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运用亚伯拉罕森的犯罪行为情境理论来分析我国少年犯罪的生成,我们发现,少年犯罪生成的原因和背景是复杂的、变化的。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少年犯罪而言,它都是少年个人的犯罪倾向和当时的社会情境环境以及个人对社会情境环境的内在抗拒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预防和遏制少年犯罪,就必须努力减少其犯罪倾向,降低社会情境环境对少年的不利影响,同时,增强少年个人对社会情境环境的抗拒力。  相似文献   

2.
每一个具体的犯罪行为都是某个犯罪个体犯罪经验、犯罪知识、犯罪技能及心理健康寻方面水平的综合体现,对犯罪行为不同侧面的分析可以使我们获得有关犯罪人个人方面的大量资料。据此,本文提出了犯罪行为经验性、智能性、变态性特征,试图使侦查人员通过对犯罪行为三个方面特征的归类分析,勾画出犯罪个体的心理特征,为认定犯罪嫌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的渎职侵权犯罪行为有上升趋势,为了防止渎职侵权犯罪行为危害国家、人民的利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及部门应对渎职犯罪行为进行一定的惩治。从犯罪防控机制的角度出发,对渎职侵权犯罪及早地防控在犯罪预防方面可以取得较好的收益,同时也避免了国家、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本文对渎职侵权犯罪防控机制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一个社会的道德基本原则是该社会伦理道德体系的核心。原始社会的平均主义、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整体主义、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的集体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至今所依次存在的几种不同类型的道德基本原则。集体主义是对以往道德基本原则的批判性继承和历史性跨越,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在伦理道德上的反映。因此,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必须坚持集体主义。  相似文献   

5.
在未成年人犯罪占比下降,而社会对未成年犯罪的恐惧感却急速上升的背景下,有必要对未成年犯罪加以研究.本文以中国裁判文书网2019年L地区56份一审刑事判决为样本,分析未成年犯罪人76人.在归纳整理罪名、类型、刑期、犯罪具体情况及犯罪人个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未成年犯罪心理特点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6.
人格在人的整个心理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格畸变将导致行为偏差,犯罪行为的实施与行为主体人格畸变有很大的相关性,而双重人格则是人格畸变的一种特殊类型.本文以司法实践中的三个典型案例为入手点,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介绍何为人格与双重人格,揭示双重人格犯罪产生的原因,分析双重人格犯罪特点,并对双重人格犯罪的治理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南京市2001-2003年3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基本情况、犯罪类型与特点、犯罪成因的分析,结合国内外专家提出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对南京市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现实社会青少年犯罪继续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尤其是那些具有较高学历、了解法律常识的青少年,仍然肆无忌惮地实施严重犯罪行为,人们为此倍感困惑。其实,青少年犯罪原因错综复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当代青少年精神空虚、道德淡化、行为失范,他们不了解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数量有所回升,预防未成年人重刑犯刑事犯罪也成为全社会的呼声.本文主要论述了未成年人重刑犯刑事犯罪频发的问题,希望可以针对未成年人重刑犯刑事犯罪行为进行专项立法.本文从个人、社会、家校等角度分析未成年人重刑犯刑事犯罪的成因,并总结未成年重刑犯刑事犯罪的特点,以此入手论证了如何有效对未成年群体犯罪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从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默顿的越轨社会学理论来分析当前大学生的犯罪行为,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由社会结构所引起的。针对大学生犯罪具有的特殊性特征,本文采用了个案研究分析并上升到宏观层次的结构分析方法。同时,指出了控制大学生犯罪的最终彻底解决还是要依靠整个社会配套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刘晓惠 《法制博览》2023,(1):142-144
互联网犹如“双刃剑”,它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增添了一系列难题。近年来,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利用网络进行犯罪的行为日益增多,网络谣言犯罪更是层出不穷,网络谣言在虚拟空间里快速传播,会对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本文主要通过概述网络谣言的概念及特征,并对网络谣言犯罪行为进行界定,分析目前我国《刑法》规制网络谣言犯罪行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完善建议,以期运用《刑法》更好地规制网络谣言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12.
试析未成年女性犯罪的特征、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日,笔者对上海市城乡结合部的浦东新区法院近年来受理未成年女性罪案作了调查(见表一)发现,尽管未成年女性犯罪在整个未成年人犯罪中所占的比重不大,但近两年却存在着一种增长的趋势,而且她们在犯罪心理、犯罪主体以及犯罪行为等方面有着明显区别于男性少年犯的特征.剖析该群体犯罪特征所在,目的在于能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以便及时寻找原因、研究对策,采取措施,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犯罪研究》2007,(4):26-28,35
年龄是分析社会犯罪现象及其变动的重要视角或尺度。从犯罪人口的角度看,女性犯罪年龄明显高于男性,外来人口的犯罪者年龄低于原住地居民,同时犯罪人的年龄还与其婚姻状况及职业特征关系密切;在犯罪行为方面,不同犯罪类型的犯罪人年龄差异较大,低龄犯罪人更具有暴力性犯罪的倾向,而高龄犯罪人则“青睐”单独的作案方式;另外,犯罪年龄还因被害人的不同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性,如针对女性、熟人的犯罪侵害中,犯罪者具有一定的“高龄”特征。  相似文献   

