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以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执政环境七个子系统构建了新时期党执政的理论框架。本文认为法学作为一门治国之学、强国之学、权利之学 ,以其固有的多种理论和实践的功能 ,对党执政理论体系的七个子系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法学的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法学的品格是对法学是什么以及有什么用的阐释。法学是“治国之学”、“强国之学”、“权利之学”、“正义之学”。“治国之学”、“强国之学”是关于法学的价值论阐释 ;“权利之学”、“正义之学”是对法学的本体论阐释。  相似文献   

3.
依法执政是现代国家政党政治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活动方式的变迁而改进。依法执政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党要坚持依法执政,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就必须强化党的依法执政意识,学会用宪法思维执政;要求党的执政活动本身制度化、法律化;要求党在依法执政的实践中逐步强化执政责任制度。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依法执政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的治国方略开始逐步纳入宪政轨道。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执政党依法执政就是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4.
《法学的品格》文:李龙刘连泰《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法学究竟何以立足于社会科学之林?在这样一个经济学帝国的时代,研究法律现象的法学研究究竟何去何从?法学的品格是对法学是什么以及有什么用的阐释。对这两个问题的阐释,最终会有利于法学何去何从这一问题的解决。作者认为法学是“治国之学”、“强国之学”、“权利之学”、“正义之学”。“治国之学”、“强国之学”是关于法学的价值论阐释。“权利之学”、“正义之学”是对法学的本体论阐释。《统一司法考试后的法学教育》文:何勤华陈灵海《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  相似文献   

5.
依法执政是一个由一系列相关理论、原则、理念、制度、实践等组成的有机整体。坚持依法执政是践行宪法和党章的应有之义,是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的重要途径,是实行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法治国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在新时期提高党的依法执政能力,就必须对依法执政进行深入探讨和科学的界定。本文在对我国学者近年来关于依法执政的主要观点比较分析后,对依法执政的概念和含义做了一番梳理,认为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具有独特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6.
法学三味     
法学,规制之学,权利义务之学。现代社会,法学更是自由民主之学,公平正义之学,治国安邦之学。作为一名法官,细品法学,觉有三味,一味亲和,二味豁达,三味勇气。亲和——法学的人文之味在寻求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道路上,再没有比法学与人们自身利益贴得更近、联  相似文献   

7.
"法学"是什么?——比较法视域中的"法学"含义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进学 《法学论坛》2006,21(4):32-37
法学是什么?法学不只是一种知识谱系,它本质上是基于对法的具体场景运用的实践活动的回应。法学是一种知识、一种逻辑、一种学问,却更是一种实践、一种经验、一种解释。从比较法之视域对“法学”之原初含义进行解读,可把它概括为三个判断:法学是公平之学、法学是智识之学、法学是判断与解释之学。  相似文献   

8.
依法执政:从理念到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依法执政理念的提出,是共产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必然要求,是共产党所依赖的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变化的必然结果.依法执政的内容以及制度建设涉及执政地位的合法性、执政行为的合法性、执政过程的合法性、权力运行的合法性等方面问题.依法执政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内涵,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要求.依法执政作为当前阶段共产党的最重要的执政资源,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执政党依法执政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崭新课题的重要内容。依法执政指执政党依照宪法和法律确定的国家政权运作方式来掌握国家政权的执政方式。依法执政是党领导人民长期执政兴国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共产党执政兴国的成功之道,是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加快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保障。依法执政的主要任务包括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法学方法论业已成为我们时代的"显学",为进一步突显其学术研究对象的鲜明性、自主性与创新性,本文立足于既有论述,又进而试图在新的视野和高度上,对法学方法论研究的对象进行多维阐释,提出了:法学方法论是研究法律实践和法律适用的学科,是法律思维之学、法律逻辑之学和法律解释之学,也是法律类型思维之学与法律价值思考之学。  相似文献   

11.
政法教育形成于1950年代,基于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它为政法工作培养专门干部。与政法工作强调政治性一样,政法教育是强调政治性的法学教育,非常重视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纪律教育。改革开放后,法学教育日趋强调专业化、职业化。20世纪80年代,仍继续强调政治性。这与当时的社会治安形势及“严打”刑事政策有一定关系。1990年代以后,政治性在政法教育中日渐淡出,法学教育趋向服务市场经济的专业化。新时代的治国理政,在法治领域创造了一系列新实践,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运用深入政治领域,国家和社会治理广泛纳入全面依法治国范畴,涉外法治深度关联国际政治、国际关系。这些实践造就了强调政治性的大法治工作格局,对法学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催生了新政法教育。党内法规学、纪检监察学、国家安全学、社会治理法学等新学科应运而生,人权法学、知识产权法学等学科应需更新。新政法教育与专业化法学教育并行,扩展了法学教育的领地。  相似文献   

