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金水 《桂海论丛》2011,27(2):80-84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一道全新命题。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明确"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呈现"三高三低"的特点。当前,新生代农民工仍是处于城市制度之外的社会群体,社会地位边缘化、居住边缘化、就业边缘化、经济地位边缘化。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比农民工问题更复杂,解决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也并非一朝一夕。政府应把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真正摆在议事日程,给予特殊关注,采取多种途径解决这一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  相似文献   

2.
徐科 《青年论坛》2011,(4):38-41
通过对3种网络媒体报道中所呈现的"90后"形象的研究,发现媒体报道"90后"形象并非以负面为主,而是很大程度以正面形象展示在大众面前,与人们脑海中媒体对"90后"经常冠以"非主流"、"脑残"等负面词语的报道相异。同时,媒体在报道"90后"生活主题上也存在偏离常态。  相似文献   

3.
在重写台湾文学史/诗史的文化诉求中,作为新世代著名诗人和理论家的林耀德和杨宗翰,不仅以其创新的诗歌文本标举了新世代精神,而且以其深刻的理论阐述挑战了既成的文学史/涛史秩序和建构,表现出鲜明的现代性追求。林耀德和杨宗翰关于台湾现(当)代“涛史”的论述在体例、分期、史观上存在某些差异性:在林耀德那里,“世代交替”和新世代论述是他重写文学史/涛史的两个支点;而在杨宗翰那里,世代更替已经不再是个问题,因此他更侧重于文学史/诗史的深度思考和实际操作层面。然而,在现代性精神指向上他们却具有惊人的一致性,那就是颠覆,然后重构。  相似文献   

4.
韩李云 《中国发展》2008,8(3):29-34
政治社会化的代际特征既有其普遍性也有特定的变化,自觉认识和处理社会环境对政治社会化代际特征的影响,是既定共同体坚定人们对政治体系的认同和信心、以及维持相应制度的合法性支持和运作实效的必需。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当前高校学生政治社会化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政治价值取向的功利化、政治认同的模糊化、以及政治参与的冷漠化。  相似文献   

