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铜鼓     
《今日广西》2010,(5):52-53
广西是古代生产和使用铜鼓的重要地区之一,壮族先民“濮人”是铜鼓最先的铸造者和使用者。“濮在周等爵称子,与楚同一等级,地位不低。”在花山壁画中,图中人物举手向上敲打铜鼓的图案出现多处,说明铜鼓早已在壮族先民的心目中有了重要的地位。铜鼓的历史已有2000余年,铜鼓的品种有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它们都是铜鼓工艺的精品。  相似文献   

2.
张俊 《当代广西》2011,(9):56-56
“镇寨之重器、传家之至宝”,这说的是壮、瑶等少数民族传承了两千多年的铜鼓。在全世界现存的2400多面传世铜鼓中,河池就拥有1458面,占世界传世铜鼓的60%以上,在东兰县就有传世铜鼓612面,占世界铜鼓藏量的四分之一,占中国馆藏量近一半,被誉为“世界铜鼓之乡”。  相似文献   

3.
壮乡铜鼓     
铜鼓,壮语称为“音东”。壮族的铜鼓,既是乐器,也是礼器,又是法器。古代战争敲铜鼓宣战、助战;祭祀时敲铜鼓,以示祀礼;节典要敲铜鼓,丧葬要敲铜鼓,开春播种时,亦要敲铜鼓。壮族把铜鼓当重器、宝器、神器崇拜,世代传承。可以说,壮族铜鼓,是壮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和结晶。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全世界的铜鼓仅存2400面,我国保存有1460面,其中,大多数铜鼓分布在我国南方。壮乡广西全境几乎处处分布着铜鼓,其民间实物藏量仍有1400面左右,几乎与全国馆藏量相等。广西河池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传世铜鼓保存得最多的地区,且不少地方仍在使用这个“活化石…  相似文献   

4.
彝族是制造和使用铜鼓的民族一员。不仅在彝族聚居的地方发现有铜鼓的考古资料,而且在彝文文献里有制作和使用铜鼓的记载。彝族在历史上曾经是使用铜鼓的民族,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滇、桂边境的彝乡村寨,铜鼓礼俗还保存在节日文化和“腊摩”的彝巫文化之中。彝族英雄史诗(铜鼓王)的发掘、整理和公开问世,更有力地证明彝族是使用铜鼓的民族。  相似文献   

5.
董迅 《今日民族》2006,(2):41-42
云南是铜鼓之乡,在岁月的长河中,云南出土了许多造型各异,制作精美的铜鼓。其中,铜鼓图案也各不相同。船纹在铜鼓图案中占主导形式,如晋宁石寨山出土的战国铜鼓青铜器,铜鼓上船纹装饰布局形式多样,技法上变化也很大。并非所有的铜鼓上都有船纹,它只出现在“石寨山式”的一部分铜鼓中。所以被称为石寨山式,云南晋宁石寨山的古墓群出土的这种铜鼓数量最多。船纹流行的年代,开始于战国后期,极盛于西汉时期,到了东汉以后,便衍化成一种抽象化的图案——变形船纹。铸有船纹的铜鼓,出土的地点计有云南的晋宁、江川、文山、广南、云县、腾冲等地。船…  相似文献   

6.
程木 《当代广西》2010,(16):54-54
旧州镇位于灵山县西部,距县城61公里,曾是隋至宋时的钦州治地,因此得名旧州。旧州镇历史悠久,至今还保存“钦州故城”遗址,是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境内的铜鼓岭曾出土多面“灵山型、”铜鼓,铜鼓岭也因此而得名。  相似文献   

7.
《政策》2002,(4)
崇阳县位于鄂东南,是一个革命老区。这里四面环山,中间平原,有“天上城廓”之美称。崇阳的县标是一尊“商代铜鼓”,那是崇阳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也是今天崇阳人拼搏进取精神的写照。从战争年代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前辈到如今战斗在各条战线上的党员、干部,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都在铜鼓声中奋进,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  相似文献   

8.
侗族与铜鼓     
铜鼓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特有的一种打击乐器,多在节日或某些隆重的场合使用。铜鼓体如圆墩,平面曲腰,中空无底,两旁有耳,花纹奇异。铜鼓也是西南少数民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物。自从汉代伏波马援将军征战骆越获得骆越铜鼓以后,西南地区屡有铜鼓出土,文献对铜鼓的记载也不绝于史。直到现在,西南的许多民族在节日集会时还使用铜鼓,珍贵铜鼓。  相似文献   

9.
在莽莽罗霄山脉北端,铜鼓,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赣西北这片广袤的绿色林海中。铜鼓,曾以自己辉煌的历史名垂史册,彪炳千秋。1927年9月,毛泽东同志亲自在这里点燃过“秋收起义”的圣火;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一度成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大革命前期,铜鼓有人口15.9万,而到1949年,全县人口已不足5万,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英雄的铜鼓人民奉献了一万八千多优秀儿女的生命,占江西全省在册烈士的7%,而更多的则是长眠于这块土地上的无名英烈。  相似文献   

