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聿温 《党史博览》2005,(12):24-25
一1953年,林彪卷入了“高饶事件”。林彪和饶漱石不熟悉,没有什么瓜葛。但林彪和高岗,在延安时就打过交道,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一起共事,林彪担任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后改称东北野战军)总司令,高岗则担任东北局常委、东北民主联军和东北野战军副政治委员,主管包括后勤在内  相似文献   

2.
“东北角的两雄”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八年抗战结束。毛泽东早就看到了东北战场的重要。在此后短短的几个月内,中共中央从全国各地抽调11万部队、2万名得力干部(其中有4位政治局委员、16名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到东北。显然,在争取和控制东北方面,共产党比国民党棋高一着,抢了先机。1945年8月,党中央开始决定林彪任山东军区司令员。鉴于东北地区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中央给正在赴山东途中的林彪发了一份“万万火急”的电报,要林彪、萧劲光、江华、邓华、李天佑一行不去山东,立即去东北。林彪在河南濮阳接到中央的电报后,立即转道,…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台北“国史馆”出版的陈诚著《陈诚先生书信集家书》和《陈诚先生书信集与蒋中正先生往来函电》两书披露的档案资料,揭示了陈诚致电蒋介石营救邓演达的真相,并分析了陈诚与邓演达、蒋介石之间的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4.
风云突变 砥柱中流 蒋介石飞抵洛阳后,就对张学良颐指气使了。他首先逼令张学良打电报给杨虎城,释放在西安的陈诚、卫立煌等。杨虎城不愿给张学良造成困难,说:“做人情做到家,他叫放就放吧!” 当天晚上,杨虎城在新城大楼为陈诚等人饯行,第二天就放他们回南京了。 这时东北军内部的意见分岐越来越明显,一些少壮派军官认为,扣留这些蒋方大员是张学良回来的保证,释放回去蒋如果扣留张学良,东北军就无所恃了。他们情绪非常激昂。  相似文献   

5.
研究辽沈战役,不能不谈林彪;谈辽沈战役的林彪,又不能不谈林彪与毛泽东的关系。中共党的七大后,中央即决定派林彪去山东。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毛泽东指派林彪为山东军区司令员。9月,赴任途中的林彪接到中央电令,要他去东北。林彪于是出关,任冀热辽军区司令员。10月31日,中央决定成立东北人民自治军,任命林彪为总司令。此时,我党赴东北的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达20人。其中彭真、陈云、高岗、张闻天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林彪是中央委员)。东北局成立时,彭真为东北局书记,并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一政委。也就是说,在当时的东北,林彪是军事工作的第…  相似文献   

6.
我的父亲张云生,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的1966年被调到北京,给林彪当了四年的秘书,在“九一三”事件发生前10个月,他因同叶群有矛盾,自动要求调离“林办”,回到了老家东北工作。30多年后的今天,他回忆起当年在毛家湾给林彪当秘书这段往事,还是感慨不已…… “你给林彪当秘书没感到后悔吗?”作为女儿,我曾很好奇地问他。 他笑了,侃侃说道: “我并不感到  相似文献   

7.
《湘潮》2015,(1)
<正>"旋风部队"的称谓始于1946年的东北战场,是由国民党军最先叫出来的,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集团军的前身——东北野战军(此前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最早的说法出自国民党军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杜聿明"调离"东北,离职时说过一句话:"在这里,最难对付的是韩先楚的‘旋风部队’。"后来,国民党军参谋总长陈诚出任东北行营主任。陈诚到东北后,调  相似文献   

8.
王乐飞 《党史纵横》2010,(10):59-62
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是身经百战的四野战将,他们四人曾被称为林彪手下的“四大金刚”。在解放战争中,他们都是林彪麾下东北野战军的纵队一级指挥员。“九一三事件”发生前,黄永胜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吴法宪为副总参谋长兼空军司令员,李作鹏为副总参谋长兼海军第一政治委员,  相似文献   

9.
称毛泽东“天才地、创造性地、全面地……”是林彪的杰作,与“四个伟大”“最高指示”一样,深深地打着林彪的印记.对林彪的吹捧保持着清醒的毛泽东,从1968年起,以“三个副词” (其中为主的是“天才地”)为切入点,开始纠正报刊上那些不适当的宣传,使一贯以“高举”为荣的林彪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1970年8月在庐山会议上,林彪起而捍卫自己的观点,以称“天才”为炮弹,不点名地向张春桥发起攻击,引发了一场尖锐的党内斗争,林彪也从此走向败亡.  相似文献   

