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斯科专电 12月20日上午,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登上苏联第四次人民代表大会的讲台,向1700多名代表发表讲话。他首先阐述苏联对海湾危机的立场,然后谈到有人攻击苏联现行的对外政策,最后话题涉及国内改革和当前政局。突然,他宣布:“我要辞职”,还说这是他个人“对专政来临发出的抗议“,他“不能容忍国内正在发生的事件和人民  相似文献   

2.
新华社莫斯科11月1日电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他新写的一本书中希望,通过社会主义改革能于本世纪末把苏联在经济、社会、科技和社会主义道德水平等方面“引上新的境界”。他说,社会主义的命运、世界的命运都取决于改革,“我们决不从改革后退,我们必将把改革进行到底”。戈尔巴乔夫这本新著——《改革与对我国和全世界的新思维》,是应美国出版商请求而的,今天起分别以俄文版和  相似文献   

3.
戈尔巴乔夫1985年3月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之后,开始对30年代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僵化的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以便扭转经济“濒临危机”的局面。这是苏联战后的第三次改革浪潮。 两年多来,苏联在各个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改革试验,摸索改革之路。在去年2月份召开的苏共第27次代表大会上,戈尔巴乔夫提出要“根本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抛弃“陈旧过时的”、“僵化死板的”管理形式和方法,建立一个“完整、有效和灵活的”管理体制。苏共中央和政府部门做出了一系列改革决议和制订出一些改革条例,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关  相似文献   

4.
苏联粮食生产在经过连续7年的严重减产后,去年开始有了明显好转。接着、今年1月苏共中央又召开农业工作会议,讨论“在采用合理的农业组织和经济核算的基础上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紧急措施”。 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1月农业工作会议上指出,食品问题是苏在改革现阶段必须首先解决的“紧迫问题”。“无论如何不能再迟迟不解决这个问题了”。他强调,“要大胆、积极而务实地进行改革”。 苏联农业生产去年开始摆脱停滞局面,正是同改革密切相关的。戈尔巴乔夫1985年3月当政,在4月  相似文献   

5.
亚历克·诺夫(Alec Nove)是英国研究苏联和社会主义问题的专家,长期执教于格拉斯哥大学,著有《苏联经济史》等多种著作。他的近著《富有弹性的社会主义经济》(1982年)提出了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模式。该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思想;第二部分探讨了苏联的经济发展及其经验;第三部分介绍了南斯拉夫、匈矛利和中国的经济改革状况;第四部分阐述对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的看法;第五部分提出了他称为“可以实现的社会主义”的多元化模式。所谓“可以实现的社会主义”,根据诺夫的解释,是指在今天的发达资本主义有可能在将来实现的社会主义模式。本文从该书的法译本《没有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可以实现的社会主义经济》(巴黎,1983年)摘译了第五部分中的三节。  相似文献   

6.
目前苏联理论界正在对苏联历史进行重新评价。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如何以新的眼光看待斯大林。很多苏联人开始感到,构成斯大林问题的不汉是苏共20大上揭露的政治迫害,而更主要的是斯大林所建立的政治、经济體制实质。戈尔巴乔夫的评价戈尔巴乔夫认为,斯大林“是一个极其矛盾的人物”。他说,“我们站在历史真理的立场上既要看到斯大林在争取社会主义和捍卫社会主义成果的斗争中所作的贡献,也要看到他和他週圍的一些人所犯的严重政治错误与横行霸道”,“斯大林及其周围的一些人对党对人民所犯的大规模镇压和违法罪过是很大的”(《十月与改革:革命在继续》莫斯科,1987年)。同时,戈尔巴乔夫在谈到斯大林时期“在党和国家领导中形盛了行政命令制度,官僚主义更加严重”时指出,“在那种情况下,这种经营管理方式和制度,总的来说是有成果的”,但是“应该注意  相似文献   

7.
莫斯科专电 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仅仅三个月,但人们注意到,他在领导工作中,已开始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尽管他说要保持党的方针政策的继承性,但强调继承意味着不断前进。他并不想让“过去”来束缚自己的手脚,也不打算踏着别人的脚印走,而是要“对过去取得的成就进行深刻的分析和现实主义的评价,找出并消除阻碍前进的一些障碍”。 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振兴经济上。他在评价苏联经济时认为,苏联的社会发  相似文献   

8.
缺乏理论创新是阻碍苏联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察三个问题:一是缺乏理论创新对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阻碍作用;二是苏联长期坚持产品经济观和批判“市场社会主义”而导致历次改革失败所造成的严重经济后果;三是对中国今后在推进理论创新方面提出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9.
莫斯科专电 在采访阿甘别吉扬院士之前,我打电话问他的秘书,是否要事先提交一份问题清单。秘书说,院士喜欢即席答问,从不预作准备。 阿甘别吉扬是苏联经济改革的智囊人物,主持或参与制订了苏联许多重要的经济改革文件。14年前,  相似文献   

