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依存信息技术、依存系统封闭与否等标准,电子数据有多种分类方式,不同类型电子数据以及不同条件下的同类型电子数据的提取、收集、认定方式方法截然不同。亟需对电子数据进行精细化分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电子数据取证与认定规则层次化构建。应围绕证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将不同种类电子数据的收集提取与审查判断方法具体化。针对在封闭计算机系统与开放型计算机系统的条件下的取证规则分类进行设置;针对人工输入型与非人工输入型证据的认证规则分类进行设置;根据电子数据内容的隐私性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2.
电子数据作为证据在法庭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以审判为中心”下的诉讼制度更加注重电子数据的审查,因此,电子数据取证要更加细化及具有针对性。本文针对“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下,电子数据取证的技术和审查方面的困境,提出深入研究云取证技术,规范物联网技术协议与规则,构建专家智囊库及重视证据审查等方面建议,为提高电子数据的法庭有效性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刑事电子证据的取证应当遵循任意侦查原则、相称性原则、令状原则、合法性原则和及时性原则.取证主体应当包括司法人员、电子技术专家和电子司法取证鉴定认证机构以及辩护律师.取证规则包括关联性规则、搜查扣押规则和可靠性规则.取证程序为强制记录和保存信息证据、现场勘查、搜查和扣押、保全和固定以及实时搜集.应当以此为框架构建我国的刑事电子证据取证程序.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计算机系统作为犯罪的工具或目标的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已经越来越多,因此电子证据(ElectronicEvidence)也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呈堂证供.但这类证据易受损,取证要求性高,因此,计算机犯罪取证应根据其特点,遵循保护和勘查现场、静动态分析数据和提交结果等步骤,同时采用相应的取证工具、技术进行查询、分析和取证.  相似文献   

5.
电子证据取证的滞后及其规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子证据在案件中发挥重要的证明作用,但在电子证据的取证中,存在着立法滞后,检验机构不完善,缺少高素质的取证人员,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取证技术和取证流程标准等问题,削弱了电子证据的证明力,阻碍了电子证据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应针对电子证据取证中存在的问题,从立法、取证机构、人员、技术、流程等方面探讨规范电子证据取证的方法,为电子证据取证的标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普及与发展,涉及计算机系统的案件也与日俱增,电子数据取证的正确与否关系到案件的定性与定罪量刑问题。电子证据具有双重性、多媒体性、易破坏性等特征,电子数据取证应坚持及时性、合法性、全面性和专业性等原则。现阶段电子数据取证中存在法律定位不准等一些问题,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取证的应用领域是计算机犯罪的调查和电子证据的获取。目前,计算机取证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反取证技术则利用数据擦除、隐藏、利用系统漏洞或结合使用等方法,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虽然在电子证据取证的司法实践方面面临地位、收集、认证等问题,但仍有一定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8.
为了排除我国不合法取证现象,惩罚犯罪,保障当事人的基本权利不受侵犯,应建立符合国情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体系,完善案件取证规则,建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配套机制,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使取证工作向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并重的方向发展。文章在分析国内外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学说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9.
经济犯罪案件证据作为刑事犯罪证据的一种,必然遵循证据的一般规则。但目前我国缺少一部完整的证据法,也没有确定相应的证据规则。这导致了我国经济犯罪案件取证过程中存在着法律依据粗疏和侦查取证程序、手段非法制化的问题。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确定证据能力和证据证明力的规则。同时,由于经济犯罪案件证据的特殊性,要求在经侦取证过程中,应充分运用各种科学方法依法收集证据,正确处理涉案款物。  相似文献   

