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瞭望》2003,(17)
“黄河之水天上来”,但记者在产水占黄河总水量45%的青海黄河流域采访却发现,近年来这里天然降水并未明显减少,而汇入黄河的“天上水”却越来越少。2002年,青海黄河流域产流仅125亿立方米,为多年平均值的60%,创有实测纪录以来的最低值。专家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黄河源头区以高寒草甸、草原为主体的植被系统被破坏。 草原生态的恶化,减少了水流  相似文献   

2.
党周  张进林 《侨园》2002,(3):40-41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孕育了我国最著名的三大江河——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青海高原出现了持续性干旱天气,尤其是在黄河源头地区,连续多年的干旱正在带来一场严重的生态危机:天然草原加速退化、沙化,湖泊河流干枯萎缩,越来越多的牧民群众已无法在当地正常放牧,迫不得已背井离乡过起“乞牧”生活,沦落成为大草原上的“生态难民”。两年前,记者曾到黄河源头地区采访,首次了解并接触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状况和出现“生态难民”的情况。去年秋末,当记者再次来到黄河源头地区时,看到这里的草原生态仍在加剧恶化,“生态难民”的数量正在急剧增加。采访期间,我们走访了黄河源头干流流经的玛多、达日等县,所到之处,当地干部群众无不对草原生态的急速恶化心存恐慌,明显透露出不安和失望的情绪,有的甚至已对今后的生产生活失去了信心。  相似文献   

3.
正黄河文化、长江文化、草原文化,共同铸造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而河洛文化则是黄河文化的核心。《周易》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被视为河洛文化的滥觞,儒学经典《周易》之来源。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河洛地区是上古时期当时社会的政治、  相似文献   

4.
今年以来,黄河出现历史罕见的缺水局面。黄河水文部门的分析显示:到7月10日前,黄河主要河段来水将仅为82亿立方米,比有实测记录以来最早的1997年同期还少55亿立方米。来水量和黄河主要水库现存可调节水量相加,黄河干流可供水量仅为117亿立方米,对照同期沿黄地区最低耗水量,即使将黄河水“喝子放净”,供水缺口仍达49亿立方米。“大河上下齐喊渴”,黄河来水少、不够用,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些黄河专家指出,黄河枯水,有自然因素,但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人们无节制地取水、引水,已远远超出了黄河水资源承载能力,结果是“喝干乳汁喝血汁”,滔滔黄河渐渐退化为涓涓细流。 与此同时,在黄河上游,滥垦滥牧造成草原沙化,减少了黄河水补给,降低了黄河的自净能力;在中下游,污水大量排放,人类自食其毒,生存压力加大。如今,缺水之痛、断流之痛、污染之痛、生态之痛折磨着母亲河,使她失去了往日的风采,疲惫而憔悴,向内陆河演进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黄河流域是资源性缺水地区,而本世纪的前20年,正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用水量必然增加,如何在发展与黄河水可持续利用之间寻找平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为了缓解北方水源不足,国家已启动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  相似文献   

5.
在几十年的新闻记者生涯里,有个短暂的历史时刻,有个伟岸的身影,我常常忆起,终生难忘! 巍巍的阴山哟,你还记得吗? 滚滚的黄河哟,你还记得吗? 1959年中秋,草黄马正肥,草原钢城张灯结彩庆祝出铁忙。乌兰夫代表国务院,也代表内蒙古,隆重设宴  相似文献   

6.
梁娟 《瞭望》2001,(Z1)
“在那遥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她的帐房,总要回头留恋地张望。”西部歌王王洛宾这首驰名中外的民歌几乎家喻户晓,然而这位草原上的好姑娘所在的青海省却显得那么地遥远。青藏高原粗犷的自然风光,神奇的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神秘的藏传佛教文化等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正如美丽羞涩的少女“养在深闺人未识”。 西部大开发这股温柔的春风轻轻唤醒了沉寂了多年的青海高原。 青海是地处我国西部的青藏高原省份,她有着东部发达地区所没有的原始的草原风光、多民族的民俗风情和藏传佛教等宗教信仰。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湖…  相似文献   

