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用互联网平台、互联网思维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有怎样的"化学反应"?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桂电)给出了答案。依托电子信息专业特色,桂电成立了思政教育专门工作机构,组建工作团队,通过老师指导、学生制作的方式,采取高校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制作思政教育内容,在学校和负责运营的平台推送。目前学校正在建设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示范高校。桂电丰富的思政教育为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学生提供了"沃  相似文献   

2.
“微文化”传播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文化"是基于微博而诞生的一种新兴的媒介文化,是媒介文化新的创造方式和延伸体。"微文化"传播具有主体个体化、内容多元化、方式交互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也导致了大量微信息的碎片化、多样化和快餐化。大学生长期受"微文化"传播的影响,会导致其价值观发生扭曲,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判断功利化,价值选择模糊化。因此,应当在"微文化"中增添"红色元素",加强"微文化"传播的监管,开展校园"微文化"建设,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微文化"是基于微博而诞生的一种新兴的媒介文化,是媒介文化新的创造方式和延伸体。青年长期受"微文化"传播的影响,会导致其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判断功利化,价值选择模糊化。因此,应当在"微文化"中增添"红色元素",加强"微文化"传播的监管,开展校园"微文化"建设,加强青年媒介素养教育,以引导青年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促进青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在新媒体背景下,以微信、微博为特征的"微"传播成为传播的重要方式。"微"传播以便捷、灵活以及高效等特征在民间适用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可小觑。建设优秀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应当利用好、掌握好"微"传播的特征和功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畅通、准确的传播途径。这不仅是新媒体时代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更是社会正能量传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杨红燕  敖练 《理论月刊》2014,(1):97-100
"第三文化"最先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尤西姆(Useem)借用英国史学家斯诺的"第三文化"概念并引入跨文化传播领域。文章通过对"第三文化"在跨文化传播领域的来源、内涵以及该视角下的相关研究进行批判性解析,指出"第三文化"是多元文化体系中差异与融合双重驱动的产物,为跨文化传播中的伦理观构建、文化与交际的关系解读等提供了新的视角。而对"第三文化"的研究依然存在一些薄弱之处,期待更多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当下,"微传播"方式对文化自信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微传播"环境下,文化自信的构建,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播、革命文化的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要积极寻找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契合点,打破传统传播模式,激活创新性思维。  相似文献   

7.
在微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微传播已成为我国主流传播方式。信息传播的重大变革,带来了传播方式的显著变化,对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因此,必须努力在"微"字上下功夫,构筑寓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微内容",打造集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于一体的"微队伍",建设融时代特色、情境体验与人文关怀为一体的"微生活",着力构建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互联网+"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8.
"微时代"来临让红色文化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借助"微时代"下的新型传播工具,红色文化迎来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和更便捷的传播方式。如何在"微时代"下对红色文化进行宣传,如何增强红色文化的生命力、吸引力、感染力,是实现红色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微时代”是一个蕴涵着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1]本文紧紧围绕“微时代”这一特定的社会背景,深入分析“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存在的困境和不足,及“微时代”给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和启示,探索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创新教育平台等举措,试图构建利用“微博”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微信、微博等微平台的迅速普及,为人们开辟了学习和参悟马克思主义的新渠道,扩大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受众范围,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实践主体,活化了理论传播的内容体系。但微平台的负面影响也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面临多种问题。为此,要强调马克思主义与"微文化"的契合,提升马克思主义对网络文化的引领,推动马克思主义融入大众"微生活",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微传播"语境下的文化自信建构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兴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下,因"微传播"语境下"微用户"个体,微信息内容与微空间治理中面临的现实困境,要求我们须积极探寻新时期文化自信建构的多种维度与相关战略路径,以此促进我国文化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微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媒介已经发生巨大的改变,网络成为了人民群众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也需顺应网络社会的发展形势,搭建"微平台"、凝聚"微文化"、把控"微舆论"、完善"微监管"。  相似文献   

13.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过度注重政治功能,忽视了其文化功能的发挥,故其效果并不理想。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传播功能,文化传播也有利于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因此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播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传播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论新媒体视域下民族文化的当代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民族文化为视角,关注新媒体的突入为亚文化及其传播领域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展开对"现实的传播困境"、"交互性的回归与拓展"以及"全媒体传播形态"等方面的分析,试图对新媒体背景下民族文化在传播领域的生存与博弈予以讨论。最终指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式发展路径有益于克服主流文化均质、引导群体传播实现"微繁荣",由"天下大同"到"美美与共"再到"时代共荣"。  相似文献   

15.
"微教育"通过"微课程"、"微语词"和"微平台"等主要形式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具有官兵易于接受、便于参与的特点和优势。因此,研究"微教育"在公安边防部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有赖于深挖当前"微教育"的开展现状,根据问题分析原因,并对"微教育"的应用路径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微文化"以全新的主体、内容、传播方式获得公众青睐,逐渐形成一种文化现象,并逐渐占据主流地位。探究"微文化"的表现特征,准确把握其价值影响,有助于把控"微文化"未来发展方向,让"微文化"成为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促进民主政治落地生根以及为企业与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7.
"一带一路"背景下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跨文化传播能够提升丝路地带的国家政治互信和促进文创经济交流,能够促进沿线文化多元融合和拓宽音乐文化内涵,能够传承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但目前,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跨文化传播中还面临着很多困境,由此,我们需要构建差异化传播模式,深入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音乐文化;增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自觉,搭建多元化的文化交流平台;增强"柔性"传播,重视创新跨文化传播方式;借助现代化传播媒介,打破惯用的传播模式,以此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8.
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核心渠道,各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尝试通过微信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为此,要善用微信平台的传播特征,转变信息传播思维,善用"微表达"、用活"微课",以此优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径。  相似文献   

19.
李玲 《半月谈》2004,(11):31-33
近日,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处理办法”),使我国对国家教育考试违规行为的认定和处理有了统一的法规。  相似文献   

20.
正今年9月以来,融水苗族自治县纪委监委以开展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为契机,以"微"党课、"微"课堂、"微"基地(简称"三微")为载体,聚焦主责主业,加强学习教育,助力党风廉政建设。"微"党课,增强党性修养。书记讲党课。县纪委书记以廉洁从政、廉洁自律为主题,率先给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上专题"微"党课,并就脱贫攻坚、为民服务等内容,给纪检监察干部和联系乡镇党员上专题"微"党课。乡镇纪委书记也纷纷到村、到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