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冷战后中日战略文化的碰撞与交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战略文化具有同质性和异质性两个方面,在冷战后时代,这尤其表现在两国的世界观、战争与和平观、战略认知以及战略选择等方面.战略文化作为一个重要变量,对冷战后中日两国的自身定位和相互定位具有重要影响,由此引起中日双方战略文化以及国家战略的碰撞与交集,并影响正在变化中的中日关系乃至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当前出现的中日关系的复杂局面,日本右翼势力抬头,一些政界人物不断否认侵略历史,美化侵略战争,首相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右翼势力编撰严重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历史教科书,而日本文部科学省最终审定并通过;在台湾问题上,去年,日本前首相森喜朗不顾中国政府的反对,对台湾进行  相似文献   

3.
冷战后美国成为东亚大国力量结构中的关键角色,在美、中、日三角关系中起着重要的平衡作用。冷战后美国东亚大国战略的核心是如何平衡与中日两国的关系,其战略的嬗变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制约中日关系的外部因素。美国东亚大国战略由均势战略转向优势战略不仅破坏了地区力量均势,而且进一步加剧了中日两国间在安全、历史等问题上的分歧。中日关系的趋冷将对东亚的安全、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冷战后至今,中日关系的发展异常曲折,呈现出由“政冷经热”到“政冷经温”、两国人民交往频繁但信任感下降、历史问题影响严重等特点.中日关系之所以出现如上特点,既有国际方面的原因,也有中日双方各自在教育和宣传方面的原因.今后要推进中日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在加强东亚经济合作,把中日经济合作纳入到东亚经济圈的同时,既要增进中日两国媒体的合作与两国人民的沟通与交流,又要注重处理与利用中日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相似文献   

5.
九十年代中期中日关系辨析香港城市大学郑宇硕在90年代的前半段,中日两国都要为后冷战时期国际格局的重大转变而调整其外交政策。过去亚太地区的安定繁荣,使中日两国得享令人满意的经济增长。到了90年代,这两个东亚大国都要检讨其过去的外交政策。本文希望从中国的...  相似文献   

6.
两千多年来,中日关系的历史经历了“强弱型”、“弱强型”两种状态,在21世纪初进入了“强强型”状态,而日本对华政策也渐趋强硬.对中国军事力量日益增强的恐惧,对中国崛起“不适应”的纠结心理,美国出于其全球战略对中日关系的牵制,日本国内的政治乱局,加上钓鱼岛领土争端的升温,这些原因导致日本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不是随着中国的发展越变越好,而是越变越差,日本国民的“对华好感度”降到了复交以来的最低点,中日建交四十而惑,中日关系正面临严峻的危机和风险.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或者说在本质上,取决于一个半世纪前“脱亚入欧”的日本,能否超越冷战思维和民族主义的情感纠结,诚心诚意地“重返亚洲”.“返亚”可能给日本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7.
靖国神社问题已经成为中日关系中的一个非常敏感的政治问题.靖国神社问题的实质,就是日本政府如何认识和对待过去的侵略历史.这既关系到曾经遭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之害的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的问题,同时也关系到日本这个国家的今后走向.日本政界要员连续参拜靖国神社既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也与日本九十年代以来的国内政治、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同时参拜之举也是政客为迎合国内政治气候的一种政治手腕.进入新世纪,中日两国只有在正视历史的基础上,把历史问题与双方关系的发展联系起来看,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原则,才能够保证中日关系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大陆的中日关系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学理角度总结并审视其历程和现状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对这一时期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所收录之学术文章的数量分析,这一时期的中日关系研究具有社会性、政治性、政策性和多样化的特征,并存在若干问题,其核心问题在于问题意识学术性的薄弱。正确认识问题的症结所在,在超越中求得发展,中日关系研究必将实现飞跃式发展。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不久,曾经取得长足发展的中日关系进入了10余年的动荡期,并一度跌到中日恢复邦交以来的谷底,给两国的利益带来了严重的损害。这一变化有着深刻、复杂、多层次的原因。2006年10月以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出现重大转折,经过"破冰"、"融冰"之旅,再到"迎春"、"暖春"之旅,中日关系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和更广阔的合作空间。其间的重要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当然,两国间仍然存在一些重大分歧及不确定因素。中日两国持续推动战略互惠关系的发展,不仅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而且有益于地区与世界的和平与繁荣。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以来,国际政治经历了"帝国主义时代"、"冷战时代"和"后冷战时代"."9·11"事件后,世界进入"后后冷战时代"."后后冷战时代"具有包括大国冲突"退场"、多极世界形成、世界多样化和全球治理成为国际政治主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中日邦交的恢复与日台“外交”关系的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历史学实证研究的角度,考察中日恢复邦交与日台“断交”的基本过程,指出日台“建交”是冷战初期意识形态斗争加剧、中日关系被严重扭曲以及朝鲜战争热战之形势下的产物,对于一向讲求实际的日本民族来说不会过于长久;中日邦交的实现,凝聚了两国领导人的智慧与魄力,给中日两国带来的不仅是历史恩怨得到化解,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国家行为的双方受益。  相似文献   

