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运行结构,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的运行机制所作的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严整的概念,有其自身运行的逻辑主体、客体、内在运行的基本轨迹和逻辑结果。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运行逻辑,既可以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找出其基本的规律,也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由潘绍龙、宋海英主编,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解读》,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的结合上,对胡锦涛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论断、新观点、新思想进行较系统的阐释,体系新颖,内容丰富,值得阅读。  相似文献   

3.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焕发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从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主旨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逻辑前提,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强调在理论和实践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化和时代化在实践意义上的逻辑结论。  相似文献   

4.
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发展和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中国共产党90年历史中最重要、最具决定意义的内容,也是需要持续深化和提升的现实课题。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在发展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思想从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飞跃.三次飞跃各有特点,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为完成其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而产生的,是传承和创新、联系和发展的关系,本文对这三次飞跃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6.
张震环 《前沿》2013,(7):25-2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主客体范畴是该学科的中心范畴,实现主客体的有效互动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关键,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客体关系纬度出发实现理论创新的路径有:加强党的地方组织马列著作的学习水平,实现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论界与政治界的有效沟通,深入开展调研活动,实现理论界与人民群众的良性互动,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理论素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和发展的百年历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百年历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中国场域和动态时空中得到与时俱进的运用,具备了中华民族的特征、时代的特色和实践的特点。中国共产党人紧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条逻辑主线.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不断保持着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先进性,使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机契合,在良性互动中共同发展。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体系)作了系统阐述,更加坚定理论自信、坚持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8.
王刚 《理论月刊》2007,1(10):15-18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创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前提和理论渊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进行了定向和开路。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等党的领导人,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在继承中创新,在改革中前进,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中国化的历史接力,并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个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形成重大理论成果的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推进理论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党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宝贵成果,反映了党不断成长壮大的发展逻辑,蕴含着党百年奋斗的经验结晶。  相似文献   

10.
宋涛 《桂海论丛》2008,24(6):20-23
民族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经历了以政治平等为特征的发展理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理论——全面协调发展理论的演变过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发展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少数民族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包括内容、形式与方法三个向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提供了重要遵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具体包括"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断实践并"超越自我"的历史进程。当前,要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导向,在批判错误思潮和不当言论中科学对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强化"问题意识"与总结实践经验中推动理论创新,着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2.
《新东方》2016,(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结合,逐步中国化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政治经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大组成部分之一,鲜明、深刻地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形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习近平"筑梦理论"之中。中国现代经济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过程中的理论结晶,对于新时期新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作用与意义,直接体现着"筑梦理论"的经济思想。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党建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开启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邓小平党建理论的历史性贡献.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史上第一次系统地、科学地(当然也是初步地)回答了执政党应该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党以及如何建设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生产力观点是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是马克思揭开历史之谜的理论基础。发展生产力,既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根本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了发展理念的关键突破和发展概念的重大创新。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梦。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在根本上是"思想体现现实"的"理论"与"现实趋向思想"的"实践"的统一。由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历程,就是"思想体现现实"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趋向思想"的"实践逻辑"这种"双重逻辑"的推进过程。  相似文献   

16.
权英 《前沿》2004,(12):3-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史上的重大理论创新 ,要全面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就必须把握其内在的逻辑结构 ,从整体上把握它的精神实质。本文从政党执政合法性理论及其社会系统论的角度 ,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逻辑机制 ,指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基础和根本 ;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灵魂和先导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本质和归宿。这三者的理论综合 ,构成了新世纪指导我们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构成了我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指针。它既符合了社会主义制度对党的先进性和历史任务的要求 ,也适应了党执政合法性现代结构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我们党一贯的思想原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于中国国情的特殊,囊括中国所有问题的展开,导源于马克思主义原典中乏缺就具体问题的论述。现阶段更以"中国特色"为思想旗帜和独特视角,一方面构成"相结合"势之必然的坚实依据,另方面也辟就"相结合"行之有效的实现路径及方法论归集。也因由要继续不断地解决中国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更聚合时代特征走向深入,建树全新意境。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应遵循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在逻辑结构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内在逻辑结构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的内在一致的逻辑结构,是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遵循的逻辑结构。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体系构建的方法,首先要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起点范畴、中心范畴和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进一步拓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创新,先后产生了四大理论成果,树立了四座里程碑,镌刻着四个理论主题。这个理论创新过程,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坚持、继承和发展、创新的过程,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勃勃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建国后,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探索,创新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形成发展的历程深刻启示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必须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必须全面掌握中国的基本国情,必须永远保持与时代发展同步,必须坚持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