7.
草原行     
李楠 《瞭望》1990,(41)
草原,如农田、森林和海洋一样,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大生物体系。草原提供大量肉类和奶品,毛绒和皮革,这些成了人们桌上美昧佳肴,身上舒适衣着。生活离不开草原。 然而,人类并没有回报草原的厚爱,反而过分索取、超过了这一生物体系的负荷能力,于是草原退化开始。全世界草原都遇到这个困难,中国草原也无可  相似文献   

8.
刘朝侠 《民主》2006,(1):36-37
如果把草原比作一位美女,《寻梦草原》不但描绘出了她美丽的容颜,迷人的身姿, 还道出了她旖旎而丰富的内心世界,甚至写出了她醉酒微醺时羞赧的韵致,生气时娇嗔的神情……《寻梦草原》说出了草原的秘密。手捧《寻梦草原》,给人以美的享受。封面上晨曦映照下的草原辽阔而宁静,一位蒙古族妇女斜倚着勒勒车的剪影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礼赞     
《民主》2017,(6)
<正>壮美北疆,亮丽高原。云腾巨野,马纵长川。大漠驼明,当风猎猎;黄河鲤锦,戏水潺潺。牛羊归时,牧场收珍珠万点;重楼起处,城郭若海市连翩。况有河套平畴,嘉禾盈地;兴安高岭,碧树接天。春夏踏青,知己异花芳草;秋冬选胜,惬怀金岭银山。昔者文明肇造,红山发皇。首村兴隆,玉龙辉光。斑斑来今之迹,幽幽往古之乡。至于取人之长,胡服骑射;革己之弊,并进恒昌。一统草原,  相似文献   

10.
谢克昌 《团结》2006,(3):42
近20多年来,受工业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影响,黄河水污染问题日益加剧。黄河水污染的防治工作存在如下问题:煤炭的深度开采对黄河水资源污染严重;各类责权不明的尾矿对黄河水资源造成威胁;黄河干流沿岸采石点密布,采石过程中的碎石及粉尘直接污染黄河水资源;黄河沿岸及支流的城市废水污水直接污染黄河水资源;水土流失态势依然严峻;区域水土保持治理有关项目分布不合理,资助不均衡。针对以上情况,建议采取以下相应措施防治黄河水污染:1.整合和控制煤炭开采,实行“关小、改中、上大”政策。通过对黄河沿线煤炭资源的合理规划、整合,坚决关闭污染…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6,(8)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我国很多地区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草原丝绸之路的国家宏观战略为内蒙古全面建设经济发展核心圈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草原文化是连接草原丝绸之路各国最有共性特征的文化纽带,是提升"一带一路"战略亲和力和认同感的最有历史价值的人文基础。面对新的国内外环境,内蒙古要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的伟大构想,弘扬草原文化,推动草原文化繁荣发展,重视草原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为经济发展增添活力。  相似文献   

12.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既哺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同时又以频繁的水患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有史以来,黄河便是“百年一改道、三年两决堤”,像一条无羁的巨龙在黄淮海平原43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上横冲直闯。水患所至,生灵涂炭,“人或为鱼鳖”。黄河的灾害成了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古人“黄河宁、天下平”这一歌谣,道尽了黄河与国家安危的关系。 从1946年10月冀鲁豫边区人民政府成立治河委员会、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开始,黄河流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黄河儿女科学治黄50年,夺取了黄河安澜50年的巨大成就。黄河,第一次按照人的意志而流动。这是一部震古烁今的治黄史诗。黄河流域的国民经济布局和累计超过1万亿元的总产值,则是这部史诗的辉煌注脚。 “俟黄之清,人寿几何”。黄河之害与黄河之利,俱在如何处理水与泥沙二者之间的关系上。对这组矛盾,古人和今人的认识虽不断深入,但未完全把握。如今,黄河又因断流而出现了新的河患。因此,深刻认识黄河,科学治理黄河依然任重道远。这既是今人,也是中华民族子子孙孙永恒的抗天歌。 毛泽东主席曾谆谆教导我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我国政府和黄河儿女正是靠办一件件具体的实事,才使黄河按照人民的意志而流动。如今,我们  相似文献   

