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袁家方 《北京观察》2006,(12):44-47
每个城市都有历史悠久的商业街区.这些商业街区不单是一个城市商业发展的历史、文化代表,还典型、深刻地反映着其城市的历史发展,反映着人们生活方式--一种最富历史穿透力的文化.  相似文献   

2.
灿烂的历史遗迹不仅反映了孕育它们的文化,而且反映了人类的远大理想。美丽的自然遗产不仅是孕育文化的环境,更为人类生存提供了最佳空间。  相似文献   

3.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建和传承的物质精神成果 ,意识形态是自觉地反映一定社会集团利益的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作为过去历史活动的表征 ,经过选择和积淀的传统文化构成了特定意识形态观念体系的思想源泉和心理支撑。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反映出现实对历史的延续 ,社会主义观念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折射出民族文化的底蕴与铺垫。认识和把握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由此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袁慧 《求索》2007,(4):158-160
语言记录文化并反映文化,通过文献中流传的汉语词汇来反映汉民族文化,是可靠和真实的。服装命名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它忠实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文化风俗,为人们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提供了另一角度。  相似文献   

5.
网络文化的哲学视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物质生产是一切社会现象产生的基础这一基本观点来看,网络文化就是以计算机互联网和现代通讯技术为基础,以虚拟网络空间为存在形式的现代新型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是对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和社会心理发展状态的反映,也是对现实文化和传统历史文化的再造和继承。不能把网络文化理解为“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也不能把网络文化仅仅理解为对“网络经济和网络政治”的反映。就其实质而言,网络文化作为对人类现实文化和传统历史文化的再造和继承,它既不同于“整个人类的文化”,也不同于“关于网络的文化”,而是与现实文化、历史传统文化有别的,具有自身鲜明特征的新型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6.
正3月30日,省政协在南京举行《江苏历史文化览胜》出版座谈会。省政协主席张连珍出席并讲话。张连珍说,江苏是我国历史文化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江苏历史文化反映在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风土人情以及历史遗存之中,是江苏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重要文化基础。江苏始终高度重视保护、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  相似文献   

7.
《大河之畔》是一部反映济南历史文化的形象宣传片,其主动向历史文化靠拢,采用大小历史书写的方式辩证地呈现出济南这座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所负载的多元文化及文化汇融的见证者与亲历者的定位。该片在历史文化形象片传播构建的传播时机、传播思路及传播手段等方面均有所创新,对于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形象的品牌建构与传播,乃至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的挖掘,黄河故事的讲述都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8.
节日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地反映了一个民族或一定地域内的各个人们共同体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物质文化特点和精神风貌,包括该民族的社会历史、生产活动、生活方式、社交礼仪、宗教信仰以及民族价值观念等各方面的内容。也即是说它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不断发展的轨迹。因此,节日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化娱乐活动,而且“是一种综合文化”,它具有民俗学、民族学、史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古堡有其特定的历史作用和价值,既是对抗外敌的重要军事措施,又反映了族群的血缘关系和优良传统。古堡建筑文化在我国历史遗产中有着独特地位,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探索古堡的渊源及建筑风格,有利于从民俗风情角度进一步保护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10.
姚同发 《黄埔》2009,(1):52-54
民俗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异的历史流动载体,它含有一个民族历史文化丰沛的积淀物,也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由这历史决定的民族心理特征、文化特质。我们了解一地的民俗文化,便不难窥知其民族历史文化之来龙与去脉。本文正是通过台湾原住民和汉移民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民居文化、生育文化、婚姻习俗、丧葬习俗、节庆年俗等日常生活方面的考证,使我们发现了两岸源远流长的俗缘关系。  相似文献   

11.
詹姆逊面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面临生存上的文化困境的问题,基于透视、揭露晚期资本主义文化之病症展开意识形态批判,拓展意识形态分析的内涵与外延,构建了自己的文化历史主义意识形态解释模式。詹姆逊通过对整个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梳理和评判,厘清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史的不足和缺陷,检视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历程与生成条件,从而建构出文化历史主义意识形态“三重视域”,实现对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深刻批判和反思。开展对詹姆逊文化历史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研究,有利于我们全面把握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全貌,还原文化意识形态的运作过程和孕衍逻辑,识别资本主义国家微观统治的渗透,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一些可贵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芋头村的经济发展现状、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教育等的调查,将其作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缩影,并与发达地区的村寨进行横向比较,剖析其落后的差距和原因,并就如何缩小或消除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提出一些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13.
反思传统已经成为中国法治现代化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是另一方面,反思法治本身之不足却常为人们所忽略。在知性文明的发展史上,承认人类智慧的至上性,就是有意无意地反对另一种文明的存在。如何协调知性文明同心性文明的关系,就成了中国法治建设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只有从最高的文化精义中寻找终极依据同法律技能的相洽,方有可能构造一个温润圆通的法律秩序。  相似文献   

