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诗歌的语言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其语言方式不是叙述和解说,而是呈现。生命和语言的一体化,使诗的语言具有不可替代不可置换的特性。诗歌语言是合乎生命自然的、化合态的、旋律化的、富有新鲜时代感的语言,是以规则的体式来规范生命的诗性体悟。语言的选择和生命的律动是诗歌由生命向语言转化或同构呈现的两个方面。新诗从情绪表现到语感呈现,既有许多成功的尝试,也存在“非诗化”倾向。只有通过对诗歌文本中语言的体悟与研判,才能达到诗与非诗的最终界定。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文体,诗与歌通常被合二为一称为诗歌。这本是有充足理由的。然而,在中国新诗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可以越来越清楚地看到,那种自古以来合二为一的诗歌正逐渐变得名不副实:诗歌中如歌的抒情因素与表现形式已大幅度剥落。同时与此相映成趣的,是目前流行歌曲中诗意成份(尤其是对时代、人生的哲理认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浓郁。比较一下诗与歌目前状况与发展趋势,也许有助于认识这两种既有密切关系而又有相当区永1的艺术。一、诗:歌的剥落考察诗的起源,不论中西,最终往往都能回溯到诗歌与音乐、舞蹈的同源状态,也即是说,…  相似文献   

3.
李春丽 《前沿》2006,(3):179-181
以意为主,是传统诗歌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命题.以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在理论上提倡"纯诗",强调诗是心灵化的艺术.其中既有对传统诗歌理论强调诗歌内质意蕴的思想的继承,也有现代性的超越.重要的是,心灵化的理论前提使现代诗群不凌驾于时代与现实之上做豪放而空洞的抒情;而是做心灵的观照与反省,将笔触伸向了深邃细腻的灵魂深处进行开掘,表达了整体性的面对时代风云的变幻的迷惘困惑、无所适从的心境,从一个侧面更深地表达了一种深刻的时代情绪,成为现代诗歌领域卓有创造的一派.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政治童谣与谶纬、谶语、诗谶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大清 《求索》2008,(11):164-166
中国古代政治童谣是重要的诗歌文化现象,人们常将它和谶纬、谶语、诗谶等混为一体,其实差别是明显的:童谣的预言准确性大得多,而谶纬基本是编造;与诗谶相比,诗谶是出于说诗的好奇心理,童谣是之前的特意政治人事预测;和谶语相比,只有语言形式的差异,一个取诗歌的样式,一是用一般语言表现:  相似文献   

5.
诗歌大道,从中国三千年诗歌长河浪花中选取了一百多朵绚丽夺目的诗花和两百多位著名诗人的名字和生卒年代,镌刻在坚硬的花冈石大道上。这些不同时代不同经历的诗人们,用他们的热血和心声,通过优秀的艺术手法、多彩的风格形式熔铸成名篇佳句,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美德、奋斗精神、智慧结晶、人生理念。这一高雅新景观是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一个巨大活化石。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个诗歌爱好者,无论新诗、旧体诗,只要好诗我都喜爱。出于对我国诗歌发展道路的关心,根据个人三十多年来的感受,提出请公平地对待旧体诗歌的建议,以就教于诗人、诗论家和报刊诗歌编辑。这个问题关系到诗如何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喜爱,关系到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到中国诗歌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李春华 《求索》2011,(7):118-120
诗禅相通是中国诗歌历史的古老传统。近代以来,随着白话诗的兴起和欧美诗歌的翻译传入,古诗词的精神文化传承似乎已经中断。但往后发展,在新月派、九月诗人、台湾现代派诗人中又有接续传统诗歌精神的迹象。中国诗禅文化的现代转型主要包括生存体验、语言形式和精神形态三个方面。这种转型对于提高当代诗作品格和在大众文化时代重返心灵生活,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李贺诗歌的诗理特征周尚义李贺是中国诗史上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诗人。自晚唐杜牧为李贺诗作序直至本世纪,“少理”似乎是评价李贺诗歌的一个定论。一千多年来,有的诗评者认为李贺诗歌义理不足,有的认为其与事理不合,有的认为其文理欠通等等。笔者认为:李贺的诗作并...  相似文献   

9.
闻一多从1920年发表《西岸》开始到1931年发表《奇迹》为止.新诗创作历时11年多,留下两本诗集《红烛》和《死水》以及遗诗《真我集》,诗的数量并不为多,但诗的分量却很重。他对新诗的独特创造是中国新诗史上的一个“奇迹”。闻一多诗歌的独特价值,主要体现在诗歌的内质、诗歌的格局与诗歌的艺术品位上。一、体现在诗歌的内质上,是强烈的民族自尊心、鲜明的民族文化品格和沉重的历史使命感相统一的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1.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作为诗人深层的精神意识,它一在贯穿于闻一多的整个诗歌创作中。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  相似文献   

10.
中国禅文化具有本体上的开放性,这个开放的本体尤其适合在当今价值多元时代抚慰诗歌之魂。"现代禅诗"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载体。禅诗的基本义理可概括为九个字:空、静、觉、光、通、随、化、常、简。"禅诗"的存在有助于我们在大众文化时代重返心灵生活。  相似文献   