12.
李晓明 《河北法学》2004,22(1):8-11
中国近现代法学自上个世纪初诞生以来至今已整整经过了百年,其间几多收获,几多遗憾。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与思维的局限性,中国法学从诞生之初便走上了一条割裂传统的不归之路。这样,百年来,中国近现代法学实际上是在学习与移植外国法律和法学的轨迹上递嬗至今的。这种情况不能不一开始就导致了中国近现代法学的后趋性、无根性、脆弱性及与社会现实、民俗国情乃至文化传统的脱节性。这种情况至今仍然没能真正得其法而获根治。  相似文献   

13.
依法行政与公民权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燕善敏 《行政与法》2005,23(5):54-56
依法行政应该是行政权力对于社会需求的回应,而非单纯行政机关的问题。公民权利作为国家公共权力的本源,天然地具有推动依法行政的内在动力。但是由于当前公民权利缺乏具体制度的保障,也就很难形成对于行政权力的外部制约力量,进而使依法行政很大程度上缺乏宪政的基础。因此,推动依法行政的一个基础工作就是必须强化公民权利。  相似文献   

14.
傅达林 《北方法学》2011,5(1):85-92
军事法体系的建构关涉军事法部门和军事法学学科的独立性,深刻影响着军事立法和军队法制建设实践。长期以来学界对军事法体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构建,但也凸显出自主性不足的缺陷。在新的思路下以军事权为线索,可以将军事法体系划分为军事组织法、军事行为法、军事程序法、军事监督和救济法。  相似文献   

15.
经济法与社会公共性论纲   总被引:66,自引:1,他引:65  
经济法调整的经济管理关系的本质特征在于社会公共性。社会公共性的凸显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和反映的社会要求,使经济法应运而生。社会公共性是经济法的核心范畴。社会公共性决定并表现在经济法的产生、经济法的价值、经济法的主体、经济法的权力(利)和义务,经济法的属性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马荣春  周建达 《时代法学》2012,10(2):31-36,59
在我国刑法学中,社会危害性理论的刑法学地位问题一直在争议之中。有学者将社区犯罪观和刑事和解观作为新的突破口,试图将社会危害性理论予以消解,以期最终将社会危害性理论从我国刑法学中清除。但是,由于包含着诸多曲解,故这一清除不仅没有实现,反而可被用来加固社会危害性理论在我国刑法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以“行政”的三个要素为出发点,可以将行政所依之法分为组织性法律、事务性法律和程序性法律。宪政视角下的依法行政,强调行政机关依宪法、组织性法律和程序性法律办事,其含义的准确表达应为由法定的机关在法定的权限内,依照法定程序处理法律规定的事务。“下级服从上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等提法都不是对依法行政的正确表达。要实现依法行政的目标,加强地方各级权力机关对同级行政机关的监督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彭凤莲 《政法论丛》2006,11(5):31-36
刑法与刑法学,刑法学与公法学、统一公法学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从数学中的集合概念来看,狭义的刑法学是统一公法学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是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即狭义刑法学被统一公法学所包含,狭义刑法学是统一公法学的子集。但若以广义刑法学立论,则广义刑法学与统一公法学之间是一种交叉关系,重合的部分即是狭义刑法学,此乃统一公法学与广义刑法学两个集合的交集。  相似文献   

19.
刘远  赵玮 《法学论坛》2006,21(1):43-51
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机制改革问题是当前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热点,完善该机制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检察权的性质问题。本文即以检察权的性质为理论基点,在评析学界各种观点后,提出检察权属于行政权结论;并以该结论为基础,进一步阐释该机制的应然模式和在我国现阶段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与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修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永安  魏小凡 《河北法学》2006,24(11):133-139
"以人为本"的理念,意味着法律要以人为核心,关注人的人性、自由,注重人的主体性地位.而我国以往的民事诉讼法是以"国家本位"、"权力本位"为指导思想,鲜少对人的法律关怀.因而,我国的民事诉讼法的修订应实现指导理念的转变,彰显以人为本,使司法更加便民、利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