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奋斗》2016,(9)
正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如车之四轮,共同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傲立世界的底气、敢于解万难的豪气,"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彼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但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党的十八大提出,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本文论述了中国共产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科学内涵、历史基础、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并就此提出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将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提出来,在不同场合阐明文化自信与其他三种自信的关系。文章选择从六个不同的视角,讨论辨析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杨河 《红旗文稿》2012,(23):7-11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科学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的奋斗历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经验作出了理论概括,要求全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对于我们正确把握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进路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对于一个政党来讲,自信是对于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前途命运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5.
《天津支部生活》2012,(12):51-51
恩格斯曾说过:“历史就是一切。”理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要把问题放到一个历史的维度来思考。  相似文献   

6.
何苗 《湘潮》2016,(1):18-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我国一直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这个方向是正确的,是有益于我国实现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以及制度自信是有一定的实践依据的,这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保障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本文将着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进行深入分析,增强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与理解,进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7.
《世纪桥》2016,(4)
"三个自信"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三个自信",新一代领导集体又加以丰富和深化。"三个自信"既是对主张走封闭僵化老路和企图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邪路的"左"、右倾社会思潮的回应,也是对妖魔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西方反华势力的有力回击。坚持"三个自信",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共产党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的重大原则问题,可以最大限度地凝聚党心,振奋民心,有利于打破对西方制度的迷思并为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和实现中国梦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8.
张海峰 《党史博采》2013,(4):17-18,21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深刻揭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三个自信"的提出,基础在于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在于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客观比较、在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光明前景;坚定"三个自信",必须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总"新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八个必须"基本要求、保持理性自觉与清醒自信。  相似文献   

9.
秦宣 《党建》2013,(1):25-27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民族自信心,就会失去民族自尊心和民族凝聚力,就会失去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就会失去未来。党的十八大总结以往的发展经验,提出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论述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同时强调,全党一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共同构成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道路指引、理论支撑和制度保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在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是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必须途径。坚定道路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引领未来。《决定》强调指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必须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道路自信,关键在于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与实质;坚定理论自信,关键在于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与特点;坚定制度自信,关键在于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与规律。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报告指出:"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是十八大精神的核心与灵魂,是贯彻落实十八大提出的各项任务、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步伐的重中之重和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3.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学习党史国史世界史,尤其是近现代历史,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党史国史"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认真学习党史国史世界史,特别是近代史,不仅可以避免人云亦云、不知而盲、无知而乱,还可以促使我们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学习历史,可以提高我们的政治理论水平,更深  相似文献   

14.
黄洁 《实事求是》2013,(2):27-29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必须要厘清三个基本理论问题:“三个自信”由何而来、“三个自信”之确切内涵、坚定“三个自信”之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5.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内心信念和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精神动力。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中国共产党人从道路、理论和制度这样的理性层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的理想信念的更加发自内心的崭新表达。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新观点和新要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新境界。"三个自信"是"三位一体"的关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正确认识并坚定"三个自信",就会有政治上的自觉,就能做到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立场坚定,在前进道路上就不会动摇,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就会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出发,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内涵和及其内在关联,结合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实际,论证了“三个自信”的实践基础,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路径的正确性;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指南的科学性;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保障的根本性。同时,从历史主体的情感认知的层面,揭示了“三个自信”必须获得中国人民的肯定和认同,只有这样,“三个自信”才能变成中国人的一种亮剑精神,拥有既敢于正视自己又敢于正视别人的勇气和胆量;才能变成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变成生命的力量,从而实现人的自身价值融入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中。  相似文献   

18.
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从主体的角度而言,就是坚定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自信,反对照搬西方的政党制度和政治制度;坚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坚持走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反对照抄别国发展道路或模式;坚信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血肉联系,反对任何割裂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企图。只有相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及党与人民的血肉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才有动力之源、信心之本、活力之基。  相似文献   

19.
【教学重点】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先要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其次,要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再次,要深刻理解在实践中如何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主题,简明而又鲜明地向党内外、国内外宣示了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这4个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问题。深刻领会、准确把握这个主题,对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刘文长 《共产党人》2012,(Z2):57-58
党的十八大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和突出亮点是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它深刻回答了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的重大问题,是贯穿十八大的鲜明主题,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主心骨。十八大报告对其重要意义、形成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