11.
高国庆 《前沿》2012,(13):196-198
晚唐诗歌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呈现出奇情异彩的一个时期。历代学者在提到这个时代诗家时,关注的焦点大多是诸如李商隐、杜牧之类的杰出诗人,而对许浑却很少驻足、留意。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晚唐诗人许浑诗歌的思想内涵,经过分析之后,认为他的诗歌不仅内涵丰富,而且他的诗歌也是他心路历程的真实再现。  相似文献   

12.
徐立钱 《前沿》2014,(11):205-207
本文从反传统的视角出发,试图反原鲁迅对于诗歌写作的真实态度,探讨其诗歌形式演变透露的信息,并考察鲁迅旧诗与“传统”的关系。本文认为,鲁迅私下里喜欢诗歌写作,但是出于反传统的时代需要,因此不愿意在公开场合为诗歌写作摇旗呐喊。而从具体的诗歌形式上看,鲁迅不愿意发表自己擅长写作的旧诗,却愿意发表自己并不擅长的新诗,并出版散文诗集《野草》,同样表明了反传统的巨大作用。还需要指出的是,即便在私下写作旧诗时,鲁迅继承的也不是“风花雪月”的传统,而是屈原、杜甫这些诗人所创造的“感时忧国”的传统。这充分表明了鲁迅在获取传统时所具备的“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13.
桑大鹏 《求索》2007,(1):147-149
《孔子诗论》的论诗方式与传世文献《左传》的“用诗”方式完全不同:孔子通过用“知”的理性范畴分析诗歌文本以及透过“民性固然”表达自己对人性的哲学领悟,展示了其论诗的人本主义立场。《左传》则采用赋诗断章的“用诗”方式,以诗的段节隐喻或预测现实、评断人物甚至用诗歌占察人的命运,显示了与其崇尚怪力乱神的神秘主义相得益彰的阐释策略。  相似文献   

14.
刘曲 《前沿》2013,(14):134-135
死亡和永生是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永恒的主题,她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死亡诗,其中《我死的时候——听见苍蝇嗡嗡叫——》堪称为其死亡诗中的代表作。本文试图从韵律和节奏以及意象两个方面深入剖析这首诗歌,探析其蕴涵的死亡美学,并希望能对狄金森诗歌的深入理解和学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圭臬已死:「后朦胧诗」的诗学品格■陈亮一个“诗言志”、“诗教化”的时代已经过去,一种“诗缘情面绮靡”的传统诗歌美学已被全面推翻,“一切都靠不住了,一切才刚刚开始”①,面对那么多困惑,新一代的年轻诗人们高擎起了“pass北岛”的旗帜,对他们来说“圭臬已...  相似文献   

16.
宋阳 《求索》2010,(2):180-182
诗思是伽迭默尔哲学的一条隐秘的思想线索。早在1934年,伽达默尔就撰文《柏拉图与诗人》从哲人的角度替诗人辩,此后陆续写下了《歌德与哲学》、《诗歌与模仿》等充溢诗思的文章。在《真理与方法》之后,他发表了《诗与标点》、《我是谁,你是谁?》等重要诗论,表达了作者对诗思的推崇和向诗语的回归。与西方传统诗学不同,伽氏诗思不断逼近诗的本质内涵与存在本真,具有如下三要点:诗歌以其语言确立而存在;强调诗人的现代社会地位,呼唤人类倾听贤明的能力;诗在自我展现中打开一个通往存在的世界,诗意世界是人类的归居。  相似文献   

17.
诗意的生活     
诗几乎可以表述人类生活的所有情感。人类离不开诗,也从来没有离开过诗。汶川地震时,人们最深刻的情感是用诗歌表达出来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哼唱的流行歌曲也都是诗。诗歌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流泪。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九叶"诗人辛笛以其知识分子和诗人的双重身份而存在。辛笛先生的诗"抒情"气质见长,70年的诗歌创作为对象。他诗中的艺术形象充满了对祖国、对生命以及对诗歌艺术追求的热爱。在20世纪中国历史变动的大时代中,当人生面临社会现实困境时,如何努力把个体生命融入时代的知识分子实践者和思想者形象;以及当诗歌艺术面临被挟制的创作困境时,又是如何在时代的潮流中坚守艺术信仰、保持自我的艺术创作者形象,以期揭示辛笛作为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所彰显出的精神形象内涵及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9.
论《诗经》与音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不仅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在音乐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诗、乐、舞在产生之初是一体的、共生的。《诗经》保存了先秦音乐的大量原始材料。在西周的礼乐制度下 ,《诗》乐是作为雅乐的基本文化载体而存在的 ,“中和之美”是诗乐的精髓。随着的“礼崩乐坏”出现的“新声” ,是来自桑间濮上的世俗之乐 ,这与束缚于礼制的雅乐是有着天壤之别的。随着时代的发展 ,“新乐”的流行 ,《诗》的音乐性也就逐渐消失了。《诗》的辞义功能更重要了 ,成为一种纯粹的诗歌形式。《诗经》逐渐被纳入儒家的经典体系 ,背负起沉重的教化使命。  相似文献   

20.
王峰 《求索》2011,(3):214-216
中国诗对美国诗歌创作的影响绝不仅仅止于意象派,在诗歌题材、诗歌形式、中国诗的化用以及诗歌意境等诸多方面,中国诗都给美国诗人提供了无穷的文学想象空间。作为"他者"的美国诗人对中国诗的异国文学构建和创造性的文学想象,极大地丰富了美国诗歌创作,其诗意的呈现更加多元多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