10.
舒云 《党史博览》2007,(11):13-16
林彪犹豫再三,打不打锦州 1948年秋,东北的国民党军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大城市里,死也不出来,害得东北野战军无仗可打.虽然攻打大城市的条件还不十分成熟,但也只有这三锤子"买卖"了.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主张打锦州,而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认为长春好打一些.经毛泽东同意,东北野战军首攻长春.  相似文献   

11.
林彪坚持首战长春,毛泽东则要求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北宁线.  相似文献   

12.
15、“战锦方为大问题”抗日战争胜利后,罗荣桓根据中央的指示,与林彪一道率领数十万大军,沿着传说中八仙过海的路线,踏上了东北这块黑土地,先后担任过东北民主联军副政治委员、东北军区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第一政治委员等重要职务。在东北期间,林彪专务作战,对其他事情,如后勤、思想政治工作等很少过问,这都落在了罗荣桓的肩上。他除了组织好司、政、后各方面的工作外,还主动地为林彪指挥作战出主意、想办法。1948年9月12日,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辽沈战役正式拉开序幕。林、罗指挥东北野战军先…  相似文献   

13.
杜士林 《党史博采》2006,(12):26-28
在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刚刚开始之时,我军在接收东北的初期,曾闹过一场沸沸扬扬的“新兵新枪,老兵老枪”风波。由于当时身居高位的林彪推波助澜,致使先机挺进东北的冀热辽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李运昌、冀热辽军区第16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等人,不但劳而无功,还被扣上了“本位主义”“、山头主义”的大帽子,并且为此蒙受冤屈,尤其在“文革”中受害更甚。此事件被林彪一伙颠倒黑白,掩盖了历史真相,多年来鲜为人知。苏军不守信用造成我军被动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初,冀热辽军区第16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副政26委兼政治部主任唐凯…  相似文献   

14.
看过巨片《大转折》之“辽沈战役”,内有2个细节颇令人感慨,其一:战役前,林彪召集各纵队首长开会,散后会,即对与会者说:“我这里没准备饭,请大家这就回去吧!”众人刚刚离去,时任东北野战军政委的罗荣桓即悄悄地吩咐通讯员:“跑步去伙房,通知他们给大伙儿做顿面条!”其二:攻打锦州时,阻击葫芦岛援锦之敌的我3纵失塔山,当林彪已得知塔山失守后,3纵首长仍未报告此情——本意想夺回塔山阵地后再报。盛怒之下,林彪下令:“军法  相似文献   

15.
共和国十大元帅中,罗荣桓是唯一的政治元帅。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忠心耿耿,心胸坦荡,深得毛泽东的信任和全军将士的爱戴,罗荣桓逝世后,毛泽东痛苦地写下了“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的诗句以志悼念。 罗荣桓元帅一生中,多次与林彪共事。早在井冈山时期的1930年,罗任红四军政委,林彪是军长。以后在红一军团、在一一五师、在东北野战军,林彪是  相似文献   

16.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由于当时粟裕正在青岛治病,中央决策者想到了林彪。林彪是第四野战军司  相似文献   

17.
大决战 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2个纵队向北宁线上的国民党军发起突然攻击。与此同时,长春、沈阳之间的东北野战军主力直扑锦州。震惊世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大决战的枪声就此打响了。 对长春、沈阳、锦州之敌先拿谁开刀,林彪和毛泽东对此意见不一。毛泽东几乎每封电报都离不开“南下”这个主题。毛泽东有指示,有批评,有期望,苦口婆心,循循善诱。林彪有照办,有遵嘱,有反驳,有否决。  相似文献   

18.
血润白山黑水 国共双方在东北刀兵相见已是必然。因此,毛泽东就要派选得力战将去经营东北。最终,毛泽东选定了林彪和罗荣桓。 林彪已经多年没有打过仗了。想当年平型关一战,八路军威震日寇,也使林彪以抗日名将扬名天下。谁料  相似文献   

19.
博览之窗     
是谁造就了 “两面派”的林彪 林彪生前乃至死去多年,好像躲在一团神秘的迷雾之中。他的所作所为,黑白反差之大,令人目瞪口呆。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林彪已经成为“虚伪”、“阴谋”、“两面派”的化身。实际上,林彪并非天生的“两面派”。与林彪共事多年的聂荣臻元帅,谈到建国前的林彪时曾说:“我觉得他比较年轻,世故不多。”毛泽东的卫士长李银桥也回忆说:“林彪来见毛泽  相似文献   

20.
1970年8月,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在庐山举行,林彪在会上暴露了抢班夺权的野心.毛泽东对他一手扶起来的林彪这个“皇储” 深感懊海.他说:“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林彪的这一生》第239页)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培养接班人,选拔领导干部也是如此.韩非在《外储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