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人为本”德育的涵义 以人为本德育强调人的发展。人既是德育的中心,也是目的;人既是德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人既是德育的基础,也是根本。以人为本的德育要把教育和人的幸福、自由、尊严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促进人走向完善和发展的教育。对此,必须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2.
以“滴灌模式”培育核心价值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大学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动员组织多种教育力量,优化整合多重教育资源,积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探索实践以持久渗透和点滴指导为内涵的“滴灌”模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效明显。  相似文献   

3.
乔树桐 《求知》2005,(2):14-1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到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  相似文献   

4.
顾德光 《学理论》2008,(14):78-80
高校是社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级人才的重担,在社会系统中具有“轴心”的地位。构建和谐校园。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百年树人,德育为先”,培养大学生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积极力量。必须加强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本文从和谐校园基本特征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发展的论述入手,提出了在构建和谐校园进程中对高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公安院校德育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公安院校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全面发展,德育为先。结合公安院校实际,以“实现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创新公安院校德育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的政治课题,公安院校的德育教育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紧密联系各校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创新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方法、内容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黄东明 《学理论》2010,(20):92-93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指出社会生产决定人的发展,与私有制相联系的旧式分工导致人的“异化”,私有制条件下的阶级关系束缚了人的发展,共产主义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对德育工作的启示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发挥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相似文献   

7.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的教育方针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其中,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一、德育在五育关系中起导向作用   德智体美劳是个有机的整体,他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辩证关系。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处理好各育之间的关系,并要以德育为核心。“应试教育”的主要弊病之一在于片面地重视智育,忽视甚至放弃其他各育。有学者对德智体美劳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德育与心育相结合,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思路,指出,德育在个性教育中处于核心地…  相似文献   

8.
就业教育:高校德育的“瓶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分配制度改革使得就业教育的地位日显重要。大学生的很多错误思想观念与不良行为都与就业问题相关,这些问题不解决,极大地制约着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就业教育成了高校德育的“瓶颈”。本文描述了就业教育之为“瓶颈”的具体表现,对高校就业教育现状予以扼要评价,并提出了今后高校就业教育的基本思想,以期使高校德育突破“瓶颈”,走上通途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培育优良品德。根据这一指示精神,深圳市在今年下半年正式向各级各类学校推出“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方案”。这是深圳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大胆探索在改革开放条件下青少年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的一项重大举措。全面实行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有利于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管理、德育评价等方面改进和完善学校德育工作,加强学校、家庭、…  相似文献   

10.
李文红 《民主》2023,(10):28-29
<正>他是民进全国先进个人,民进全国履职能力建设先进个人,政协陕西省第十三届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陕西省教育厅首批教育专家……他就是高杨杰。躬身笃行德为先立德树人践行者高杨杰秉持以德为先,坚守立德树人。在从教三十三年和二十九年的民进工作期间,他始终致力于“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在学校管理、语文教学和为人处世等方面都渗透叶圣陶先生的“人本德育”的教育理念。他带领教师努力践行“教育唯爱与榜样”,凝练了“爱注教育知行一生”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1.
胡爱琴 《学理论》2013,(18):262-263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坚持德育为先、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德育效应是德育工作的最终体现和检验标准。做好高校德育工作,关键是要不断提升德育效应。从高校德育以及微博与高校德育两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旨在总结我国高校德育在结合微博网络新媒体后的发展动态。  相似文献   

12.
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即是思想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门关于怎样做人的学问。中华民族历来都非 常重视对这一门学问的研究。从孔夫子到现代的许多教育大家,都主张把德育列为学校各科 教育之首。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经说过:“人之所以为人者在德与才,而且以德为 先。德之将失,才由何来。”他认为学校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工作上称职的人,而且还应把 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人。竺可桢先生在抗日战争时就曾告诫他的弟子:“乱世道 德堕落,历史上均是,但大学犹如灯塔,吾人不能于此时降落道德标准。切记:异日逢有作 弊机会,是否能涅…  相似文献   

13.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为切实加强高校德育工作,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明确以人为本的德育思路、构建以人为本的德育机制。  相似文献   

14.
张纯纲 《学理论》2010,(24):244-245
在中国现代美育思想史上,朱光潜的美育思想是具有重要地位的。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朱光潜从人类的天性和内在的心理结构角度,将美育界定为情感教育,并对美育和德育的关系,美育的功用与实施以较为全面的阐释,形成了一个美育理论框架。更为重要的是,朱光潜阐述了“美育是德育的基础”的深刻思想。这一思想是与朱光潜对审美与道德的关系的认识相一致的,从中我们可以梳理出审美与道德的深层联系。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创建于1956年,至今已有近50年的办学历史,1978年被北京市政府确定为北京市重点中学和北京市对外开放单位。学校本着“以人为本、以德治校、以质求发展”的办学思想,坚持全面育人、有特色的办学方针。学校先后被授予“北京市德育先进校”、“北京市科技活动示范校”、“北京市体育运动(田径)传统项目校”、“教育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北京市教育科研先进校”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6.
王大伟 《学理论》2009,(12):196-197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德育工作,就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培养具有理想人格的现代青年为目标,构建科学合理、以满足学生生活和需求为重点的德育内容体系,通过优化德育环境,实现高校、家庭、社会互动结合等方武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德育工作,提高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17.
杜福新 《学理论》2008,(9):60-60
全日制公立初级中学、市级规范化办学合格学校—哪尔滨市第55中学确立“师爱至上,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一切为了学生成才”的办学宗旨;“科研为先、创新为魂、特色为翼、全面育人”的办学思路;“自主创新,构建和谐”的发展主题。逐步形成了“养成教育为奠基,特色活动为桥梁;养成教育迁移为手段,合作学习为目标”的办学特色。学校的德育工作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养成教育为途径,逐步走出了一条特色的德育教育之路。  相似文献   

18.
当前高校生态德育的现状、原因及对策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芳芳 《学理论》2009,(20):267-268
生态问题是20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加强生态意识教育,已成为高校义不容辞的职责。然而,目前高校仍然是以传统的“人际德育”为主,显然这种传统德育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加强高校的生态德育,培养新时期的生态人已成为高校德育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9.
杨景玉 《学理论》2009,(20):245-246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在解决民族危机、寻求国家富强的过程中,他深刻认识到强国的根本在于人,提出了教育救国的方案,力倡德育为先,德、智、体三育并重,重家庭教育、实业教育、女子教育等教育理念,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李继辉 《学理论》2009,(32):236-237
高校法制教育要以培养学生法律意识为核心,法律意识的培养主要是一个德育过程。从学科性质来讲,“法律基础”不是普法知识课,而是德育基础课,其教学应当贯彻德育过程的原则和方法。而长期以来,“法律基础”教学却陷入了“知识传授”的误区,忽视甚至脱离了“法律基础”的德育课性质,从而背离了高校法制教育的价值目标。文章从两个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