10.
对公安行政执法取证方式合法性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安行政执法中取证方式是否合法 ,事关公安机关依法行政能否落于实处。基于当前公安行政执法中取证方式不尽规范之现状 ,又恰逢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出台 ,所以必须对公安行政执法中不合法的取证方式 ,几种特殊的且有争议的取证方式 ,通过采取严格取证规则、设置若干取证规则的例外、修复补救瑕疵证据等措施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给人们工作、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犯罪情势的重大变化。利用新技术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非接触式犯罪案件数量不断增多,呈现出犯罪手段更新快、犯罪模式复制快、犯罪危害影响广等特点。电子证据在非接触式犯罪案件的定罪量刑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在侦查机关电子取证过程中,第三方主体参与取证合法性存疑、侦查人员取证意识欠佳、电子取证技术薄弱、电子证据存储困难、电子取证内外协作不畅等诸多问题普遍存在。侦查机关需细化电子取证部门规章、增强电子取证意识、提高电子取证能力、加快取证技术和工具的研发、完善取证机制、加强内外协作,以解决非接触式犯罪侦查取证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面对计算机犯罪类型不断增多,犯罪领域不断扩展,计算机取证已经成为打击计算机犯罪的关键步骤。电子证据具有不同于其他证据的特征,因此计算机犯罪取证也不同于传统的犯罪侦查取证。深入研究计算机犯罪手段、计算机犯罪取证手段、电子证据的法律地位及计算机取证涉及人员等,对预防和控制计算机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匿名信案件中,作案人多采用微机编辑、打印匿名信,而后将相关电子文档通过"文档粉碎"工具进行数据销毁。为获取此类案件的证据,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可运用基于关键词查找的恢复方法获得假脱机打印文件,通过取证软件工具和建立仿真环境还原、提取打印内容,即可得到直接证据,以突破全案。在取证时,应做好取证前的准备工作,并严格按照取证流程和操作规范提取电子证据。  相似文献   

14.
取证主体合法性理论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证主体合法,即收集、获取证据的主体限于法定司法人员,被我国传统证据法学理论视为证据合法性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素之一。虽然取证主体合法性理论在我国现行刑事诉讼立法上并无直接、明确的法律条文倚为支撑,但却深刻地影响到我国刑事司法实践,被实务部门奉为圭臬并以之作为判断证据合法性的重要标准。依据取证主体合法性理论,取证主体限于法定的刑事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其他机关或个人均不具有取证的主体资格,其所获证据不具有证据能力,不得直接作为证据在刑事诉讼中使用。然而,由于法解释上缺乏依据、法理基础缺位以及法实践中导致的悖论,我国传统证据法学所主张的取证主体合法性理论其实并不是一项科学合理的证据学理论,应当予以扬弃。  相似文献   

15.
论电子证据的特点及其对取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证明机制的角度来讲,电子证据并非是一种全新的证据,而是传统证据的演变形式.记录方式的特殊性是电子证据与传统证据最本质的区别,其他特性都受这一本性特点的影响.电子证据的收集具有一定技术要求,这主要体现在取证主体、取证内容、取证方法和取证程序等方面.所收集的电子证据要注意保持其具有证据能力和证明力.  相似文献   

16.
电子证据的取证是电子证据司法鉴定的前提和基础,取证获得的电子证据将在随后的鉴定实施环节中作为鉴定材料使用.电子证据取证的复杂性、技术性决定了具备电子技术专长的专业人员才能从事此类取证活动.明确鉴定人在电子证据取证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利于规范鉴定人的取证活动,保证取证获得的电子证据具有真实性、合法性.  相似文献   

17.
对“非法证据”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两种。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中所谓的“非法证据”,应在狭义上理解,即指执法、司法官员经由非法程序或使用非法方法取得的证据。在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被热议,首因是其被寄寓了遏制非法取证的厚望。对非法证据排除之遏制非法取证功能的质疑,在我国缺乏力量;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并不能独立承担起防止错案的重任,防止错案也不是其当然功能。  相似文献   

18.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普及与发展,特别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全面加快,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基础性、全局性作用日益增强。与此同时,涉及计算机系统的案件也与日俱增,电子数据取证的正确与否关系到涉及案件的定性与犯罪嫌疑人的定罪量刑问题。通过对电子证据概念、特征的理解,解读电子数据的取证原则,提出现阶段电子数据取证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有关收集未成年人言词证据的法律规定比较少,取证人员缺乏未成年人言词证据的取证知识,取证程序也亟需规范。因此,必须在确立未成年人言词证据的取证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未成年人言词证据取证机制,建立未成年人言词证据的专业取证队伍和特别取证程序,并适当运用一些符合未成年人特点的取证方法。  相似文献   

20.
计算机犯罪取证主要围绕证据的获取和证据的分析。主要过程包括保护和勘查现场、获取物理数据、分析数据、追踪源头、提交结果等。计算机反取证就是删除或者隐藏入侵证据,使取证工作无效。反取证技术主要有数据擦除、数据隐藏等,数据擦除是最有效的反取证方法。从取证与反取证两方面分析计算机犯罪的特征,研究反取证技术的根源,可有效地保护国家信息网络安全,打击犯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