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莉 《前沿》2012,(3):170-173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民族间的摩擦渐多,少数民族意识渐强。少数民族意识的发展超过合理限度会引发各种民族问题。对多民族国家来流,如何有效引导民族意识,使民族意识有效统一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至关重要。为此,应加强理论教育,使各民族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与国家统一昌盛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公安研究》2013,(5):94-94
贺东航、谢伟民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第4期撰文认为,国家认同包括国家民族认同与公民认同两个方面。回顾中国现代国家认同的历程,中国国家民族认同有三个阶段:国家认同的发轫、中华民族国家民族认同的高潮、国家认同的新篇章,我国国家认同还不健全性,即国家民族认同的高涨与公民认同的滞后。我们不能忽视国家认同的一些制约因素,如意识形态斗争、民族识别、民族优惠政策与威权体制等。努力实现“政治民族”、大众参与和公民认同。  相似文献   

3.
《公安研究》2010,(9):86-86
左高山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2期撰文认为,全球化在给民族国家带来国家认同危机的同时,也为其建构国家认同提供了新的可能。国家认同涉及到国民是否确立起对国家的政治忠诚问题。国民对国家的政治忠诚是理解国家认同的关键,确立国民政治忠诚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建构国家认同。缺乏共同的国家认同和对国家的忠诚,国家安全将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4.
亨廷顿在其最后著作《我们是谁?》中,看到苏联解体、英国"有了分崩离析之势"时,不禁为美国是否会出现同样的情况而深深地忧虑。这样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亨廷顿之忧",抓住了民族国家作为一种保障民族认同国家的制度机制的要害——民族国家合法性根本上来自于民族对国家的认同,进而对民族国家发出了一个严重的警示。为保障民族认同国家而构建的制度机制之所以会引出国家认同问题,甚至导致国家认同危机,是因为民族国家在发展中遇到了"多族化"问题。正是这样的"多族化"现象,侵蚀了曾经屡试不爽的那些实现和保障国家认同的制度机制,成为了国家认同危机的温床。苏联从建立到解体的过程,完整地演绎了"多族化"引起国家认同问题,严重的国家认同危机最终导致国家分裂的逻辑,从而触发了"亨廷顿之忧"。中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也无法置身事外,只有把巩固国家认同的内容纳入到民族政策的政治标的,并以此来对相关政策进行校准和重塑,方能规避"亨廷顿之忧"。  相似文献   

5.
刘红 《统一论坛》2012,(1):26-28
蔡英文在台湾执政的努力化为泡影,民进党内出现新一波的权力和路线调整声浪。从民进党的发展过程和政治立场看,权力调整会激烈化,放弃“台独党纲”可能性不大。因此,继续误导“国家认同”、塑造“台独国家认同”是其工作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6.
人大代表角色认同是否建立、程度高低不仅关系到人民代表大会的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而且直接影响国家权力机关的形象和权威。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人大代表角色认同的弱化、消解、甚至不认同的现象普遍存在,从而影响了各级人大政治职能的有效发挥。履职保障机制、代表激励机制、选举竞争机制和职能培训机制是建立和实现人大代表角色认同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7.
《公安研究》2010,(10):93-93
冯晖在《学术探索》2010年第1期撰文认为,中国是一个文化根基异常深厚,文化自我认同很强烈的国家。以宗法伦理为内核,以小农经济为依托的儒家传统文化中的惰性因素,如等级伦理、宗法意识、国家本位、礼治主义等观念影响着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各个层面和环节,消解着我们对法治政府建设的各种努力,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上进行法治政府建设,必然会出现“逾淮成枳”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文化认同是政治认同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凝聚民族和国家的重要精神纽带。本文基于目前台湾民众的政治认同现状分析指出,加强海峡两岸的民间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合作,以及加强对台民众的文化宣传,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进而对消解台湾政局中潜在的民族和国家分裂风险,促进其民众的政治认同朝着有利于祖国统一的方向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燕 《青年探索》2013,(5):39-43
文化认同影响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因此构建两岸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福建与台湾关系源远流长,分析两地文化形态和两地青少年文化认知的异同,进而探索两地青少年的交流路径是构建青少年对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国家认同是一国公民对国家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认知和评价,其中制度认同是国家认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疫情时期青少年对我国国家制度认同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文章对25省(自治区、直辖市)1234名青少年开展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疫情时期青少年在理论角度、现实角度、国际比较和未来预期"四个方面"呈现出对我国国家制度的高度认同感;家庭教育、朋辈影响、学校教育、团学活动、社会民生、网络媒体和制度对比等"七大因素"显著增强了青少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显著优势的认同感。但同时也发现,青少年国家制度认同中存在着教育工作机制不健全、历史国情教育存在短板、中小学思政课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提出应从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完善学校思政教育体系、加强网络思想引领、优化实践育人机制、加强历史国情教育、重视家庭教育等"六大路径"增强青少年国家制度认同。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思潮演变出了一种极端的网络民族主义思潮,这种思潮对当代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情感、理性和优越感产生了强烈冲击。极端网络民族主义思潮也对大学生国家认同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高校要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健全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体系,建立大学生文化自信,积极利用新媒体构建大学生国家认同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周平  白利友 《思想战线》2012,38(4):26-32
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及认同政治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与单一民族国家相比,多民族国家是由多个民族共同构建的国家共同体,具有民族构成复杂、民族边界与国家边界不尽一致、国民身份多重等特点。但总的来说,民族与国家是相互依存的。多民族国家的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会形成对特定对象相对稳定的政治认同,这种认同纷繁复杂,其间充满了博弈、面临着挑战。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政治作为一种通过一系列的认同建构及建设来整合社会资源、追加合法性及寻求支持的政治实践,有着自身特定的内涵——它在政治上强调共同体、合法性与向心力。  相似文献   