12.
中美之间的认识差异--美国视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帆 《外交评论》2005,86(6):75-80
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很多,中美之间既有原则性差异又有一般性差异。从国家层面看,美国认为美国有权以人权、民主或自由的名义指责或改变别国的内政;从国家间关系看,美国认为中美之间缺乏战略合作基础;从国际层面看,美国认为中国主张的多极化实际上是反美与争霸。中美之间的差异包括价值观的差异、对外战略指导原则的差异以及历史观的差异,美国对中国认识的误解和偏执主要原因在于美国的霸权主义心态、冷战思维以及功利主义。随着中美双方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美国对中国的正面认识将会加强。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在冷战后的国际政治中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对外观具有先进性和进步性。新中国几代领导人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创新,对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尽管中土两国在1971年就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土关系的发展并不十分顺利。“冷战”期间,中土两国或多或少都成了国际关系大棋盘上的棋子,两国间除了政治利益外,实际利益并不多。“冷战”结束后,尤其是90年代中后期以来,这种情况才逐步发生了变化,两国间的实际利益前所未有的增多,两国关系由此实现了从棋子到棋手的转型。与此同时,两国关系中的问题也突显出来。平等博弈将主导未来的中土关系。  相似文献   

15.
袁鹏 《外交评论》2006,(5):30-35
美俄关系经过近十年的磨合大体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关系框架,但这一框架未能根本解决两国之间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伊拉克战争终于将这些矛盾催生出来,于是引发美俄关系新的紧张,也诞生了所谓“新冷战”说。笔者认为,与其说美俄关系处于“新冷战”,不如说是回归其本应有的面目。未来美俄关系的发展将取决于国际环境、双方各自战略走向及两国领导人的更迭三个层次的因素,具有一定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期的中国辛亥革命与19世纪中后期的日本明治维新都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革命基本性质,都打破了原有的政权结构,引发了各自国家社会的全面变革。然而,两国变革后的国家状态却大相径庭——中国从中央集权走向军阀混战,日本从幕藩二元制走向高度中央集权。其结果既是两国革命宗旨和领导力量的差异所致,也与当时两国社会经济以及政治结构的差异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大战场之一的东方战场的开辟,极大地改变了东亚与世界的政治格局。以卢沟桥事变为开端的中国全民族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的主力军,它极大地消耗了日本的国力,打破了日本“北进”的迷梦,拖住了日军“南进”的步伐,为苏美英等盟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的前10年,中国安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虽然没有卷入世界战争及外部入侵的危险,但卷入局部冲突的可能性加大;虽然陆地上总体比较安定,但海洋方面面临的问题增多;虽然传统安全问题方面没有多大的变化,但非传统安全问题增多。今后10年,台海问题、东海问题、南海问题、中印边界问题等将加剧中国卷入冲突的可能;中国与各大国之间战略博弈会加剧,中美的分歧与矛盾仍将是中国面临的最大安全威胁;传统安全问题基本平稳,但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地位将得到提升。为此,中国需要更好地进行经济建设,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加强同各大国以及周边国家地区的安全合作;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及应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冷战后的民族主义问题波及世界各地,民族分离主义在其中居于突出的位置。由各种民族主义问题引发的一系列民族纷争和剧烈冲突,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蒙上阴影,阻碍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对现存的一系列国际关系准则提出挑战。同时,也为世界各国政治家和学者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处理国家主权与民族自决原则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