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府在环保利益维护过程中扮演着"制度资本"提供者的角色,为公众参与提供了重要保障。而环保NGO则补充了政府在某些领域的不足,成为培育社会信任、社会资本,动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渠道。本文从对个案本土NGO的调查研究发现,环保NGO目前陷入了身份受限、政府态度模糊、与民众的共同行动难以达成的组织困境。文章试从资本的视角来发现培育公众环保参与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扶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分别对政府和国内NGO在扶贫中的优势与劣势进行了分析,解决了国内NGO在参与扶贫中的定位问题,认为NGO与政府合作扶贫是克服各种缺点的有效方法,并给出了NGO在扶贫中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政府职能的转变要求公共行政改革沿着公务放权和地方分权的路径进行,而二者的实现都有待NGO组织的发展。中国NGO组织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在敦促政府依法行政、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国NGO的发展依然面临种种困境。以美国NGO发展的调研范本为依托,从社会角度探寻NGO发展困境解决的路径,最终落脚在NGO发展中的政府角色问题上,当为中国的社会转型、政治改革寻求一条可循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政府上网在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提高行政办事效率、促进政务信息公开、完善社会管理职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形势的变化,政府上网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因此,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观念和发展思路,依靠科学发展观,从核心目标、人力资源、民众参与、官民互动、加强民主与建立智库几个方面对政府上网职责与策略进行重新定位,才能有助于"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与"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相似文献   

5.
社会中介组织是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要求和产物,其发展使社会权力结构建立在政府、社会中介组织与市场这一框架下,在当前的形势下,政府和社会中介组织在互动中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我国草根NGO发展的困惑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宪斌 《法制与社会》2011,(14):180-181
从发展的源头及路径上,我国的NGO可粗略的分为自上而下的NGO(国际上称为GO-NGO)以及自下而上的草根NGO,二者发端于我国公民社会构建进程中,而且草根NGO凭借其与生俱来的特质已经渗透入社会生活这一有机体,但现实的窘境却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他们的生存质量和未来发展,“入世”制度条件匮乏、身份扑朔迷离、信念缺失、自身软硬件不兼容……种种困惑吸引着我们去探索他们的出路,政府、社会、以及草根NGO的发展形成合力、同时给力应该是现实的构架选择.  相似文献   

7.
NGO的民间治理与转型期的法治秩序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长山 《法学研究》2005,27(4):75-87
NGO的民间治理对转型中国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与国家法秩序形成了耦合支撑、多元均衡、共谋与冲突等互动和张力状态,而且,还赋有反思性的对话协调机制、公民性社会资本的生成机制、公共领域的运行机制、自生自发秩序的衍生机制等秩序生发机制,从而为法治秩序提供了重要基础和支撑。因此,应克服NGO民间治理中的中国问题,推动其功能和作用的充分发挥,进而促进法治秩序的早日确立。  相似文献   

8.
非政府组织——政府处理公共危机时的"政府搭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时具有某些独特的优势,但政府也不是万能的,也会出现"政府失灵",单方面处理公共危机已经很不现实。这时就需要各类社会团体来协助政府解决危机,而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以下称NGO)却在处理公共危机中拥有独特的优势,完全可以充当政府治理公共危机时的"政府搭档"角色。  相似文献   

9.
王璐 《法制与社会》2014,(13):138-139
"免费午餐"计划自活动开展以来已展现出良好的社会效益,被普遍认为是民间公益和政府良性互动的范例。本文重点对"免费午餐"施行中民间公益组织与政府部门的互动机制进行分析,并指出了两方互动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完善两方互动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年,NGO在中国内地逐渐发展,并在公共救助、社区服务、社会保障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对于NGO在中国的现状认识、发展方向和管理方式,无论是社会公众还是政府,或者NGO本身,都很难达成明确的共识。本文以笔者体验"协青社"的经历和研究,借鉴香港NGO的发展和管理过程,从微观上试为NGO在内地的发展提出可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05年,国家环保总局对30多个环保违规项目紧急“叫停”,引起媒体和公众的反思与关注,但更引人注目的是,环保总局其后在制定《公众参与与环节影响评价办法》时,邀请了“自然之友”、“绿色家园”等 NGO 参与;2005年12月19日,国务院扶贫办、亚洲开发银行、江西扶贫办、中国扶贫基金会等机构,启动了“政府与非政府组织(NGO)合作实施村级扶贫规划项目”。NGO 从跟政府唱“对台戏”,到与政府机构聚集一堂,共商建设和谐社会的良方,一方面反映了政府决策的开放度和对民间声音的高度关注,以及对 NGO 从“谨慎防御”到“适度信任”的态度转变,另一方面则反映出了 NGO 的务实工作作风和其有目共睹的工作成效。  相似文献   