13.
在一个非单一尤其是多民族的国家,民族认同的多元化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国家认同的发展,这种影响是复杂的。一般而言,在一个统一的国家,统治者往往会更加强调国家认同的重要性。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主体、对象和动力以及强化方式等方面,这些差异是显然的。在对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两者关系进行研究时,主要存在三种观点,即两者是相互冲突的关系、两者是替代的关系、两者是共生的关系,三种表述都有其适应的空间,都具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李克 《人民论坛》2021,(3):98-101
公众国家认同的强弱对国家整体的精神风貌、政策执行、对外形象等皆会产生重要影响,因而成为国家发展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重要领域。因此,建构公众的国家认同是一项始终不能松懈的任务。不论中央或地方,还是政府部门、组织机构等,都是公众国家认同的载体,引导公众正确看待突发危机、认识国家行为、建立国家认同,是一项值得不断探究并加以深入实践的公众服务内容。我们应在基于现实、筛选符号、融入共情等方面作出修辞努力,从而有效推动公众建立并巩固合理、全面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5.
国家认同是构建现代国家合法性的前提,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国家统一的重要挑战之一是台湾民众中国认同的弱化。从文化和政治属性两个面向来对既有的民调数据进行梳理与诠释,发现两岸长期分隔的历史导致多数台湾民众虽然认同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但又以所谓的“台湾人”自居。两岸制度差异影响了台湾民众统“独”立场。台湾社会有关国家认同的民意充满内部分歧和变数。鉴于中华文化对岛内的持续影响力,台湾经济发展对大陆的依赖性以及岛内多数民众偏好维持现状,大陆方面在台湾地区重构国家认同上存在积极作为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王善平 《岭南学刊》2013,(4):125-130
各国民族的天差地别的生存境遇,决定了其迥异的文化传统、国家认同、发展道路。中国人如何自我认同与生存发展,乃是外国人无法代劳的本己命题。现代中国文化危机的契机、性质、深度,均与西方大不相同,其核心在于奢望通过文化进口来解决本土命题,致使文化生态危机和政治认同危机日益严重。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是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7.
民族问题的核心是国家认同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问题的核心是国家认同问题.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核心任务是将国民对各自民族的忠诚转变为对国家的忠诚,在尊重多元的民族认同基础上建构国家认同.国家认同建没包括政治认同建设和文化认同建设.其中,文化认同建设是根本,稳固的文化认同可以消解政治认同危机时国家认同危机的程度."民族问题的核心是国家认同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安排必须及时同应国家一体化建构与民族文化多元发展的互动态势.  相似文献   

18.
刘红 《统一论坛》2015,(2):10-13
与现今台湾的"国家认同"多元化不同,在国民党当局退踞台湾后的40年间则相当稳定,"一个中国、我是中国人、反攻复国"等"认同",成为当时政局、经济和社会稳定的政治和思想基础,成为民众思想认识和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的"国家认同",是台湾当局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和经济等各方面重新建构的结果,当然蒋介石、蒋经国的专制统治也对社会上的"国家认同"产生了负面影响。一、建构"国家认同"主要举  相似文献   

19.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重舍,能有效构建国家安全环境,营造和谐的民族关系。重视从国家安全的高度和民族和谐的角度实现民族认同,要把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不仅是民族与国家共建和谐的根本目的,也是国家与民族获得安全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0.
港澳台侨学生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是基于对中华文化的学习与了解,基于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向往与依恋,体现在对祖国的基本国情及政治制度的认可与拥护上。国家的稳定、繁荣和发展,离不开港澳台侨学生的支持与拥护,对于实现祖国统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在辽宁省学习深造的港澳台侨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到目前港澳台侨学生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的状况良好,但仍有部分学生存在认知不足或者认知偏差的现象。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需要从加强学生对国家团结、民族完整性的认知认同方面入手,通过改变学生的身份意识,丰富多元的文化活动,加强文化交流等方式,使学生快速融入中华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促进情感融合;并通过塑造文化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三个维度的努力,使港澳台侨学生真正地融入中国,拥护国家统一,最终实现港澳台侨人民和祖国在精神维度上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