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件大事,关乎民族文化精抻的延续,中国当前的保护工作最需要的就是真正地用文化沉淀观去实施。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是怎么形成的呢?是靠慢慢的积累和沉淀形成的文化的积累需要漫长的时间.但文化的破坏却可以在一眨跟间完成.而破坏一旦形成.要挽回就极其困难,在这个层面上,要恢复被破坏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的难度可以和破坏了自然生态再去恢复的难度持平,或者说根本不可能.  相似文献   

2.
9月6日是我区第三个"草原文化遗产保护日"。三年前,即2004年我区在呼和浩特举办了"中国·内蒙古首届国际草原文化节",召开了"首届内蒙古草原文化研讨会",并确定每年的9月6日为"草原文化遗产保护日"。三年来,草原文化研究日益深入,社会各界对草原文化和保护草原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知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3.
如何协调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发展?如何平衡名城保护中的各方利益?这些问题业已成为新一轮立法的考量重点。新闻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早已成为社会的共识。1999年7月25日,浙江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制定了《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施行以来,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全省已有历史文化名城18个,其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7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1个;历史文化名镇39个,其中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6个;历史文化名村38个,其中中国  相似文献   

4.
《公安研究》2012,(6):92-92
周乾松在《理论探索》2011年第4期撰文认为,加强历史村镇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是我国在城市转型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目前我国一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被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取得了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赢。但是在其保护利用中也存在着诸如主观认识不到位、追求政绩、法规不完善、执法不严、人才缺乏、资金不足等问题。为此,要端正决策指导思想,完善法规体系,科学制订规划,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做法,探索社会化保护新路。  相似文献   

5.
《精神文明导刊》2006,(12):17-21
浙江人文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00年省委制定颁布《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1-2020年)》以来,浙江省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事业发展。2003年,省政府召开全省文物工作会议,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意见》,同年,又在《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实施符折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2004年,省政府办公厅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门下发《关于加强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作的通知》。2005年,省委作出《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明确就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断江省文化保护工程》;同年11月,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公布《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2006年,《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又被省人大、省政府列为一类立法项目。为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省政府还专门成立了省历史义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  相似文献   

6.
宋效奇 《前进》2013,(10):49-5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人类为保护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展示的一项极具战略眼光的文化传承工程,也是一项世界性的重大课题。这里,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工作实践,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谈几点认识和想法。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现实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十分迫切。在对大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中,我们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树立开发利用也是保护的思想,深入分析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在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原生态、原创性的前提下,对适宜开发利用的品种积极进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8.
邓祖涛 《求索》2013,(5):241-243
历史文化名镇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历经朝代的更替.见证历史的变迁,反映独特的民风民俗,传承着文化的延续。是不可再生和不可代替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它又肩负着发展经济、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的重担,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和发展何去何从?如何做到既要保护历史文化名镇。也要把它们建设为适合现代生活的不断发展的城镇,焕发历史文化名镇新活力,是目前学术界和政府部门最具争议、最为关注的议题之一。笔者以汉水流域石牌镇为考察个案,尝试借用费孝通先生倡导的“文化自觉”理论来探讨石牌镇保护模式.以期石牌镇的保护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10.
瑞士是一个资源不足、美景有余的国度。有人说瑞士风景如画,也有人说画如瑞士风景,无论怎样说,恐怕都不过分。然而置身于瑞士,使我感受深切的不仅仅是这个位于欧洲中部的内陆国美轮美奂的高峡平湖、古堡钟楼、牛群木屋,还有当地政府和人民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执著钟情与守护。  相似文献   

11.
我工作单位在医院,因为长期业余从事文学创作,接触了一点地方文化。2002年初,我被县政协文史委员会聘为文史委员,2004年1月又被聘为县政协七届委员,担任县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副主任。  相似文献   