10.
《今日中国(中文版)》2006,55(1):F0003-F0003
布依族的历史久远,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没有 文字记载史实,但口头传承丰富。传说、故事、古 歌(纪事歌)、酒歌、儿歌等等,反映了布依人过 去的精神文化生活。民俗活动铜鼓祭祖、庆节日、 思祖德、驱邪恶、畅心胸,鼓声深沉。铜鼓成为全 寨人共同的文化遗物。婚嫁、丧祭、 “六月六”玩 山节,还有“正月末”,直到过大年,节日较多。 很是热闹,显示出布依人的民族风采。  相似文献   

11.
红铜鼓     
黄佩华 《当代广西》2006,(10):64-64
光芒四射的太阳,舞蹈的羽人,细长的独木舟,优雅的翔鹭,跃跃欲试的青蛙,水的波澜,奇特的纹饰……这些生动的图案共同组合在一个桶状的铜器上,这就是铜鼓。铜鼓生于何时又始用于何年何代,这恐怕是最令考古学家们头疼的问题之一了。不过,一面从云南楚雄万家坝出土的铜鼓,似乎可以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只铜鼓被认为是春秋战国早期(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5世纪)古代濮人和骆越人的器物。铜鼓是有名字的。从已经出土的铜鼓中,专家已经起了一大串名字,它们分别是:万家坝型铜鼓(滇)、灵山型铜鼓(桂)、石寨山铜鼓(滇)、遵义型铜鼓(黔)、冷水冲型铜鼓(桂)…  相似文献   

12.
覃茂鑫 《当代广西》2009,(22):27-27
“雷神”携火龙“求雨”、师公敲起铜鼓跳起舞……10月23日上午,32支方队和22辆花车进行“和谐南宁·欢乐绿城”大巡游表演,将民歌艺术节推上欢乐的高潮。  相似文献   

13.
铜鼓是中国古代南方一些少数民族所使用的重器、乐器,由用作炊器的铜釜发展而成,原系统治权力的象征,用以号召部众进行战争,并作为祭祀、赏赐、进贡的重器,明清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铜鼓成为一种乐器。直到现在贵州省的苗族、布依族、水族和瑶族等少数民族在节日和丧葬等活动中都要使用铜鼓。铜鼓体如圆墩、平面曲腰、中空无底、两旁有耳、花纹奇异。在我国铜鼓学研究中,专家学者们根据铜鼓的不同特征,将铜鼓分为石  相似文献   

14.
铜鼓和苗族     
近百年来,有不少中、外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民族学家,对铜鼓进行了研究。但迄今有关铜鼓的一些问题,仍无定论。特别是关于铜鼓的起源和流布,在研究铜鼓的著作中,是经常提及的问题。本文拟就史笈资料,结合出土实物,对此问题,提出一些极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正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5.
加快铜鼓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王宜安今后五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的时期。从铜鼓的实际出发,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是:进一步实施“林业强县、工业富县、科教兴县”战略,提高县域经济产业化水平,促进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把握以下五...  相似文献   

16.
壮乡铜鼓     
龙符 《今日民族》2003,(5):44-45
铜鼓,壮语称为"音东".壮族的铜鼓,既是乐器,也是礼器,又是法器.古代战争敲铜鼓宣战、助战;祭祀时敲铜鼓,以示祀礼;节典要敲铜鼓,丧葬要敲铜鼓,开春播种时,亦要敲铜鼓.壮族把铜鼓当重器、宝器、神器崇拜,世代传承.可以说,壮族铜鼓,是壮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和结晶.  相似文献   

17.
丘北铜鼓     
我的家乡云南丘北县所有的出土文物中,最具“神权”的当数国家一级文物草皮铜鼓。它是春秋末战国初(公元前475年)所制,出土于丘北县原戈寒乡草皮村,故名草皮铜鼓。鼓重63.2公斤,高39厘米,呈胴、腰、足三段,胴、腰基本相等,  相似文献   

18.
本文所依据的资料,以四川苗族的刺绣为主,川苗刺绣中则又以十字挑花服饰为重点。由于刺绣图案与铜鼓纹饰间的密切关系,不独四川苗族如此,因此在讨论中也引用了贵州、云南等地的有关资料。 刺绣与铜鼓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但在某一特定的条件下,二者的关系却是极为密切的。  相似文献   

19.
铜鼓,壮语称为"音东".壮族的铜鼓,既是乐器,也是礼器,又是法器.古代战争敲铜鼓宣战、助战;祭祀时敲铜鼓,以示祀礼;节典要敲铜鼓,丧葬要敲铜鼓,开春播种时,亦要敲铜鼓.壮族把铜鼓当重器、宝器、神器崇拜,世代传承.可以说,壮族铜鼓,是壮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和结晶.  相似文献   

20.
我国铜鼓之海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鼓是我国古代西南民族的文化特征。它不仅在国内多有发现,而且曾经传播海外。研究此项问题,不仅涉及中外文化交流史,而且与我国古代航海史有关。所惜资料极少,目前研究者不多。本文试就铜鼓外传地区、航路、族属与航船及其影响,提出一点极为粗浅的看法,以作引玉之砖。地区与航路铜鼓海外传播的国内出发路线。考古发现证明,源于云南西部地区的铜鼓,当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