14.
王铮  龙超 《思想战线》2001,27(4):22-25
霍布斯宣扬赤裸裸的利己主义,斯密则把个人的自利行为纳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内,但他对理性的理解掺杂着道德、历史和文化诸因素.新古典经济学把理性变成最大化价值的代名词,这对一贯强调历史对人类行为重要性的马歇尔是痛苦的.尽管对经济学理性主义的批判由来已久,但贝克尔、诺斯等人的努力开始了经济学理性主义的扩张."囚徒困境"是对理性主义的致命一击,如何化解这种冲突成为经济学发展的关键.对经济学理性主义的回顾与反思表明,在坚持成本收益分析的基础上,必须重回古典,这是经济学演变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羌族民间宗教与道教的关系源远流长。道教在西蜀的初创和传播,吸收了不少羌族民间宗教的成分。羌族巫师传承的历史文化背景,反映出羌族民间宗教与道教古来关系甚密。道教的多神崇拜,正建立在民间由“万物有灵”的原始观念演绎而出的原始多神信仰的基础之上,这自然就与羌族民间多神信仰相融汇或取而代之。而佛、道合一的信仰形式,则表现了羌族民间道教信仰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6.
高珂强 《青年论坛》2009,(2):131-133
随着时代的进步,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折射,在企业发展和生存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本文就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的内涵、特征与内容作了深入分析,并对物业管理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舞蹈作为文化的一种外化符号和表现形态,与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体制结构、文化教育环境等有着内质性关联。片面臆断旅游文化在原生态舞蹈上的影响而作肯定或否定,都不免流于局限性判断与非客观评鉴、决策。在此以贵州苗族舞蹈为研究对象,对旅游文化与原生态舞蹈二者进行双向动态探讨,以舞蹈人类学方法进行科学论证,并祈能引起反思,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当前公安文化建设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和探索,提出了公安文化研究的背景与视野问题,公安文化发展的战略性定位问题及公安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要以人文精神为底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探讨近20年来台湾少数民族题材文学创作风貌的基础上,发掘从台湾少数民族主体这一相对边缘视角言说历史的再现与批判潜能,并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考察相关文学创作与诠释所折射出的台湾政治文化变迁。台湾少数民族与非台湾少数民族作家在处理台湾少数民族题材时的切入视角与美学策略有显著差异:台湾少数民族作家致力于追溯被汉文化入侵、改造和收编的历史,反思部落文化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溃败命运,并通过召唤部落文化传统来重建族群认同;非台湾少数民族作家侧重于以历史事件为扭结呈现创伤记忆,一方面流露出某种赎罪心理,另一方面也有淡化历史上台湾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冲突的倾向,以共构入史的策略将台湾少数民族的悲情转化为“台湾人”的悲情。本文认为,对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分析应与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元文化论的兴起与本土化论述策略转型的社会背景的考察相结合,才能还原台湾少数民族议题在当代台湾的兴起与质变过程,进而把握近20年来文学领域对台湾少数民族题材的关注所呈现的历史眼光与意识形态心理变迁轨迹。  相似文献   

20.
在重写台湾文学史/诗史的文化诉求中,作为新世代著名诗人和理论家的林耀德和杨宗翰,不仅以其创新的诗歌文本标举了新世代精神,而且以其深刻的理论阐述挑战了既成的文学史/涛史秩序和建构,表现出鲜明的现代性追求。林耀德和杨宗翰关于台湾现(当)代“涛史”的论述在体例、分期、史观上存在某些差异性:在林耀德那里,“世代交替”和新世代论述是他重写文学史/涛史的两个支点;而在杨宗翰那里,世代更替已经不再是个问题,因此他更侧重于文学史/诗史的深度思考和实际操作层面。然而,在现代性精神指向上他们却具有惊人的一致性,那就是颠覆,然后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