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专利诉讼中,当事人一般都会启动宣告专利无效程序。对于专利复审委员会在专利诉讼期间针对涉案专利作出宣告部分专利要求项无效后,人民法院一般不宜再对该等权利要求项进行侵权判断。无论被控侵权产品侵犯了涉案专利的几项权利要求,均为侵权产品,侵权赔偿数额并不应因被控侵权产品所侵犯的专利权利要求的数量不同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蒋远清  蒋淳 《中国律师》2000,(11):67-69
在审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中,最主要、最复杂的工作是判定被诉侵权产品或方法是否侵犯了原告的专利权,这项工作既涉及到复杂的专业技术问题,又涉及到对专利权保护范围如何确定问题。对专利侵权行为的判断是否准确,不仅关系到专利权人的专利权能否得到有效保护,而且也关系到司法审判是否公正问题。本文拟就专利侵权行为的具体判断方法作些探讨和浅显分析。一、正确界定专利侵权行为是判断专利侵权的前提什么是侵犯专利权的侵权行为?学者们在其学术著作中就其含义作出了不同的界定,我国专利法也只是就某些具体专利实施行为规定为专利侵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专利法的深入实施,受法律保护的发明创造专利日益增多,专利侵权纠纷也不断发生,由于专利权是一种无形财产权,对专利权的侵犯与对有形财产权的侵犯就有许多不尽相同之处.本文试就认定专利侵权和处理专利侵权等问题作一探讨.一、专利侵权构成要件所谓专利侵权是指在专利权有效期限内,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为了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销售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产品,或者制造、销售外观设计专利产品,或者使用专利方法以及假冒他人专利的行为.简而言之,就是对专利权人的实施权和标记权的侵害.那么,构成专利侵权的具体条件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4.
专利侵权诉讼中的财产保全杨建成,杜传杰专利侵权诉讼中适用财产保全的必要性有利于制止侵权行为的继续扩大。普通的民事侵权行为,在被侵害人向法院起诉时,侵权行为一般巳经停止。而专利侵权行为在被侵害人提起诉讼后仍在持续,特别是一些故意侵犯他人专利权的侵权者,...  相似文献   

5.
专利间接侵权包括诱导、怂恿、教唆别人实施他人专利;为他人实施或者准备实施侵权行为提供条件。如果间接行为与直接行为并发,可直接依照《民法通则》和《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判定。如果间接行为单独存在,尚处于侵权的准备状态,完全可以按照专利侵权判定规则,依照《专利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确定的“全面覆盖原则”来判定。因此,现有法律框架足以解决专利间接侵权问题,我国目前不宜将准备行为定性为专利侵权。  相似文献   

6.
试论专利侵权的认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专利权的保护是专利制度的核心内容,而对专利侵权的正确认定,是对专利权保护的基本前提。如果对专利侵权行为的认定不准确,就不能有效地制裁窃取他人智力成果、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不能维护整个社会的科技、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建立起统一、准确的专利侵权认定标准,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实践中,对于专利侵权行为的认定,法学界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主张采用过错责任原则;有的学者主张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笔者认为采用过错责任原则有利于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在此前提下,笔者就专利侵权的…  相似文献   

7.
法院在审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中,最主要、最复杂的工作是判定被控侵权产品或方法是否侵犯了原告的专利权。这项工作需要依据原告的专利权利要求和说明书及附图的解释,公正地确定专利权保护范围,分析被控侵权产品或方法的主要技术特征,比较两者的技术特征,运用等同原则...  相似文献   

8.
专利侵权案件赔偿适用的标准江苏省南京市中级法院知识产权庭专利权属于知识产权,侵犯专利权的行为不仅侵犯了专利权人的人身权,同时也侵犯了专利权人的财产。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准确把握其财产价值是正确体现知识产权的社会价值的重要环节,是人民法院提高案件审理质...  相似文献   

9.
问:我们在单位里负责专利管理工作,经常接到一些关于有人侵犯本单位专利权的所谓“侵权行为”的举报。我们在处理该类信息的时候,一般都比较谨慎。请问,在实践中判断专利侵权行为应当如何进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答:你们所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对专利侵权的判断规则,即如何判断他人的使用某项技术是否构成对自己享有专利权的专利技术的侵犯。对专利侵权的初步判断,是专利权人提起专利侵权诉讼的基本前提。实践中,专利侵权的判断根据专利权类型的不同,即针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及外观设计专利,其判断步骤和判断规则也有所不同。一、发明专…  相似文献   