10.
《瞭望》1992,(17)
中国的经济体制是否正从“苏联模式”改向“西方模式”?现行中国的经济能否被认为是“混合经济”?如何理解中国改革和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取消“大锅饭”有无具体时间表?在改革中,是否存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  相似文献   

11.
苏联在开展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政治领域内的改革也已着手探索和试验,以作为苏联当前“有计划全面完善社会主义社会”的组成部分。1986年2月举行的苏共27大提出,“加速的战略要求完善社会关系、更新政治机关和意识形态机关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加深社会主义民主。”今年1月举行的苏共中央  相似文献   

12.
莫斯科专电应苏联新闻社同仁的邀请,我有幸参加了“乌克兰70年:成就和问题”圆桌讨论会。会上,乌克兰经济邮门负责人和学者大都认为:“乌克兰的经济不改革不行了”,必须从改革中找出路。摇摇欲坠的桂冠乌克兰原先被称为“煤炭共和国”、“冶金共和国”、“大吨位化学和重型机械共和国”。而今,这几顶桂冠都已摇摇欲坠。乌克兰科学院科技进步部主任波波夫  相似文献   

13.
戈尔巴乔夫是苏联改革的发动者,同时又是官僚特权阶层的成员。他的这种双重角色使他在改革中把追求个人利益放在首位,而置苏联党和国家的利益于不顾;同时也使他不可能领导一场成功的社会主义改革。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剧变。  相似文献   

14.
胡德平  周海滨 《各界》2011,(11):6-9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我们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很早以前,父亲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足很明确的:“藏富于民,让人民富起来。”一直以来,他既不认可苏联和东欧那种加重群众负担的高积累模式,  相似文献   

15.
讲到夏伯阳——这位苏联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千万不要忘记了他的战友——师政委费多尔。因为他做了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终于使夏伯阳师成为有觉悟的革命军队。由此联想,改革,固然需要“夏伯阳”式的厂长闯新路,又何尝不需要“费多尔”式的政工干部为之鼓与呼?眼下,有不少厂长特别是实行了厂长负责制企业的厂长,感到“厂长难当”。难在何处?我认为,除了改革不配套等原因之外,缺少从宏观上理解、关心改革的教育,或认为只要沾上“经营承包”便可撒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经济持续危机的一年俱孟军1994年,俄罗斯经济形势依然严峻。与1993年相比,通货膨胀虽有所遏制,但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继续大幅度下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推行“休克疗法”的激进改革方针。但是,两年的实践说明,西方开出的“药方”并不适合俄罗斯的...  相似文献   

17.
莫斯科专电 俄罗斯和乌克兰等拟参加新联盟条约的9个共和国的领导人4月下旬同苏联总统签署了“9+1”声明,决定立即采取措施稳定国内形势之后,尽管苏联的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困难局面依然存在,但政局已稍趋稳定。可是,7月2日,苏联总统首席顾问雅科夫列夫和前外长谢瓦尔德纳泽等9人联名发表了建立新的社会政治组织“民主改革运动”的呼吁书;翌日,谢瓦尔德纳泽宣布退出苏共。苏联政治生活又泛起波澜。 关于在苏共之外另搞广泛的“民主组织”的思想并非由今日始。近几年出过不少草创时宣称忠于改革与民主,尔后一改初衷的政治团体。一年前,苏共28大上,就有一批“民主纲领派”人士想在苏共内部搞  相似文献   

18.
政治体制改革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80年开始,邓小平多次提出政治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他一直认为,改革应该包括政治体制改革;他一直认为,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不搞政治改革不能适应形势”(《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60页);他把政治体制改革视为改革深化的“标志”;他还一再叮嘱,政治体制改革“不能太迟”。  相似文献   

19.
《求知》2010,(1):46-46
《经济参考报》登载著名改革理论家迟福林的观点认为,我国“十二五”时期的改革需要实现“战略性突破”,从生产大国走向消费大国。他认为:“十二五”改革是消费主导时代的改革,是走向城市化时代的改革,是公共产品短缺时代的改革,是低碳经济时代的改革,是推进政府转型时代的改革。  相似文献   

20.
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比较重视社会协商对话,把它作为推行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一项重大措施,是动员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实现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戈尔巴乔夫是社会协商的积极倡导者,他经常强调和群众沟通思想、及时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他说:“我们需要同人民对话,需要进行广泛的协商”,通过来自下面的批评来检验我们的政策,使党和人民的行动紧密一致。他提倡人力进行“建设性的和广泛的对话”,在《改革与新思维》一书的开篇中,他作了这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