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律师的技巧     
台湾著名法学家王泽鉴先生在一本著作中昭示法律人;最近数年学习法律的人,常自称为“法律人”,带有几分骄傲!带有几分期许!然则,法律人与所谓的外行人(非法律人)究竟有何不同?在一个法律社会,法律人常自负地认为,大者能经国济世,小者能保障人权将正义带给平民。法律人为什么会有此理想,有此自信?一是有法律知识,二是有法律思维。三是有解决争议的办法。我们律师也往往自诩为法律人,但我们是否达到了王泽鉴先生的期许呢?毋庸讳言,中国的法学教育是失败的,我们的法学院并不像其他国家法学教育那样,开展诊断教育和案例教育,  相似文献   

2.
朱春霞 《政法学刊》2005,22(5):118-120
在中国日益融入全球化进程的背景下,中国法学教育改革的步伐和力度也在不断加快加深。作为基础法学教育的本科法 学教育,“法律人”应作为中国法学高等教育的人才目标。它所具有完整的内涵包括:高尚的法治信仰是“法律人”的首要价值标准,严 谨的法律思维是“法律人”的必备技术,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是“法律人”的生存之本,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是“法律人” 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3.
谈到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一般人都认为,法律属于社会制度范畴,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都是调整人类行为的规范,两者相辅相成。按照中国古代的说法。就叫做“德主刑辅”、“出;乙则入于刑”。这些认识当然不错,但是二者的关系就仅仅如此吗?难道没有道德的法律和法律白道德?也就是说,二者之间有没有更紧密的联系,以至于一者成为另一者的规范?  相似文献   

4.
我国行政法典的法律规范体系可以从四个方面予以定位:其一,“一般行政法律规范”还是“一般行政法律规范加部门行政法律规范”?行政法典宜选择仅对一般行政法律规范进行法典化,编纂行政基本法典。其二,“法治政府的法律规范体系”还是“行政权力的法律规范体系”?行政基本法典宜选择具备法典体系性的“行政权力的法律规范体系”定位。其三,“客观行政法律规范体系为主”还是“主观行政法律规范体系为主”?行政基本法典宜选择以确立和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体系为中心内容的“主观行政法律规范体系为主”定位。其四,“传统行政法律规范为主”还是“大数据时代的行政基本法典”?我国行政基本法典宜全面回应数字法治政府建设的立法需求,定位于编纂数字时代的行政基本法典。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1世纪是人类社会发展、融合与进步的时代 ,教育将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部分 ,法学教育承担着培养高层次法律人才的历史重任 ,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协调发展则是实施“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略的重要保证。因此 ,法学教育作为中间环节 ,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然而 ,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长期分离与脱节的局面 ,一直困扰着中国法治化进程。如何使二者密切相关 ,并协调发展 ,推进中国法治化进程 ,笔者进行了一定范围的调研 ,发表一些粗知浅见。  一、关于建立我国法律职业者一体化…  相似文献   

6.
刘蓓  戚瀚文 《河北法学》2023,(6):157-175
AI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促建法律职业的新业态,当法律职业人才需求侧接口人才供给侧法学教育,会导致法学教育供给侧发生一场应运而起的革新。为寻求法学教育改革的科学进路,研究首先应突破教育本体封闭,从法律职业“需求侧”参考系的精细标准去考察变革,发现法律职业人需要增补两个能力板块,一方面是不断提高法律人熟练驾驭AI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倾斜发展法律人相较AI的优势能力。进而以两个能力板块补给为指引,探索中国法学培育改革的具体进路包括形成改革总体步骤与策略,勾勒人工智能法学二级学科建设现状、学科性质及内涵,并从传统法学学科与人工智能法学二级学科两者在生源、培养方案、师资、教研体系几方面尝试“梯次”共建方案。  相似文献   

7.
阿计 《政府法制》2008,(16):4-6
一份新鲜出炉的“政改方案”,让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再次冲到改革前沿。深圳此次政改因何而起?有何突破?成功概率几许?能否辐射全国?诸如此类的疑问,对于“后改革时代”的中国重新调整改革目标、评判改革效应等等,有着极其强烈的标本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2007年10月出现在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中的这一论断,既是对当下中国立法现状的基本评判,也意味着十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已经完成了既定的五年立法目标。此时,不由人不想起九届全国人大谢幕时的“大考鉴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言犹在耳,时光已倏然走过五年。从“初步形成”到“基本形成”,为中国社会究竟带来了什么?仅仅两个字的变动,包含了多少丰富的内涵?又发生了多少深刻的变迁?这是书写中国当代法治史无法绕开的一段关键时期。在十届全国人大即将淡出历史舞台、新一届人大接班之际,我们试图穿越时光隧道,重返历史现场,追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掬起那些回味无穷的碎片,清点五年时光所留下的立法财富,并捕捉立法百态背后的精神脉象。我们以这样的方式,纪念这个不平凡的立法时代,并向创造这一切的立法机关、立法者以及所有公民致敬!  相似文献   