5.
于永臻 《桂海论丛》2007,23(1):36-39
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和实践不断地创新,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把发展金融业当成党的重要任务;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把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与时俱进。把金融业作为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金融体制改革全局,取得了全面的、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民工的城市适应是一个需要迫切关注的社会问题。本文结合案例资料,通过全面描述新生代民工城市生活状况,从场域惯习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新生代民工的城市适应问题。在此基础上认为,新生代民工的城市适应就是其习性的调整与其所在的场域相互匹配、相互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80后”一度成为、社会舆论评价的焦点。解读“80后”现象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青少年的社会评价问题,可以让人们能够消除代际间的偏见,增进代际问的沟通与理解,从而建构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会舆论环境。“80后”现象表明:人们对新生代的关注,是深层的社会忧患意识的表现;青少年的社会评价是代际评价的同义语,往往会伴随着偏见;不客观的社会评价往往不会引起新生代的认同;了解、理解新生代,是青少年社会评价客观性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农民工"一词,首次使用在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特指1980年以后出生、具有农民身份的进城务工人员。截至2009年,"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占中国农民工总量2.3亿中的六成以上。与改革开放后涌进城市打工谋业的"第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的文化层次、就业期待值、维权意识程度、消费水准均比其父辈们有显著提高。但承受就业困惑、面对不平等待遇的耐受程度却远远赶不上父辈们。因此,他们在踏着父辈们的足迹,为我国城市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由多种因素促发而成的犯罪问题也日益凸显,在相当地区,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本文从"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特征入手,针对致罪因素,对防治"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良策予以探讨,以求对构建我国城市社会的和谐稳定机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当前的社会目标,也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方向。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婚姻家庭问题可以找到市民化的可能突破点。由于社会流动、婚姻挤压、双重边缘人的身份尴尬、婚姻策略的盲目调整等方面的原因,新生代农民工婚姻家庭表现出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特性,丰富了婚姻内涵的同时又带来了很多的社会管理难题。因而以婚姻家庭为突破口,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分层化、专门化研究,探索在新型城镇化和市民化的进程中如何缓解成婚难问题,改变婚姻迁移循环式流动的窘境,减轻抚幼赡老维持家庭的经济压力,是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的脱颖而出有着直接的联系,通过对这一阶层“原生代”与“新生代”差异的比较研究,对统一战线及中国经济的影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回顾党执政的历史,以史为鉴,探讨从毛泽东同志到胡锦涛同志所面临的时代任务,寻出历史发展的规律。一个政党执政的有效性在于能够抓住时代的关键任务。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抓住了怎样建立新中国,建立什么样的新中国的时代任务。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任务。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抓住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时代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抓住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怎样建设这样的社会的时代任务。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结合中国革命具体实践,实事求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新世纪,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纵观中国共产党82年的发展史,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重点阐述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IMT—2000的提出和进展、有关研究、频率指配,3个主要RTT技术WCDMA、cdma2000和TD—SCDMA,以及网络演进进程与办法、几种关键技术,并就我国如何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从运营业。科研制造业分别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作为台湾具有代表性的外省第二代作家,李国修接收到了父辈遗留下来的移民身份和创伤记忆,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创伤体验,并将之作为其戏剧表达的主要课题.他以戏剧形式记录并修补了父辈的创伤与遗憾.同时,面对父辈传递下来的创伤体验,他也以戏剧艺术纾解、治疗自己对灾难重演的恐惧和身份认同被破坏的焦虑,表达了对生命安定的渴求.从创伤心理学的理论视野对李国修的戏剧创作进行观照,既能真切感受到台湾外省第一代的移民创痛,更可深入理解台湾外省第二代所特有的现实和精神处境,从而对台湾社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六百年的延续与变易--屯堡文化研究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屯堡文化的研究热中,人们往往关注了它的保守及特殊性,却忽略了它在传承中的变易及两种以上文明接触的普遍规律.文章提出了深入研究屯堡文化的两大前提和四个必须面对的问题.认为应从历史的合力中去探寻屯堡文化研究与保护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会加快消防系统智能化的实现,尤其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更加为防火管理与灾难发生插上可预知的翅膀。本文力求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给出防火管理专业(工程技术方向)课程体系结构,以此探讨在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与高职课程体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水族为个案,结合女性的教育问题,探求少数民族性别文化对生活于其中的妇女的影响。水族传统性别文化以婚姻制度和财产继承制度为依托,在相应的劳作分工中,对女性角色进行了规范和定义,女性在家庭内部处于弱势地位。传统性别文化的性别角色定义影响了家庭对女性教育价值的判断以及女性对自身教育价值的认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教育不平等问题在女性群体间的代际流动,影响了现代水族女性教育机会的获得。  相似文献   

18.
全球金融风暴下两代农民工的就业出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庆 《桂海论丛》2009,25(5):78-82
全球金融风暴后,我国就业市场遭受重大冲击.金融风暴下,农民工呈现不同的就业取向,很多老一代农民工选择返乡创业或务农,而新生代农民工更多地打算留在城市工作.文章在分析两代农民工代际差异与代际转移的基础上,为拓宽农民工就业出路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张书林 《桂海论丛》2011,27(1):53-57
在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受到越来越多政治关注和社会关注的态势下,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入党作为一个新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也应该郑重提出来。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入党的当务之急是:必须准确定位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状态,把握其群体性特征,透视新生代农民工对党的认同感,剖析新生代农民工入党的价值诉求,科学设定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入党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20.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需要的人才也急剧增加。传统的高职IT教育已经不能够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它的弊端逐步显露。对此,我们探寻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的切合点,分析了高职学生的特点,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使之更加适合行业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