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赵月增  高群旺 《公安研究》2013,(1):51-57,81
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对公安机关转变刑事执法理念、规范行使侦查权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这些新要求,公安机关必须转变刑事执法理念,严格规制侦查权力,学会在监督下执法,加强侦查活动组织,进一步提高刑事执法工作质效。  相似文献   

2.
对风险社会的治理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宽严相济的基本刑事政策在其中作用重要,直接影响着我国刑事立法的走向,刑法机能也因此发生相应变化。伴随刑事法网日趋细密,犯罪圈呈扩大态势,入罪标准选择性降低,刑罚的设置和执行将总体趋宽。这并不意味着犯罪的危害性在缩小,而是对犯罪的认识更为理性所致,是刑事政策的调控目标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必然。  相似文献   

3.
《民主与法制》2020,(1):9-9
随着《人民陪审员法》的通过,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的区分从纯粹的理论探讨转变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但是,这一问题不局限于陪审语境,在整个刑事审判场域下均具有普遍的意义。与哲学上的讨论不同,刑事审判中的“事实”“法律”及其分类具有权力(利)界定的功能,它确定人民陪审员与法官、初审法院与上诉法院之间的权限。  相似文献   

4.
黄永财 《公安研究》2013,(10):51-55
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施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提出,刑事和解作为一项新的刑事司法理念,在2012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以下简称“修改后《刑事诉讼法》”)作了专章规定,司法实践中也逐渐应用,为刑事案件的解决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但由于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立法尚不健全,实践中做法不一、缺乏统一规范,导致社会产生刑事和解就是“私了”、“花钱买刑”等误解,引发了错误的舆论导向。从刑事和解概念入手,分析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基础条件,剖析现行刑事和解制度立法现状及缺陷,深入探讨完善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对策,有益于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5.
建设法治社会,需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近年来媒体相继曝出的一些刑事冤假错案,暴露了公安机关刑事执法办案存在的诸多问题,严重损害了法律威严和刑事执法办案公信力。公安部部署开展“三项建设”(公安信息化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以来,各级公安机关在规范执法等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和努力,刑事执法办案领域突出问题明显改观。转入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新《刑事诉讼法》正式实施以后,刑事执法办案面临诸多的新挑战和新要求,公安机关必须充分考虑当前影响刑事执法办案公信力的各种因素,加快理念转变,强化法律支撑保障,推动体制优化、机制创新,实现与社会各界的良性互动,深入推进刑事执法办案公信力的不断提升与完善。  相似文献   

6.
八届人大五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立了罪刑法定、罪刑相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三大基本原则。这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对刑事立法的必然要求,将对刑事司法活动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同时,刑事司法活动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必须全面地、不折不扣地贯彻这...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首次提出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就刑事政策的角度而言,在“稳定压倒一切”思想指导下的“严打”的刑事政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不协调、相冲突的,因此,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需要注意的是,在酝酿新的刑事政策时,必须认识到我国目前的一些实际情况,如一元社会结构正向二元社会结构转型、社会主义法制的逐步完善和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以及法律至上观念的确立和党的执政方式转变等,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刑事政策,这样才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中国要想引进辩诉交易是有可能的,但必须从观念到制度对现有刑事司法进行变革,而这并非从域外输入一种新观念或在本国改造几个条文就能办到。它意味着整个中国刑事司法从国家权力行使型到公民权利保障型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9.
2010年对于律师界和刑事法学界而言。都是值得写下一笔的一年。不仅仅因为年初李庄案件引发整个律师界的震动,也不仅仅由于刑事辩护律师集体发出“中国的刑事辩护已经渐入绝境”的抱怨,还不仅仅因为今年8月26日恰逢《律师暂行条例》颁布30周年这个日子带给刑辩律师的美好怀念。更值得一写的还有今年5月有关部门颁布的“两个证据规定”和10月1日开始实施的“量刑程序规则”,这两个文件带给刑事辩护行业的影响。也许要到多年后方能显现出来,但其历史意义的确是值得记录的一笔。而对刑法修正案(八)的讨论和对明年有望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的期待.  相似文献   

10.
该书《前言》写道:“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的刑事诉讼制度呈现出明显的成文法化的趋势。《2003年刑事审判法》正是体现这一趋势的一部重要法律。该法根据英国政府于2002年7月发布的白皮书《全民的正义》(Jusrice for All),对英国刑事程序和刑罚制度方面的相关法律进行了全面的修改。修改后的规定扩大了警察的侦查权和控诉一方对程序性裁判的上诉权,缩小了陪审团审判的范围,  相似文献   