14.
章洁 《法制博览》2015,(8):74-75
调查发现,近些年来,经常会有食品安全事故出现,造成了较大的社会危害,这些食品安全事故,对社会道德良知进行了不断的拷问,也挑战到了刑法规制能力。为了更好的反应这些犯罪,立法机关修订了相关法律,对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制度体系进行了健全和完善。但是,要想真正有效规制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司法阶段仍然是非常重要的阶段。本文简要分析了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适用性,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犯罪行为却有增无减,并出现了低龄化、团伙化、智能化、恶性化的特征和趋势。这些违法行为不仅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而且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并且尽快找出妥善的解决办法,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艰巨而迫切的任务。本文试图运用帕森斯的社会发展和变迁原理来解释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并提出加快教育发展以使社会维模系统与其他子系统协调发展等粗浅的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的因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双向保护原则在中国少年司法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少年司法制度,是针对青少年犯罪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由于少年犯罪的特殊性,产生了少年司法制度的特点与成年人的司法制度有明显的区别。国家在对有犯罪行为的青少年所进行的司法活动中,既要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又要注重对有犯罪行为的青少年进行教育和挽救。在整个司法活动中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秩序和公正的目的,达到最佳社会效果,称之为双向保护。  相似文献   

17.
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类案件:犯罪人的犯罪行为并无明显的故意,或者说,从传统的犯罪学、社会学或心理学的角度,无法分析出犯罪人犯罪的原因.经过调查分析发现,这一类案件中如果排除掉犯罪原因隐晦、难以发现的因素之外,绝大部分都属于青少年的“无意识”犯罪.青少年的无意识犯罪一般表现为两个特点:一是犯罪人自己不能说明自己为什么要实施犯罪行为,特别对指导实施犯罪行为的具体故意说不清楚,所以很多青少年在实施  相似文献   

18.
郭永 《法制博览》2024,(10):127-129
互联网在为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催生出新型的犯罪形态——互联网毒品犯罪。互联网毒品犯罪的治理面临着种种困境和挑战,本文旨在讨论互联网环境下毒品犯罪行为治理法律机制研究。文章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探讨本主题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二部分是互联网环境下毒品犯罪行为的考察,阐述了互联网毒品交易平台、网络毒品信息传播、网络毒品犯罪隐蔽支付手段、网络毒品犯罪国际流通性强、互联网毒品犯罪涉及罪名多样几点;第三部分论述互联网环境下毒品犯罪行为的类型,包括网络贩卖毒品、网络推广毒品、网络走私毒品、网络募集毒品使用者和贩卖者、网络洗钱几点;第四部分论述互联网环境下毒品犯罪行为治理困境,从犯罪技术、跨国犯罪、法律规范问题、公众防范意识几点进行论述;第五部分论述互联网环境下毒品犯罪行为治理的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19.
流氓团伙是指三人以上经常纠集在一起,在首要分子的组织、策划、指挥下共同实施犯罪行为,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团伙。在当前新形势下,流氓团伙具有多人、多次、多种犯罪,上升幅度之大、涉及之广、危害之严重,都是前所未有的,是当前严厉打击的重点。湖北省南漳县公安局1991年至1993年仅逮捕的流氓团伙就有27件89名,占全部刑事案犯的11.5%,1993年逮捕39名,比1992年上升30%,比1991年上升85%。流氓团伙犯罪已成为当前刑事犯罪主要形式之一,本文试图就流氓团伙犯罪特点与治理对策进行分析探讨。 一、流氓团伙犯罪特点 流氓团伙犯罪是指行为人在心理活动支配下发生的违犯社会规范的行为,是流氓团伙反社会意识的外在表现。团伙成员在畸形的处世态度和对社会颠倒评价中类聚一起,聚集犯罪能量,向社会挑战,形成一股反社会势力。流氓团伙犯罪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紧密相关,具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犯罪成因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少年犯罪的成因相当复杂,对其探讨已涉及到了各种学科和社会层面,并渐有“科际整合”的趋势。本研究立足于具有“科际整合”特点的国内外代表性学说一般犯罪理论和犯罪综合动因论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家庭、学校、同侪以及低自我控制等因素对青少年出现违法、犯罪行为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