13.
李焕 《理论导刊》2021,(8):123-129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需要从渊源上探究黄河文化本位。黄河文化是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生产生活实践及人与自然交互过程中形成的,其传承的困境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时空分离。"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黄河文化本位回归指明了方向。新时代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坚持从人与自然共生的视角出发,实现人文价值与功能价值的融合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以人为本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需要从渊源上探究黄河文化本位。黄河文化是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生产生活实践及人与自然交互过程中形成的,其传承的困境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时空分离。"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黄河文化本位回归指明了方向。新时代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坚持从人与自然共生的视角出发,实现人文价值与功能价值的融合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以人为本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黄河出奇石     
“园无石不秀,斋无石不雅”。古往今来,文人雅士多有爱石赏石的癖好。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塑出的黄河石更是受人珍爱。宋代杜绾著《云林石谱》中就有“兰州黄河水中产石,有绝大者,纹采可喜”的记载。但黄河子孙拣集收藏黄河石达到情有独钟的地步,还是在社会物质文化生活都有了极大改善的今天。  相似文献   

16.
殷晓章  卫红春 《侨园》2014,(7):56-57
1952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第一次出京到黄河视察,并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著名号召。从此,揭开了治理黄河的序幕。要确保黄河的安全1952年10月31日上午9点多钟,时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乘坐的专列在郑州黄河南岸车站停下。  相似文献   

17.
谢克昌 《团结》2006,(3):42-42
近20多年来,受工业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影响,黄河水污染问题日益加剧。黄河水污染的防治工作存在如下问题:煤炭的深度开采对黄河水资源污染严重;各类责权不明的尾矿对黄河水资源造成威胁;黄河干流沿岸采石点密布,采石过程中的碎石及粉尘直接污染黄河水资源;黄河沿岸及支流的城市废水污水直接污染黄河水资源;水土流失态势依然严峻:区域水土保持治理有关项目分布不合理,资助不均衡。  相似文献   

18.
时下,住在长江沿岸的人们眼望发浑的长江水越来越担忧,加上三峡工程的日益临近,大家关心着这样一个问题:长江会不会变成黄河。对此,水利部交通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工程师胡又肯定地说,长江决不会变成黄河!胡工认为,长江会不会变成黄河关键就看江水泥沙含量是否已接近或赶上黄河。长江平均年流量是黄河的10至20倍;而年输沙总量仅为黄河年输沙总量的1/4;年平均含沙量每立方米1.2公斤,仅是黄河4%不到。长江与黄河泥沙含量相差如此之大,长江又缺少黄河那样的泥沙来源,因而大可不必为长江变成黄河而担忧。胡又介绍,宜昌水文站…  相似文献   

19.
多少年来,提起黄河的治理,人们总是把眼光盯在黄河的上游和中游。每年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防洪固沙,修堤筑坝。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正确的,也是十分有意义的,但是,如今的各种情况发生了变化,我们的眼光就不仅要盯着上游、中游,而且还要盯着下游、河口。 历史上,黄河入海的流路是不稳定的。利津县四段以下,对黄河入海流路不加任何控制,任其摆动,漫流入海。由于黄河含沙量大,黄河河口一直处于淤积——  相似文献   

20.
六月底至七月初,万里、胡启立、李鹏等同志,从黄河上游的青海龙羊峡,顺黄河干流而下,经甘、宁、豫、鲁等省、自治区,直到黄河入海口,对黄河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记者一路随行,写下了这篇纪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