12.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增强认识,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文化兴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现代宝坻文明的基础,作为留住宝坻文化精神的历史记忆的大事来抓"。在最近召开的宝坻区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区政府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引起与会人员共鸣。重视促发展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不以物质形态出现的文化遗产。它与文物相对应,主要包括民间文学、戏剧、曲艺、民间手工艺、民俗等方面的内容。宝坻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脉绵长,素有“文宝坻”美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目前,宝坻区已拥有评剧、京东大鼓、皮影、剪纸等2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文化部命名为评剧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天津市京东大鼓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天津市书画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大唐庄等5个村成为天津市民间文化特色村。  相似文献   

13.
薄茹 《北京观察》2007,(10):48-52
无论是庄重古朴的智化寺京音乐,还是寓娱乐健身于一体的抖空竹、天桥中幡,或是精雕细刻、巧夺天工的象牙雕刻,几年前都还是深藏于北京古老寺庙或民间陋巷的鲜为人知的艺术与技艺。2006年6月10日,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前夕,这些古老技艺  相似文献   

14.
长沙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命名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全市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40多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2200余处,馆藏文物30余万件,以及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长沙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全面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工作,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名城保护新路子,既保护了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又注入了充满生机的现代文明,实现了名城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多赢格局。  相似文献   

15.
赵莹莹 《岭南学刊》2021,(1):103-110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以其特有的文化功能及经济功能对多民族共融起到了推动作用,其双向价值的发挥依赖于强制保护与利益刺激机制的结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知识产权和特别权利两种理念的双向博弈展现了对公法与私法的双重制度需要。目前花儿保护中主要存在法律规范的可操作性不足、权利保护主体争议、商业化情况严重等问题。对此,要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多元保护机制,从完善配套实施立法、建立集体管理组织、优化事先救济与事后救济衔接、发挥习惯法补充功能、加大宣传和传播力度等多个维度共同推进。  相似文献   

16.
李耀华 《政策》2013,(10):71-73
<正>"五月五,过端午"。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人们向以包粽子、赛龙舟等形式,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秭归县屈原故里的这一端午习俗,传播了屈原之精神,弘扬了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文化历史厚重,节日源远流长、民族特色鲜明、习俗特征显著,极具文学、历史学、民俗学等研究价值。2009年9月,由我省牵头,联合湖南江苏两省共同申报的"端午节",入选联合国教科文  相似文献   

17.
汶川大地震之后,社会各界对羌族文化保护备加关注。释比是羌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大师,也是羌族社会中口述文化传统的集大成者,释比和与之相关的释比文化成为灾后羌族文化保护和发展中极其核心的内容,释比和释比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对羌族人民的精神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和价值,这是灾后文化重建,以及在今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尤其应当引起重视的事情。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俗学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各种学术实践,具有“公共民俗学”的属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问题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研究,将促使民俗学在中国成长为一门能对国家文化政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行政、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多种文化事象及问题展开基于学理的解释、揭示、评论和批评的具有公共性的学问.但在中国并不适宜在原本就有高度应用属性的民俗学之外另行建构“公共民俗学”.民俗学作为一门科学只应是纯学术的,其对现实的介入、参与和社会贡献,均应基于切实的资料积累和严谨的田野调查,并在纯学术研究的基础之上展开.根据民俗学的实践性和公共性,不妨将民俗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参与等社会性学术实践定义为中国式的“公共民俗学”,但也应对其学术有可能被行政权力“同化”的危险性保持警惕.  相似文献   

19.
邓立铳 《传承》2014,(1):119-12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资产,又是一种新兴的、重要的旅游资源,对其保护问题现已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以广西灵山县为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况及困境进行剖析,探究思考通过把握好六个角色(即"指导员""宣传员""财务员""技术员""统计员"和"研究员")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和保护。  相似文献   

20.
《当代广西》2007,(13):22-23
在广西,被誉为“民族记忆的背影”的民间传说、习俗、语言、音乐、舞蹈、礼仪、庆典、烹调以及传统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不少已经消失或濒临消失。为了抢救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05年起,我区各市开始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经专家评审后,确定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58个,其中19个项目纳入国家保护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