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温峥 《台声》2014,(4):67-67
<正>"亲迎就是迎亲,即把新娘娶回家,抱得美人归……连横《雅言》记:亲迎之礼,台南士绅家多行之,其不行者谓之俟堂。台中娶妇鲜行亲迎之礼……"3月27日上午,全国台联会长汪毅夫以学者的身份为机关干部做了甲午马年第一讲。他深入浅出、知识渊博、诙谐风趣的讲演,不时迎来了一阵阵掌声。全国台联党组书记梁国扬,副会长纪斌、杨毅周参加了听讲。纪斌主持。汪毅夫从"三茶六礼"、"一顶花轿"的故事讲起,通过对"哭嫁"的风俗、"四个恭喜扛着一个也好"俗语来源的追溯,生动描述了闽台两地传统汉族婚礼的习俗。通过介绍福建畲族的族源,讲解了畲族形成"低头娶亲,高头嫁女"习俗的缘由;从"牵手"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去年11月8日下午5时许,微微细雨中,一辆小轿车在孟津县城关镇王庄村停了下来。一名中年人手拿680元钱,匆忙下了车,径直向贴着结婚对联的孟某家走去。这是怎么回事?看热闹的群众惊奇地议论着。事情是这样的:去年10月17日,城关镇王庄村的新郎孟某来长华村迎娶新娘。当新娘准备上车启程时,作为娘家人,长华村几个村民向新郎索要"上车钱"。新郎想:今天是大喜的日子,娶了长华村的闺女,是应该有点表示的,就撇下了900元钱。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孟津县人大代表、长华村党支部书记刘松  相似文献   

3.
《群众》2017,(10)
<正>旧时一些媒妁包办的婚姻,少女出嫁,一番唢呐喧天迎娶、双双跪拜高堂、觥筹交错喜闹一阵后,进入洞房,新郎轻轻掀开新娘垂披在头上的那块红红盖头,是美是俊是丑,这才露出其"庐山真面目"。近读颜伯焘的一段史实,颇有掀开新娘"红盖头"的感觉。颜伯焘,清代嘉庆至咸丰年间的一位官员,因其出身于官僚家庭,自幼受祖、父辈的良好思想影响,秉性刚正不阿,"娴习吏治,所至有声"。嘉庆十九年(1814),颜伯焘殿  相似文献   

4.
白族婚俗拾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理白族地区的婚礼饶有情趣。结婚当日,新郎、新娘都要历经一道道关卡,“过六关、斩六将”,整个婚礼隆重而古朴。新郎“应考”“正喜日”(结婚)这天一大早,新郎在“吹师傅”的引领下,接回“喜神”,随着迎亲队伍早早地恭候在新娘家门口,但新娘家的大门却紧闭着,不准迎亲队伍进去。迎亲“总管”在外好说歹说,燃放鞭炮三串,吹响唢呐《迎亲调》三遍,再三表明新郎的诚意,大门才徐徐打开。一位年长的老人把住大门,要先考一考新郎的聪明才智,才准进大门。“考题”由老先生出,内容为历史、地理、风情、传说、谚语、歇后语等,多数是“对对子”(即对…  相似文献   

5.
维吾尔族人的婚礼,较为隆重,充满欢乐的气氛。结婚的前一天,新郎和新娘各自在家与自己的亲朋好友欢乐歌舞,进行祝贺。结婚这天早晨要举行一种"尼卡"的宗教仪式。这种仪式在女家举行,仪式结束后,男方回家准备迎亲。下午新郎要穿上结婚的礼服,打扮得漂漂亮亮,新娘也修饰得如花似玉,头蒙面纱在家等候迎亲队伍的到来。新郎由亲友们簇拥着向新娘家进发,路途近的可步行,路途远的可乘车或骑马。一路上新郎和小伙子们高唱欢乐歌曲,奏起各种民族乐器,  相似文献   

6.
《诗经·齐风·著》篇之题旨历来众说纷纭,如"刺时不亲迎"说,"刺鲁桓公"说,"新婿亲迎"说,"新娘想象"说等。然从《著》诗基调出发,对全文文义进行梳理,根据史实背景对当时亲迎礼进行考索,同时结合《诗经》中其他篇目,细究"充耳"这一配饰的特点,发现《著》诗并非为刺不亲迎之诗。而从《著》诗诗歌特点出发,分析其艺术手法、句法及虚词运用情况,《著》诗为待嫁新娘等待新郎亲迎时想象所作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7.
凌风 《今日广西》2007,(5):50-51
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充满奇异风采的地方,在爪哇岛上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婚俗。当新郎到新娘家迎亲时,新娘家的人要在门前摆一个银盘。盘中放一个生鸡蛋,新郎要当众赤着脚踩破它。这表示新郎永远爱新娘,哪怕粉身碎骨也不变心。随后,新娘会面带笑容,取水跪地,为新郎洗脚,以示感激和服从。  相似文献   