12.
娜拉 《检察风云》2010,(23):28-29
从草根NGO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解决其合法性是最为根本的问题。而这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草根NGO的自身成就能被公众更多地认可,需要让政府感到其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需要有更多的人加入其中。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生态文明的建设要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实现。在公众参与机制中,环境保护NGO的力量不可忽视,它转移了政府部分公共服务及管理职能,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实践证明,环境保护NGO不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家内部,其在环保领域的作用是显著的。但目前我国环境保护NGO在发展中面临着发展瓶颈,如信任机制、资金支持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影响了其整体作用的发挥。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无论是政府还是环境保护NGO自身都应该采取措施促进环境保护NGO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当小崔和志愿者们的理想主义,遭遇到作为政府机构的现实主义时,不可避免地会擦出一些火花来、当下,我们的社会公益事业建设还处于初期,政府机构与NGO之间,由最初的相互疑忌,到彼此逐渐认同,并最终达成完美的合作,需要有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5.
在NGO(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保持合作关系的背景下,法治国家对于NGO的管理是以慈善法、税法、竞争法、社团法等规则为基础通过内部治理和外部行政和司法方面的监管来实现的.一般来说,在取得法律地位和日常运作中,对于NGO并不加以特别限制,但是对其资金来源和行为还是有诸多方面的限制.近年来,各国为了反恐,对于在外国活动的NGO也有了更多的控制性措施.通过这些管理性措施,使得NGO的活动合法有序,从而有利于社会整体的和谐运转.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对政府治理体系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会,并对国家和社会关系带来了很大影响。各种源于西方的宏观和中观理论都难以有效解释现实关系的复杂性和动态变迁,因此需要从微观机制中重新寻找政府与社会组织互动的解释路径。通过对行业协会的多案例比较分析,从纵向网络和横向网络两个向度,可以发现政府与社会组织互动中受多方因素的影响,社会组织行动的困境在于,拥有发达纵向网络的组织,并不一定能发展出有效的横向网络,反之亦然。社会组织纵向网络和横向网络的相互增强有赖于社会组织的行为策略、内部治理结构、政府领导人的认知和双方的资源依赖状况。论文探讨这种微观机制层面社会组织与政府的互动机制,并探讨其对国家社会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杨文博 《法制与社会》2011,(26):159-160
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了社会力量的逐渐增强,公众舆论在政府管理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成为政府处理公众舆论问题的指导思想。如何才能建立良好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体系,如何能够更有效率的、公开透明的处理社会问题成为了时代颇受关注的话题。治理理论是一种强调互动过程的公共管理理念,重视国家治理中政府、市场、社会三方面力量的沟通与协作。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NGO监管体制上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我国社会体制改革的逐步实行,NGO(非政府组织)在社会许多领域中发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我国NGO监督体制上存在的障碍,使得NGO的发展遇到了许多困难。本文就了我国目前NGO在监管体制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三元一体监督的体系。  相似文献   

19.
张占江 《法律科学》2007,25(3):87-96
政府与市场各自的缺陷及二者良性互动机制的缺位,是造成目前社会中种种不和谐现象的深层原因.依据政治学、经济学、法学方面的分析,社会中间层主体是规制政府失灵、市场失灵的经济法领域内,实现政府与市场和谐互动的一条重要路径.目前的问题是,规范社会中间层主体的法律立法理念的偏颇、具体制度缺失.因此,匡正相关立法的理念,完善相关制度是亟待加强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网民队伍的不断壮大,"网络议政"和"网络倒逼决策"已然是当前我国互联网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然而,透视近年来数十起网络公共事件可以发现,即便是在关乎社会公平正义的特定领域里,网络民意也不再局限于只对政府选定的政策议程进行讨论、监督和评价,而是不断借助网民集体行动和媒体的力量,在社会与政府的互动过程中确立新的政策议程,从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因此,客观且准确地描述并抽象出中国网络公共事件的议程互动模式以及理清该模式中主要环节的变化方式、作用及相互关系,对于提升网络时代中国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有效性以及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