9.
阿计 《江淮法治》2008,(18):12-15
一份新鲜出炉的“政改方案”,让改革开放“排头兵”——深圳再次冲到改革前沿。深圳此次政改因何而起?有何突破?成功概率几许?能否辐射全国?诸如此类的疑问,对于“后改革时代”的中国重新调整改革目标、评判改革效应等等,有着极其强烈的标本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学生还没有“像法律家那样思考”之前,是否应该有一册特别的法学导论,专门来质疑有关法律和有关法律与社会关系的常识性假定,或者也一并质疑统治者的宣称呢?在深入思考法学教育的多种观点中,颇为流行的观点之一认为:  相似文献   

11.
近日被曝光的“哈尔滨理工大学MBA入学考试作弊”丑闻,将曾经的“高大上”MBA教育再次拉进人们的视线中。许多人发问:作为最早引入中国的专业硕士学位教育,MBA教育在中国已发展20多年,如今它怎么了?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法律教育的发展和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这些成就似乎更多地体现在规模上;30年前,我国不到5所法律院系招收法学本科生;20年前,我国不足50所法律院系招收法学本科生;10年前,我国招收法学专业学生的院系达到300多所;今天,招收法学专业学生的高等学校多达600余所。这种不可思议的发展速度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不下降是非常困难的。而且,“90后”的第一代大学生已经进入大学校园,如何把“90”大学生培养成基本合格的法律人,对我国法律教育的现有体制、模式、方法都是极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从古至今,法律制度设置的出发点究竟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历代思想家莫衷一是。虽然各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每一个社会、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法律制度构建的出发点,但“民”的内容都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中国来讲,法律制度构建的出发点经历了从古代的“民本”思想到现代的人民利益至上原则的发展过程。一 民本思想是中国的传统思想,它产生于我国古代农业社会中一种把民为立国之本的政治法律思想,它是与君本主义相比较而言的。就其实质来讲,它要求握有国家权利的君主重视民众在安邦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  相似文献   

14.
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霍宪丹  刘亚 《中国律师》2000,(12):67-70
一.法律职业的产生与法学教育法律职业源于西方国家。西方国家中,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从一开始就有着不解之缘:法学教育是从事法律职业的必经之路,法律职业的共同体只对那些具有同一教育背景的人开放。法律职业在现代西方社会的相对“自治”和法律职业人员的专业化已成为西方法律最重要的传统特征之一。在西方国家,法律职业是指“以通晓法律及法律应用为基础的,职业”(《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法律职业者是一群精通法律专门知识并实际操作和运用法律的人,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他们受过良好的法律专业训练,具有娴熟的运用法律…  相似文献   

15.
蒋一之在2005年7月26日的《中国社会报》上撰文介绍,在美国,法治教育成为中小学校的一项正式工作已有30多年。根据1978年的美国法治教育法案,法治教育要“培养非法律专业者在法律、法律程序、法律体系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掌握这些方面赖以建立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庞标 《中国律师》2009,(11):12-14
温家宝总理在谈到教育问题时,不止一次谈到三句话——教育质量亟待提高;教育投入亟待增加;教育体制亟待改革。走进21世纪.中国律师以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和进取精神赢得了世人的瞩目.中国律师的业务触角已深入到了各行各业,随着“学生告学校”、“学生告教委”等事件的频发.教育法律领域正在受到来自法律界、教育界的专业人士的关注。本刊特邀部分专业人士就此集思广益,以期抛砖引玉,引起业界关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法向何处去?这是当下国内民法学界关注的热点。法国模式?德国模式?还是中国特有的模式?在民法典的建造过程中,学者对此争论不休。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法律移植之风日益盛行,然则忽略了法律的民族性。本文以萨维尼的法律思想为切入点,结合中国民法的历史及现实,呼吁重拾法的民族精神,在民事立法和司法中重视民间习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魏雅华 《法治研究》2006,(11):35-37
“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 这不是以法律的形式,明确禁止城镇居民到袈村定居吗?这不是在以法律的形式,加深加固中国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二元结构吗?这不是在以法律的形式,加深加固中国农村和城市之间,已经太高太深的城墙城壕吗? 那么,我们能不问一声,这部尚未出台的法律,为什么如此陈腐、守旧而落伍?  相似文献   

19.
中国法学教育沿革之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法学教育是法律的基本问题,而法律是宪政的基本问题。在中国传统历史中,“有系统的社会管制”所对应的不是法,而是中国特有的“礼”。1840年以前,中国无西方意义上的法学教育;1840年至 1949年,中国法学教育进入近代时期,从无到有,出现了一个极为兴盛的局面;1949年以后,中国现代法学教育从头开始,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完善我国法学教育事业还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0.
庄宇 《法制与社会》2011,(30):271-272
现代法治注定要以人文精神为其精神底蕴,以人类的进步和幸福生活为终极关怀。可无论在西方固理性主义的过度膨胀导致的法律工具主义盛行,还是在中国因缺失现代意义上的人文精神和宗法伦理制下“人治”影响的国民性,都使得现代法治的建立遭受到了人文精神的困境。找出现代法治的人文困境原因及出路之所在,是现代法治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