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财产法妨害制度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物权法(草案)》的相邻关系制度旨在调整相互冲突的土地使用方式。在英美财产法中,妨害制度是调整不动产相邻权利人之间土地使用关系的一项重要制度。妨害是对于他人使用、享受其财产(特别是土地)的不法干扰,包括私人妨害和公共妨害。本文通过判例研究,分析了美国财产法妨害制度的构成要件和救济方式;并以科斯定理为基础,对该制度进行了经济分析。  相似文献   

2.
商业秘密与公众知情权的冲突与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波 《法制与社会》2011,(2):106-107
商业秘密具有公益性与私益性。商业秘密的私益性是其与公众知情权发生冲突的根源,冲突表现为与消费者知情权冲突,与股东知情权冲突、与其他社会公众知情权冲突。商业秘密的公益性要求商业秘密所有人在一定限度内公布商业秘密。提请公布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须是对信息享有适当的利益的人,并且限制了商业秘密公布的范围和方式。  相似文献   

3.
第一节用益物权的概念及法律特征 一、用益物权的概念 用益物权是指用益物权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用益物权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居住权等。  相似文献   

4.
盗窃罪犯罪客体及对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盗窃罪的犯罪客体是他人对公私财产的占有权利而非所有权,因为所有权资格在法律上不可能被非法改变,盗窃行为所(欲)影响或者改变的,只是他人对财物的占有状态,不管他人对于财物的占有是什么性质的占有,盗窃犯罪都是对他人行使占有权的妨害。占有权能够直观反映出盗窃犯罪侵害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司法》2007,(4):29-29
1、“物”在民法上包括不动产和动产。“不动产”是不可移动的物,比如土地以及房屋、林木等土地附着物。“动产”是不动产以外的可移动的物,比如汽车、电视机等。2、“物权”是一种财产权,指权利人依法对一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3、“所有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自己的不动产和动产享有全面支配的权利。4、“用益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他人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比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5、“担保物权”是为了确保债务履行而设立的物权…  相似文献   

6.
公共场所隐私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以及公开的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隐私权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私秘性,就场所而言,隐私通常存在于与社会、公众或他人无关的私人场所。那么,在公共场所  相似文献   

7.
随着福利社会的发展,公共利益(公益)和私人利益(私益)的联系愈加紧密,公益和私益的冲突随处可见,作为社会全体成员所享有的公共利益,其往往因为缺乏现实具体的归属主体而屡遭侵害得不到有效救济。究竟改革发展的中国是否需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需要一个怎样的公益诉讼制度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中国国情?本文对此做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祝建军  汪洪 《知识产权》2007,17(1):53-57
人格权保护人的人格利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家将指代人的人格要素的符号用于商业中,为调整由此带来的利益分配问题,产生了形象权法律制度。形象权是指,人对指代其人格符号的要素(肖像、姓名、声音等)享有在商业上使用的权利,包括自己使用和许可他人使用,并排除他人未经许可而用于商业上的专有权利。形象权在法律属性上应归入知识产权法域。  相似文献   

9.
地役权在英美法系的美国与在大陆法系的法国、德国似乎具有同样的内涵,都是于他人土地之上设定的使用或利用他人土地的财产权利。但在美国,却有与地役权比邻的设定于他人土地之上的其他权利。本篇论文拟以与地役权比邻的其他权利——地役权之相邻权为切入点展开研究。一、土地的许可使用权(一)土地的许可使用权的基本内涵土地的使用许可是指土地的所有人或土地的合法占有人允许他人进入或使用自己占有的土地及资源而不被视为非法侵入的法律关系。许可一词(License)通常用于指给予许可的行为和许可后的法律效果。在此种场合更用…  相似文献   

10.
法人人格权具有绝对权的属性,法人人格权请求权是一种绝对权请求权。由此,如同物权请求权,法人人格权请求权性质上为一种防御请求权,一种非独立请求权,目的在于当法人人格权受到非法妨害时,回复其圆满性。因之,它有别于当法人人格权受到损害时所享有的法人人格权侵权请求权。法人人格权请求权的类型包括排除妨害请求权与停止妨害请求权,但不以此为限。  相似文献   

11.
环境侵权结果须借助自然环境这一中间介质方能发生,而环境的公共性、使用的非排他性等特征决定了受损权利具有公益与私益的双重特征,这也使得提起民事诉讼救济的原告主体有私益性原告与公益性原告的区分,其诉讼请求、诉讼标的、诉讼事由、诉讼利益归属等各有不同,而上述两类原告所提之诉同属民事救济的两种渠道、两个诉讼,可以合并或单独审理。  相似文献   