11.
宽严相济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刑事司法政策,正确、充分运用这一政策,对于充分发挥《刑法》保护与惩罚功能,减少社会矛盾,打击预防犯罪,促进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宏伟区检察院近几年来的工作实践,笔者对基层院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就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监督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论期待可能性的理论基础及在我国刑法中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进平 《前沿》2009,(3):156-159
期待可能性理论是大陆法系国家刑事责任理论的核心。这一理论蕴涵了深厚的哲学基础和法理学基础,对我国刑法有较大的借鉴价值。在我国的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实践中应当吸收这一理论的“合理内核”,以便更好地维护刑事司法的公正。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始终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展现大国担当。在“双碳”目标新时代,《刑法》以其自身的评价机能、引导作用及强大的威慑力,责无旁贷地成为保护气候变化的最后一道防线。近年来,《刑法》呈现出生态化的趋势,法益刑事保护提前、刑法规制对象的扩容或限制的减少、定罪量刑可操作性不断完善。但是《刑法》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上仍然需要完善,如:完善生态破坏犯罪立法、完善大气污染环境犯罪立法等。  相似文献   

14.
《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司法理念》一书是将刑事政策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到刑事司法程序中来的重要理论成果。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司法理念是一种“有效率的正义”,强调刑事司法活动要重视对个人的教育与改善,关注犯罪治理的社会效果,而不是盲目追求形式正义。这是一种主张“通过程序治理犯罪”的新思想,它为我国现阶段的刑事司法改革研究打造了理论平台,促进了我省刑事和解等公诉改革举措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5.
刑事和解在西方被称之为“加害人与被害人的和解”,刑事和解是西方四十多年来刑事司法领域的一种改革尝试,在我国,刑事和解方兴未艾,各地司法机关都在积极探索着这一新的制度。刑事和解工作中侦查监督部门和公诉部门协调配合机制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侦查监督部门和公诉部门协调配合机制谈一点粗浅看法,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刑事审前程序尚未走上“正当程序”之路,其根源在于刑事诉讼程序本身的合法性未受重视,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缺失,刑事审前程序的独立价值无法实现。我国应确立刑事正当程序模式,解决刑事审前程序中独立价值与工具价值的冲突,完善人权保障机制,实现刑事审前程序的独立价值。为此需要树立“审判中心主义”观念,转变侦查机关的职能,适当限制公安机关在侦查阶段所起的作用,建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平衡控、辨双方力量,给予犯罪嫌疑人基本的人道待遇。  相似文献   

17.
风险社会向刑法理论提出了诸多议题,也为刑法秩序维护机能与自由保障机能的冲突与协调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风险社会中,刑法这两种机能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法益保护的迫切需求以及公众对刑法预防和震慑犯罪的作用预期过高。不论是自由刑法观还是安全刑法观都有其缺陷,而合目的且合理的刑事政策应为目前最佳的选择。面对风险社会,法律专家需要注重理性认知之培养。  相似文献   

18.
宽严相济是我国新时期的基本刑事政策,这一刑事政策应当贯穿刑事执法的全过程。经济犯罪侦查工作是一项刑事执法工作,必须充分贯彻这一政策。在执法目的、办案思路、工作方法等方面,经济犯罪侦查工作还有许多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不相适应的地方,应当积极调整工作思路,贯彻落实这一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19.
袁建伟  张功 《前沿》2014,(7):75-78
刑法机能应当定位于保护社会和保障人权,刑事法治要担负起这两方面的重任。一方面通过惩罚犯罪保护社会,保护刑事被害人的利益,努力修复遭受破坏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要保障人权,尤其是注重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要想实现这种目的理性,完善犯罪的裁判规则与处罚措施,建立追诉方、被告方与被害人三方充分参与司法的机制是必由之路。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实体法上充实刑事责任制度的内涵,丰富应对犯罪的制裁措施。加强刑法与其他部门法的衔接与配合,增强控制犯罪的能力;程序法上提升被害人的主体地位,在保障犯罪嫌疑人与被告人防御地位的同时,关注诉讼模式建设,更新诉讼观念。  相似文献   

20.
著者储槐植教授在该书的《绪说刑事一体化:观念与方法》中写道:“刑事一体化,既是观念,也是方法。“本著作定名为《刑事一体化论要》。此前出版的《刑事一体化与关系刑法论》(1997年1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和《刑事一体化))(2004年4月法律出版社)二者均为论文集。我的弟子梁根林、白建军、宗建文和王平等四位博士(教授)精耕细作许多时日,将我的一系列论文汇集成一本专著。虽然他们说只做了些技术性工作,没有添加额外内容,尽量使用原材料,原汁原味地保留原风貌,但毕竟是将诸多单篇文章组合成一体化系统,系统论原理认为,整体的功能大于组合系统的诸要素各功能之和,即1+1〉2的系统功能。此属四位弟子的功绩。因此可以说,《刑事一体化论要》凝聚了我和我的弟子们(今日已是专业同事、学术共同体)的共同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