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中国历史上所称的"盛世",其含义就是"太平的年代".《昭明文选》中潘岳(247-300)的《西征赋》就有"当休明之盛世"的提法,沈约(445-513)在他的《郊居赋》里也有"值衔图(图,河图.河出图,圣人效法,盛世之谓)之盛世"这样的话头.……  相似文献   

2.
礼的本体是诗,其精神方式是诗学.诗渗透、积淀在礼的各个环节,并暗暗地决定了礼的存在方式和礼的历史命运.而当诗变成了《诗》,"诗学"变成了"诗教"时,"礼"也变成了"礼教",礼的诗性特征逐渐消失.在礼的诗化进程中,《诗》也逐渐政治、伦理化.用诗与用《诗》的礼典意义贯穿于"礼"的诗化和"诗"的礼乐化双向互动演变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3.
屈赋与音乐文化翟振业要论证屈赋与音乐文化的关系,自然离不开屈原其人。屈原出身于楚国的贵族家庭,从小就接受贵族文化的熏陶,即接受北方《诗》、《书》、《礼》、《乐》、《春秋》等教育。因为这是楚国王室子弟和贵族的必修课程,所以读屈原的《离骚》,不难发现诗中...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检察院反贪局局长姜德志,在谈到办案经验时说:“我工作几十年,接触大大小小贪官无数,我就没经历过一个送钱的人打死也不说的。从来没有!我总结,证实得最主动的是情人,揭发得最坚决的是小兄弟。”好像是为了证实姜德志局长的经验之谈.沈阳市财政局原局长李经芳被判刑之后也深有体会地说:“总结来总结去总结出一句话,就是小兄弟把我送进了铁笼子。”(《检察日报》2009年12月12日)  相似文献   

5.
"圈地"黑幕     
《巨贪堕落的日子》是一部反映几位晚节不保的贪官在堕落过程中的恩怨情仇的长篇小说。在该书中讲述了贪官是怎样"炼"成的这样一个社会问题,描写了几位贪得无厌的省市级高官最终都栽在了对权、利、色的疯狂掠夺之中……本书称得上是一幅动人的"贪"画。下文选摘的《"圈地"黑幕》便是该书很生动的一个片段。  相似文献   

6.
贪官犯难     
记得一位名女人曾说过一句"名 言":"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我不妨 以此为鉴,续上一句当今从政为官者的 "名言":"当官难,当贪官更难。"究竟 "难"在何处? 一曰"着装难"。大凡贪官,都特别注 重自身的仪表形象,平时总是衣冠楚楚、 冠冕堂皇。至于在什么场合着什么服装、 打什么领带、穿什么皮鞋、戴什么金表首 饰,方显本官"精神爽、魄力大"之本色, 都得琢磨再三。殊不知是"金玉其外,败 絮其中"。唉,真难为贪官们啦! 二曰"讲话难"。贪官总喜欢作报告, 尤其擅长作反腐倡廉的报告。虽然自己  相似文献   

7.
正中华传统文化中,"礼"是指人们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说文》讲"礼,履也。"广义上的礼,包括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原则和各方面的规矩。孔子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孟子用"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来说明规矩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是有着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其组织和党员必须严格遵守党内的"规矩"。如,请示报告制度是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党内的"规矩",也是组织纪律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党员,按规定向组织请示报告,这是必须遵守的规矩,也是检验一名党员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原市委副书记、市长徐国元被媒体称为"草原巨贪".他自称对一笔笔送上门的巨额钱财"根本没有太在意过".他的自我评价是:"我不是一个昏官,也不是一个庸官,却因为廉洁问题成了一个出了事的贪官."  相似文献   

9.
反腐败问题,历来是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也是关系到执政党生死攸关的大问题。正像一些网民所说,因为从根本上说,这个问题牵涉到损害老百姓利益的问题,老百姓需要廉洁刚正的公仆为他们办事,而不是骑在老百姓身上作威作福的贪官。但贪官腐败现象在今天依然愈演愈烈,带着这个人们不能不关注的话题,《思想者》专访了知名党建专家、中央党校教授高新民。  相似文献   

10.
中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礼治文化源远流长,这与儒家思想的历史传承有莫大的关系。目前学界对礼的研究多见于论著之中,但普遍是把礼作为一种研究对象而没有对其进行理论性的分析,本文以《明史》、《明实录》、《大明律》等明代原典籍为参考,着重从明代礼仪法的犯罪客体方面深入研究,以期从一个"另类"的角度去探讨礼仪与刑法、礼仪与封建国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大凡贪官,一定是穿则顶级名牌,食则酒海肉林,出手宽绰,不亚大款,何来"清苦"之说? 可是,任何事情都有特殊性,在贪官中,的确有些人的外表和平时言行给人以"清苦"的印象,而事实上,他们也的确过得很"清苦"。  相似文献   