8.
在新疆少数民族的婚俗中,塔塔尔的婚俗别具一格,十分有趣。他们的婚俗是先把新郎"嫁"出去,然后再"娶"回来。为了把新郎"嫁"出去,所以他们的婚礼在女方家举行。男方在婚礼的前几天,要把新娘的结婚服和生活用的炊具、食品及自己的"嫁妆"送到女方家。等到新婚之夜,新郎就正式"嫁"过去了。"出嫁"的仪式也颇为有趣,当天,身着新婚服的新郎在伴郎及亲朋好友的陪同下,坐上马车,青年人拉起手风琴,兴致勃勃地唱着流行的"几尔",有的吹口哨,有的呼喊,一路歌声琴声不断,呐喊助兴声连天,以此来增添欢乐气氛。歌中唱道:  相似文献   

9.
罗晓颖 《思想战线》2014,(2):95-100
普鲁塔克的《爱欲论辩录》接续柏拉图的"爱欲"论题,论及哲学爱欲与婚姻的关系,揭露男童恋的反自然本性,赞美异性之爱及婚姻的意义。与狄俄提玛"爱若斯是精灵"不同,普鲁塔克笔下爱若斯是"神",其不但有助于友谊的形成和美德的成长,且引领男人的灵魂走向"哲学的上升之路";性爱的庇护神阿佛洛狄忒则在婚姻中襄助爱若斯。基于此,普鲁塔克驳斥了男童恋者对美德和友谊的虚假关怀。他指出,婚姻是古老宗教传统下神圣的结合,能够藉"夫妇互爱"成就哲学对智慧和美的"爱欲"。普鲁塔克作为柏拉图式哲人和德尔菲祭司的双重身份,是我们理解其上述立场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0.
<正> 楚人是周成王时期封于南方的一个子男之国。楚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其先祖祝融时代,楚国的婚姻状况从祝融时代就有最初的记载。《大戴礼·帝系》记:“颛顼娶于滕奔氏,滕奔氏之子谓之女禄氏,产老童。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谓之高(纟呙)氏,产重黎及吴  相似文献   

11.
1980年3月18日,是广西灵山县人滕德修大喜的日子。这天,22岁的滕德修穿红戴绿,在迎亲队伍的簇拥下吹吹打打去娶新娘。滕德修家住灵山县伯劳镇盆山村。家中虽不殷实,但却有“艳福”:经人介绍,他与本县那隆镇中安村的妙龄少女陈亚珍“拍拖”。陈长得水灵标致,是当地的“村花”。两人经过一年多的交往后,情投意合,很快进入谈婚论嫁的阶段。这对“郎才女貌”的结合曾一度让附近年轻人羡慕眼红。娶亲这天,滕德修满面春风,见到男人就递香烟,见到女人就发喜糖。按照当地风俗,新郎倌在娶妻时,必须当着众乡亲的面,叫岳父岳母一声“爸妈”,然后娘家人…  相似文献   

12.
<正>苗族是很讲究尊辈之礼的,在婚姻家庭上,无论穷富都为一夫一妻制,不与同姓通婚,多数婚姻不受父母包办。古时的苗家人通常有三种婚恋形式,一是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二是自由恋爱,新娘不告知父母就到新郎家,到新郎家后点上香烛拜堂,次日再请媒人去新娘家提亲,内容包括嫁款、酒、肉、布料及婚期等;三是抢婚,通常是在女方家不同意  相似文献   

13.
藏族婚礼     
云南藏族青年多自由恋爱,结婚的过程分为说亲、迎亲、接亲、入洞房几个步骤。 藏族婚礼中,最离不开的是酒和歌。迎亲时尚未进入女方家时,迎亲的队伍必先在女方家门口唱几曲。进了家之后还得唱几曲、舞几次。接亲时又有接亲的调,同样走一段路,唱上一曲,直到把新娘娶进家。同时沿途都有捧着美酒的亲属沿路恭迎。 在藏族婚礼过程中最独特有趣的,则是在这个婚礼期间,所有来参加婚礼的村民百姓,亲朋好友之间展开的一次大规模的“调侃”(说笑活动)。在婚礼期间,所有的村民,不论长幼,都可以在婚礼席间,以玩笑的方式,批评指责自己认…  相似文献   

