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谐社会是一个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就是要协调各阶层、各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形成各社会阶层之间良性的、公正合理的互动结构.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十分关注和重视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关系,强调要“促进阶层关系和谐”.科学地认识、分析和处理当前我国的阶级阶层关系,促进我国社会各阶层关系的和谐,对于构建有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阶层结构形态,进一步保持和促进我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深化,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新的、重大的变化,与之相应,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但由于经济成分、分配方式、利益关系的多样化,各阶层间的矛盾也日渐显现.为、此,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指针,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正确处理、协调好各阶层间的矛盾和利益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构建各阶层融洽相处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各阶层的利益关系不断分化、重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日益明显。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各阶层利益关系的特点,掌握调适各阶层利益关系的原则,建立均衡调适各种不同利益关系的机制,统筹兼顾,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共同富裕,为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相似文献   

4.
焦娅敏 《前沿》2010,(2):47-4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以民营企业家作为主体的新阶层出现,对我国经济的增长、缓解就业的压力、自主创新以及社会的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复杂化,我国各阶层之间存在着矛盾,突出表现在经济利益上的矛盾。鉴于此,寻求新的思路来协调好民营企业家阶层与社会其他阶层利益关系成为本文研究的核心。  相似文献   

5.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要促进阶层关系和谐,必须统筹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形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出发,可以深入挖掘促进阶层关系和谐思想的丰富内涵,把它概括为政治诉求表达和谐、利益协调机制和谐、思想道德基础和谐、动力平衡机制和谐、管理体制创新和谐、生态文明基础和谐。  相似文献   

6.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邓小平"经济社会协调、全面发展理论"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做出了重要发展,主要贡献是把搞好经济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协调、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中心,进而带动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全面发展;坚持经济建设同社会各项事业相结合,推动整个社会协调、全面发展;对邓小平经济社会协调、全面发展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这些实践上和理论上的贡献进一步推动和实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佟斐 《理论月刊》2010,(7):31-33
自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全新理念和"统筹兼顾"的思维方式就逐渐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层面,成为当代中国发展的主题和主旋律。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紧密联系的,在协调阶层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科学发展观无疑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和谐阶层关系何以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阶层关系和谐无疑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和谐阶层关系如何实现?本文认为须从民生改善、权利保障、规则重建、价值整合、矛盾协调等方面努力:以民生改善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构建和谐阶层关系的基本前提;公民权利在各阶层之间的均衡配置是构建和谐阶层关系的有力保障;基于公正理念调整和重建阶层关系运行规则是构建和谐阶层关系的关键;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阶层关系的思想文化基础;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阶层矛盾和冲突是构建和谐阶层关系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民族关系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关系是我国最重要、最特殊的社会关系之一.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态势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完善民族政策调整的制度化、法制化渠道,通过文化整合,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0.
"十一五"时期的任务十分繁重而艰巨.做好"十一五"时期的各项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密结合浙江实际,认真寻找差距,总结经验教训,转变发展观念,调整发展思路,更加注重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更加注重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更加注重内源发展与对内对外开放相结合,更加注重改革发展与和谐稳定相促进,正确处理好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关系,确保"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肖飞 《山西政报》2009,(18):39-39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统筹兼顾社会各阶层和群体的利益,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新的社会阶层主要是指"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六个群体。正确认识和处理新的社会各阶层关系,妥善调整社会利益格局,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地方党组织承担着整合社会和引导社会的功能,营造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党的基层组织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协调能力、引导能力结构性增长的过程,也是党的执政与社会生长的互动过程。对于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要建立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互动关系,必须根据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从民主训练和政治合作两个方面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使党能够充分代表和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既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也是时代发展和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各项改革更是步入深层领域。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确保改革取得更大实效,必须更加突出以人为本,更广泛地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5.
协调利益关系对于建设和谐企业至关重要。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频发,处理好企业内部的利益关系,对企业的改革深化和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王锦孝 《传承》2011,(17):36-37
当代我国社会存在多个阶层,各阶层因占有不同社会资源而成为不同利益主体,并且阶层之间存在一定矛盾。特别是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因素的影响下,从阶级斗争的产生看当代我国各阶层间矛盾,避免矛盾扩大化,以正确处理各阶层之间矛盾就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社会成员的分化成为不争之实。目前,考量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主要基于经济利益分化。虽然分化过程显失公平,但社会成员在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方面却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在阶级阶层关系中,干群关系、新老阶层关系值得关注。因此,需要倚重以党和政府为主导形成的合力,着力解决收入分配等问题,破解干群矛盾,促进阶级阶层关系的和谐,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现代化相辅相成的现代化的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18.
阶层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应有之义。促进阶层关系和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实现社会团结和睦;是规避社会风险、缓解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必然要求;有利于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促进阶层关系和谐的思路和对策是:努力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在发挥执政党和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发挥非政府组织、职业共同体等在协调社会阶层关系中的作用;完善社会阶层关系运行规则和协调机制;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社会阶层间的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19.
论多党合作制度在促进阶级阶层关系和谐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协调好阶级阶层关系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多党合作制度对促进阶级阶层关系和谐具有重要作用.为适应当前阶级阶层变化的新形势,要进一步加强多党合作的制度化建设,完善运行机制,挖掘整合功能,进一步发挥多党合作制度在和谐阶级阶层关系中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吴茜 《理论月刊》2008,(1):42-45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篇著作是解答国际共运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新课题的产物.著作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创立了两类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创造性的理论贡献,对于今天我们认清和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改革措施,促使社会阶级阶层分化和利益分配格局急剧变革,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我们要坚持以《正处》思想为指导,客观分析当前我国社会阶级阶层关系嬗变所导致的各种社会矛盾,从协调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关系入手来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才能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