全球范围内工业领域正在经历的第三次革命,即数字化革命。一系列新技术的发明和运用,让数字化革命正在我们身边发生——软件更加智能,机器人更加巧手,网络服务更加便捷。与以往历次工业革命一样,第三次工业革命也会对制造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它将改变制造商品的方式,并改变就业的格局。第三次工业革命意义何在?其对制造业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些都需要予以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8.
20年前,美国著名的学者托夫勒(Alvin Toffler)的《第三次浪潮》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进入中国人的视野。书中以精辟的论证指出,在未来的人类发展进程上将展现出一种崭新的画面,信息技术的迅速运用和发展,使得经济全球化成为一种历史趋势,企业成长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SOHO、DIY等都将成为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发现,当年托夫勒的大多数预言,已经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9.
关于“世界工厂”的讨论,学术界和舆论界因美国制造业的复兴而又一次掀起高潮.分析研判美国高失业引发的政策调整和影响,进而提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是本文的出发点.本文从美国金融危机后由高失业率加上经济反弹力度较小所引发的制造业转变战略人手,来分析这一政策变动对中国制造业自身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进一步阐述中国制造业在这一背景下的产业政策调整问题.  相似文献   

10.
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国要从五个方面强化战略部署:要加快高性能运算前沿技术突破和国家工程数据库建设;根据中国独特市场需求特征定义技术和产品,形成以我为主的主导技术路线;根据第四次工业革命产业融合的要求强化产业的垂直部署;根据中国产业全球化布局的战略需要推动产业组织优化调整;强化关键模块和核心零部件的前沿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  相似文献   

11.
徐梦周  贺俊 《政策瞭望》2012,(10):46-47
工业革命总是与科技革命相伴而生。生产材料、制造工艺以及生产辅助技术等一系列重大关联技术的群体突破,促成经济活动效率大幅跃迁,使整个生产体系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工业革命是经济起飞和加速发展的重要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创造了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电气时代。如今种种迹象表明,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展开。可重构制造系统的大规模定制生产这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发展呈  相似文献   

12.
始于世纪之交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一场深刻的系统性变革,它对南南合作的发展方式和合作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在第四次工业化浪潮下,南南合作面临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缓慢、技术进步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以及国际贸易、物流数字化和具有数字技能的合格劳动力短缺的新挑战。为此,南南合作应以传统工业与数字经济融合为基础,发挥后发优势,运用数字经济加速工业化进程、完善已有的合作机制、创新合作模式、扩大合作领域,不断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服务于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兰建平 《今日浙江》2012,(21):59-59
今年6月,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趋势学家杰里米·里夫金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一书面世,引起了各国社会的高度关注。众所周知,工业革命是经济起飞和加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往往以重大技术范式的转变作为工业革命划分的标准。第一次工业革命以18世纪晚期制造业的机械化为标志,彻底改变了家庭作坊式的生产组织方式。第二次工业革命  相似文献   

14.
樊鹏 《人民论坛》2021,(5):41-45
第四次工业革命和技术革新蕴含着巨大的技术红利和发展契机,主要体现在新一轮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原有的技术和生产体系,颠覆或创新了几乎所有行业的产品和服务,深刻改变了经济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和使用效率,蕴含着人类生产方式和经济组织形态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创新动能。但同时,新技术的广泛深度应用也产生广泛的负面外部性,表现为创新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发展加剧了经济不平等现象,新技术企业发展与互联网经济出现了明显的“头部固化”趋势,以及技术在社会领域带来一系列新型“创造性破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杰里米·里夫金在接受《参考消息》的采访时指出,第三次工业革命基础设施的建设会提高能源效率,随之提高生产力。而中国所具备的两大优势,将让中国有机会领导第三次工业革命。《参考消息》:中国在向新的经济范式转变过程中拥有什么优势?  相似文献   

16.
姜洪 《政策瞭望》2012,(11):52-54
一种建立在以互联网和新材料、新能源为构建基础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之际,全球规模的金融危机风险正在大大增加,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压力也在加大,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趋势开始由释放市场力量迅速向保护主义这一对自由贸易政策有着巨大冲击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7.
第三次分配作为本土概念的理论内涵与特征亟待挖掘。在共同富裕视阈下,第三次分配的理论意涵超越了中西方慈善事业,具有超越社会阶段的实然存在性、基于道德信念的内源自发性、适配分配方式的内容多元性、指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前瞻性等特征。其政治、理论、治理、伦理、现实逻辑进路也决定了其历史使命在于鼓励通过道德力量消解物质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的局限性,实现社会单元从“精神贫困”到“精神富裕”的转变,最终助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民收入第三次分配观点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考察第三次分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对第三次分配理论的内涵和外延界定的争论、第三次分配的运行机制以及如何发展第三次分配的理论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际,第三次分配和慈善事业的作用与价值正日益凸显。第三次分配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有助于保持社会的活力和创新力。当前,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和第三次分配,都面临着慈善捐赠规模与结构两个维度的挑战,对此,需尽快完善《慈善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发社会力量捐赠的热情、提高个人捐赠的比例,以充分发挥慈善和第三次分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改革的过程是二元结构弱化的过程.第一次农村改革浪潮,农民的行为抉择还仅仅局限于农业和农村本身,是独立于城市和工业经济而进行的.第二次农村改革浪潮,农民自发的创造性行为初步突破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限制,同城市工业经济之间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可以说是半独立于城市工业经济而进行的.即将兴起的第三次农村改革浪潮,农民的自主行为必然要逻辑地彻底突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限制,最终实现同城市工业经济的真正融合.本文认为,第三次农村改革浪潮的核心内容,在于彻底打破传统户籍管理制度的枷锁,从根本上消除限制农村居民经济行为选择的各种歧视性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