14.
我的故乡福建东山岛与台湾水相连、语相通、俗相似,两地民间有不少奇特有趣的婚俗,令人耳目一新,"引路鸡"、"连尾蔗"便是婚俗中精彩的一幕。"引路鸡"并不会引路,但它婚俗当中必不可少的"演员"。姑娘定亲后,做家长的在准备嫁妆同时,要选购一对健壮无病的公鸡、母鸡,公的要刚会啼明,母的须即将下蛋。把它们养在笼中,不让它们与其它公鸡、母鸡来往,并饲以精料。总之,这两个"鸡演员"看上去必须精神抖擞,不能垂头丧气。到了女儿出嫁这天,做父母的要量两条九尺长的红纱绳,一头绑住母鸡的脚(以能走而不致于逃脱为宜),然后,把它们抱进一个彩绘吉祥图案的新饭篮中,由陪同新娘的傧相(当地人习称"新娘伴")像护送高级贵宾似地送到新郎家。这两只鸡通常安排在队伍中的车前、轿头,像领航员似的,所以就叫"引路鸡"。"引路鸡"到了新郎家后,算是完成了引路的使命,摇身一变,"转变职能"改称"公婆鸡"。这时"公婆鸡"也称"夫妻鸡",象征新婚夫妇恩恩爱爱。还有一种含义是,当地俗信鸡有五德,誉之德禽,  相似文献   

15.
苗族的婚礼多姿多彩,有的地方是哭嫁,不哭个死去活来不肯罢休;有的地方时兴歌舞,不唱个够跳个饱不会歇息。我生活在凤庆县新华苗族乡,从小就对苗族的婚礼耳闻目睹,觉得这里的画把曲、对歌、拦歌婚礼三部曲别有一番趣味。新娘出嫁前的一天,新郎家派出一位与新郎同辈份的年轻人,挑着酒和肉,到新娘家去迎亲。这人,苗话叫“把曲”。这天晚上,新娘家的父母兄叔伯陪“把曲”喝酒吃饭。饭后,“把曲”与大家坐在火塘边聊天。其间,先由主人用事先采好的绿叶吹起一段忧伤不已的歌,表达舍不得女儿离家的心情。这时,代表男方家的“把曲”未成曲调先生情,…  相似文献   

16.
余雨 《今日民族》2005,(4):38-39
进入藏区任何一座寺庙经堂,都可以见到很多精美的“唐卡”悬于经堂四周,令人目不暇接。唐卡是藏语的译音,即用彩缎装裱的卷轴画,是西藏地方绘画艺术的主要形式之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被藏民族视为珍宝。最初的唐卡起源于何时,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但从唐卡的形式和功能来看,它和藏民族祖先的游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流传至今的藏族传统婚嫁迎娶仪式中,迎亲队伍前面要悬挂唐卡以求吉祥;望果节庆丰收时前面用唐卡引路,以感谢神灵保佑;在野外演出藏戏时悬挂唐卡,以示崇拜;很多地方祭山神,(编辑莉茜赵芳…  相似文献   

17.
<正>一个家族的盛典“我出888元!”“不行,8888元!”“要不1288元?!”“没得商量,8888元!””加点,1888元!”“成交!”“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哈哈……”周围的人都开心地笑了。软磨硬泡了整整一刻钟,新郎小夏“历经艰辛”才完成了与新娘家人的这笔“交易”。这时候,拦在门口的新娘家人才放小夏进门,来迎娶新娘。在新娘闺房里,新郎拿着秤杆,小心翼翼地挑了一下新娘的红盖头,司仪高唱“称(秤)心如意”。  相似文献   

18.
有道是"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天",大理白族的婚礼婚俗,既古朴别致,又饶有情趣,新娘要过"三关"。第一关,迎亲路上"跑8字"。在欢快的唢呐声和新娘的哭声中,由"陪郎头"主动"编导",新郎新娘被迫"主演"的一幕幕闹剧喜剧,便在迎亲路上演出了。其中。最欢快热闹的"节目"是迎亲路上"跑8字"。一到路面平坦的地方,只要陪郎头有意大声咳嗽一声或用其他方式暗示一下,抬嫁妆的陪郎们就  相似文献   

19.
《时代潮》2001,(11)
2001年5月13日,对唐山人来说是一个惊奇的日子,对唐山常记商场总经理常玉珍来说是一个忙碌的日子,而对唐山常记功臣幸福院8位年过古稀的革命老功臣来说,则是一个幸福、快乐、铭记终生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女儿"常玉珍要为"老爸"们娶"老妈"。上午9点30分,打扮一新的新郎、新娘身披婚纱,手挽着手走出"圆梦"摄影广场,在唐山市路南区交警支队警车的引导下,分乘8辆红色小轿车,缓缓行驶在市区宽敞的街道上……  相似文献   

20.
深圳市的马路上,远远来了一列迎亲车队。有人说:“哗——番鬼佬娶老婆,好大的气派!”当头的是一辆漂亮的一尘不染的小汽车,红绸带飘飘然挽在车身上,大花球颤巍巍晃动在车头。后面是一辆大客车,几十个中国客人在车上嘻嘻逗趣。最触目的是大小车之间的自行车队,几个高鼻梁、卷头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