10.
问:司法实践中,专利侵权的赔偿数额应当如何确定? 答:根据<专利法>第六十条的规定,侵犯专利权的赔偿数额,按照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损失或者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被侵权人的损失或者侵权人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的,参照该专利许可使用费的倍数合理确定.  相似文献   

11.
专利等同侵权判定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温旭在专利实践中,尤其是在企业的专利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完全照葫芦画瓢明目张胆地侵犯别人的专利权的人,毕竟是为数极少.相反,更多的是以各种不同手法,千方百计让人感觉到自己的技术或物品与他人的专利技术或专利产品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对外观设计专利侵权判定标准的几点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在判断是否侵犯外观设计专利时,通常先考察被控侵权产品与外观设计专利产品是否属于同一种类或相似种类,再基于一般消费者的角度考察两产品整体是否相似,综合判断被控侵权产品是否侵犯了他人的外观设计专利权.  相似文献   

13.
李蕊 《人民司法》2012,(2):93-97
【裁判要旨】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的被许可人已经就专利侵权纠纷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不应再受理专利权人就同一专利侵权纠纷请求行政处理的申请。当事人请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专利侵权纠纷的请求时效,应当参照民事诉讼时效来计算,即侵权行为处于继续状态的,请求时效不受2年的期限限制。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在作出专利侵权纠纷处理决定的过程中,应当全面充分地考虑被请求人提出的抗辩事由,对是否构成专利侵权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不能仅以涉嫌侵权产品系被请求人生产、且其未与专利权人签订书面授权许可合同为由,认定侵犯专利权。  相似文献   

14.
确定专利侵权损害赔偿数额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俊河 《山东审判》2003,19(5):17-18
审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的责任后果,一是制止侵权行为,二是解决因侵权而给权利人造成损失的赔偿问题。因此,准确合理地确定专利侵权损害赔偿额,是制裁侵权人的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一个关键问题。我国《专利法》第60条规定,侵犯专利权的赔偿数额,按照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损失或者  相似文献   

15.
他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享有专利权的发明创造,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就构成专利侵权。专利权人有权诉请人民法院强制侵权人停止侵权、赔偿损失。我国专利法第六十一条规定“侵犯专利权的诉讼时效为二年,自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得知或者应当得知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怎样理解专利法第六十一条的含义,怎样具体适用专利法第六十一条,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中都存在不同认识。如何正确适用专利法第六十一条,以保护专利权人与非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我们需要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所谓侵犯专利权的诉讼,是指因专利权被侵犯,请求人民法…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专利侵权案件的增加,损害赔偿问题已成为审理专利侵权案件的重点和难点,损害赔偿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出现“赢了官司输了钱”、“损失大赔偿小”等现象,就不能有效保护专利权人利益,有力打击专利侵权行为。全国人大在修订《专利法》时增加了有关损害赔偿的规定,规定了几种损害赔偿的方式,这对妥善解决专利侵权损害赔偿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作为一种被广泛认可的赔偿方式——法定赔偿却在《专利法》中无明文规定,不能不说是立法的不完善。一、规定法定赔偿可以弥补现行法律规定之不足我国《专利法》第60条规定,“侵犯专利…  相似文献   

17.
问:司法实践中,专利侵权 的赔偿数额应当如何 确定? 答:根据《专利法》第六十条的规定,侵犯专利权的赔偿数额,按照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损失或者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被侵权人的损失或者侵权人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的,参照该专利许可使用费的倍数合理确定。同时,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在司法实践中,一般按照以下方式及标准认定和确定专利侵权的赔偿数额:  相似文献   

18.
试论专利侵权赔偿制度张丽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专利侵权的现象日趋增多,已成为污染技术和经济市场环境的一种“公害”。目前,国内外法律关于专利侵权处理的基本原则都是民事处罚。但由于专利权是一种无形财产,不象有形财产那样,它被侵害后的损失不能即时呈现,因此...  相似文献   

19.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在其专利法中都对专利间接侵权作了规定。专利间接侵权制度在这些国家已经实施了很长时间,实践经验非常丰富。我国专利法对专利间接侵权一直没有作出规定。随着专利制度的发展,我国司法实践中出现了大量的专利纠纷案件,因此,对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分析了专利间接侵权与共同侵权的区别以及专利间接侵权与直接侵权的关系,对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由于定位不当、人为孤立专利间接侵权等原因,学术界在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概念、行为类型、构成要件及其与共同侵权的关系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必要的争议。解决的途径是在现行侵权立法的整体框架内,在充分顾及专利权的特殊性质以及专利间接侵权的制度价值的前提下,在专利立法中从主观方面、行为性质方面限定共同侵权规则的适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