12.
反腐败问题,历来是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也是关系到执政党生死攸关的大问题。正像一些网民所说,因为从根本上说,这个问题牵涉到损害老百姓利益的问题,老百姓需要廉洁刚正的公仆为他们办事,而不是骑在老百姓身上作威作福的贪官。但贪官腐败现象在今天依然愈演愈烈,带着这个人们不能不关注的话题,《思想者》专访了知名党建专家、中央党校教授高新民。  相似文献   

13.
风云文摘     
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对贪官表现出不应有的淡漠和忽视,这并非说文学没有去表现这种社会现象,而是说描写太表层、肤浅和新闻化。90年代文学作品在描写贪官时,或者只作侧面剪影式的反映,或者浓墨重彩于对贪官的侦破过程,或者单纯着力于对贪官的道德上的拷问和谴责,因而我们没有见到立体的、血肉生动的贪官形象。我国古代反贪文学可以给我们有益的启示。明末陆人龙的《魏忠贤小说斥歼书》,清代小说《儒林外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的礼就是指一系列的外在礼仪规范.礼仪内在地包含了礼义和礼具,礼义和礼具正是通过礼仪才发挥了其沟通神人、规范行为、彰显尊卑亲疏男女长幼秩序的功能.礼与官制、法律等可能曾经有过共同的起源,在后世也存在某些相互的影响,但这都不能成为礼包含官制、法律等的证据.礼并不是中国古代的根本法,它不具备根本法的形式特征和实质特征,甚至不完全具备法律的特征.如果以其包含了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为由,遂认定其为根本法,则无异于将所有法律都上升为根本法,因为它们也都是以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为基础,并且体现和服务于这种价值观的.在成文法时代,礼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如果违反了,可能会招致刑法的制裁,也可能不会,甚至有时行为合乎礼的要求,也会招致制裁,其判断的标准关键在于,这种行为是否同时违反了律、令、格、式等法律规范,如果违反了,就会出礼入刑,或合礼入刑,受到法律的制裁,否则即使出礼,也常常不会入刑.在一个礼、法等规范形式已有明确分化的成文法时代,用描述传说中的西周社会的出礼入刑来概括后世的礼法关系,并不完全符合礼和法的历史实际.  相似文献   

15.
<正> 自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倡《唐律》“一准乎礼,以为出入,得古今之平”一说以来,历代评价《唐律》者莫不宗是。高等学校法学统编教材《中国法制史》,亦把“一准乎礼”、“得古今之平”作为《唐律》的主要特点之一,称赞旧论“是恰当的评价”。笔者亦略抒己见,以进一步探究揭示《唐律》的这一本质特征。一、编纂以礼为原则《唐律》开宗明义,标明它以礼作为编纂原则。《议》曰:“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  相似文献   

16.
<检察日报>有个栏目叫"忏悔录",专登贪官的忏悔文字,每周出一期,我是每期必看."忏悔录"看多了,我便发现贪官的一个"共性",他们往往把"不懂法"作为走上腐败之路的"元凶"之一.仅8月份,这样的"忏悔录"就有二篇.……  相似文献   

17.
重庆贪官雷政富不雅视频曝光后,《雷冠希反腐言论选》迅速走红网络,网友强烈讥讽"雷冠希"的双面嘴脸与"花样人生"。紧接着,《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对雷政富等重大贪官大言炎炎,口是·心非,言善行恶的行径予以揭露和批评。贪官污吏的演技不亚于职业演员,我们不妨从过往案例中归纳一番。巧立名目,"名正言顺"。贫官污吏们十分懂得"名正言顺"奥妙,更善于巧立名目。个人需要以"工作需要"为名,形象工程以"样板工程"示人,山庄别墅谎报"教育基地",公款旅游名为"考察检查","项目论证"、"时口交流"、"现场会","教育培训"等,  相似文献   

18.
由于我国与大多数国家没有签订引流协议,近年来,一些贪官外逃到海外,利用我国与他国法律不对接的空子,拿着人民的血汗钱堂而皇之地过着奢华的生活。对此,我国法律只有望洋兴叹。2003年9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国加入《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这无疑给那些外逃贪官敲响了丧钟。而在2003年年底提交联大通过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将对外逃贪官给予毁灭性打击!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贪官忏悔,是最具震撼效果的廉政教育体裁。近些年来,在反腐倡廉教育中,推出了一批优秀的警示教育片和案例剖析报告,起到了发人深省的作用。靳长根同志所著的《贪官忏悔告诉我们什么——党员干部的12堂警示教育课》一书一经问世,便在基层党员干部中引起强烈反响。作者长期从事纪检监察工作,通过多年对贪官忏悔材料  相似文献   

20.
今年9月29日,《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开始生效,10月31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也被联合国大会审议通过。专家指出,这两个公约生效后,全球将形成一个追捕外逃贪官的浪潮。贪官外逃形势不容乐观随着我国政府对腐败案件打击力度的加大,贪官们在国内的生存环境可谓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