12.
【裁判要旨】一方依据拆迁政策与他人共同取得安置房屋的居住权,即使共同居住的他人已取得该房屋的所有权,也不能排除其对房屋享有占有、使用的权利,即享有居住权。在一方居住权人另行购买或租赁房屋并自动迁出安置房屋后,其居住权归于消灭,但其享有向房屋所有权人主张经济补偿的权利。  相似文献   

13.
一、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概述所谓农村土地.是指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指农村土地承包人对其依法承包的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一定处分的权利。  相似文献   

14.
一 侵扰侵权行为的一般特征“侵扰”是英美侵权行为法中的一种独立的侵权形式。这种侵权行为形式有不同的用词 ,有人选用“骚扰” ,有人使用“妨害” ,有人采用“公害” ,有人直接采用英文名称 (Nuisance)的中文音译 ,即“恼神思” ,这里通用“侵扰”一词。侵扰一般被分为两种 ,一个侵扰是公共的侵扰 ,一种是私人的侵扰。公共侵扰可以一般地定义为“对于公众共同权利的一种不合理地干涉” ,〔 1〕典型的例子是堵塞公路和航道 ,空气污染和水污染 ,废气的排放。在普通法中 ,它还包括妨碍公共健康 ,比如保留动物尸体 ,威胁公共安全 ,…  相似文献   

15.
农民集体所有权的实现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民集体所有权的实现机制韩松所有权的实现,就是所有权人以对财产的实际支配(占有、使用、收益、处分),使财产保值、增值,实现享有所有权的目的。我国农民集体所有权在实质上是一定范围的全体农民集体直接享有的所有权,是把集体意志和利益同集体成员的意志和利益有...  相似文献   

16.
建议增设妨害拍卖罪杨庆堂所谓妨害拍卖罪,是指拍卖主体在拍卖过程中,故意违反拍卖法规,使用威胁、胁迫、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手段实施足以妨害拍卖机关公正拍卖,情节严重的行为。(一)本罪的犯罪主体。即拍卖主体是指参加拍卖的法律关系.并依法享有一定权利和承担一定...  相似文献   

17.
所有权人对物享有的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在内的全部权能,实际上都是所有权人自由支配力的反映。"所有"的含义是法律上排除他人,将某项财产据为己有,由己独占的归属权。因此,自由支配性和归属性是所有权概念的内涵。由自由支配性所产生的支配力是所有人行使所有权的意志体现,由归属性所反映的归属力是法律保护所有权的必然结果。两者和谐统一,共同揭示出所有权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8.
他物权,即限制物权.是指非所有人依法对他人所有物享有部分权能的物权,即非所有人基于法律规定或与所有人的约定,而对他人财物享有占有、使用、收益或处分的权利.他物权作为一种物权亦是直接支配的权利,同样具有物上优先权,请求权和追及权等物权效力. 他物权与所有权有密切联系,但又有区别,它与所有权相比较具有以下几点特点:(1)他物权的权利主体是非所有人,即除所有人以外的其他公民和法人.而所有权的权利主体则是所有人.所以,他物权是非所有人对所有人的财产所享有的一种物权;(2)所有权是“完全物权”,而他物权只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所有权的权能,没有法律的依据和所有人的授权,他物权人不能行使处分权.由于他物权在内容上受到法律和所有人意志的限制.他物权又  相似文献   

19.
"好太太"案是2006年知识产权讨论的一个热点。笔者通过"好太太"案,针对驰名商标问题,提出了如下两个观点:第一,我国应当修改现有商标法第十三条,规定先使用商标的主体,如果其后他人在非类似商品上使用的相同商标成为驰名商标,先使用此商标的主体仍享有商标权;第二,我国应完善商标共存制度。  相似文献   

20.
论受贿罪的客观要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作者认为,在我国,“贿赂”应只限于财物,财物除包括金钱、物品外,还包括可以转移占有的财产性利益,非财产性利益不应视为财物。“索取”包括要求、索要、勒索等行为,它们必须是公务人员在他人有求于自己的职务行为之际所为。“为他人谋取利益”,正确的解释应该是,为他人谋取利益只是受贿人的一种许诺,而不要求客观上有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与结果。公务人员是否“利用了职务上的便利”,只能从两个方面加以认定:一是他人有求于公务人员的职务行为,二是索取或者收受的财物是公务人员职务行为的不正当报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