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吴文芳  张琪 《理论月刊》2004,(1):113-115
“如何对名誉权进行有效的法律保护,尤其是在与新闻自由发生冲突之时,问题不仅仅是刑法与侵权行为法的具体规定,且涉及宪法上权利均衡原则,本文通过美国、德国及我国对名誉权保护的具体规定出发,构建以私法保护为主、刑法保护为辅的名誉权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2.
姓名权与名誉权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互相依存保护关系。只有正确理解两种权利的内涵及侵权构成要件,才能深刻理解姓名权对名誉权的协同保护关系。应深入研究两种权利的保护范围和执法尺度,建立人格权的协同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3.
道德和法律不仅在权利的理解、调节的范围、价值和规范的关系、建构和认知的关系上存在着差别,而且还在认知的不确定性、情感的不确定性以及能力的不确定性方面相互补充。哈贝马斯在对道德和法律关系的理解中只看到了知识论意义上的道德和法律的关系,而忽视了由传统文化积淀在个人内在深处的道德意识和法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法治中国的建设离不开法律化、制度化的程序保证,而法律化、制度化的体系的建立,又离不开精神与信仰的引导。健全的法律体系是筑起法治大厦的外部条件,而能够让公众形成普遍的法律信仰则是其内部条件。法律信仰为法治中国提供精神支撑、意识基础和信念鼓舞,然而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法律工作者法律信仰薄弱、法律程序冗杂等因素影响,使得当前我国法律信仰缺失。对此,可以从提高公民法律认同感、提高权利意识、增强法律法律工作者的法律信仰、通过多种媒体进行舆论宣传和指导等方面来培养公民的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2010年7月1日正式实施,我国侵权法立法工作已宣告结束.由于我国现行法律体制与体系多是移置而来,普通民众对这一套规范我们的行为、确立我们的权利、保护我们的权利的制度仍缺乏充分的了解.因此,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通过宣传、普及侵权法知识,帮助普通百姓了解、认识这部权利保护法,通过侵权法了解、认识普通人享有的权利、保护自己的权利,将是法律工作者尤其是法律教育、普及工作者的一项行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吴午东 《人民论坛》2020,(11):110-111
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桥梁,在给我们提供"足不出户,知天下事"便利的同时,对公民的名誉权保护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名誉侵权问题屡见不鲜。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尚未形成一套专门针对名誉权的保护体系,而是把媒体侵犯名誉权案件当作一般的司法案件进行处理,未充分考虑其特殊性。对此,应整合网络立法,建立责任审查制度,强化网络执法,加强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7.
对证据的认证,在所有的诉讼环节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而法律人对案件证据的认证程度集中反映在诉讼过程中对证据的认知上。通过主体对证据的认知过程有助于了解证据在人心中能够形成怎样的确信。本文以认识论为视角探讨证据认知形成的机制:首先,以建构主义为基础剖析证据认知形成的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对认知体系的解读来判断不同认知主体对同一证据出现差异认识的原因;最后,在引入并论述元认知基础上审视司法实践中认知流程形成后证据认知结果的差异以及减少认知差异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在不同权利冲突中选择限制公众人物名誉权,不仅满足公众知情权,也保障了公共利益和舆论监督。由于我国关于公众人物名誉侵权方面立法的缺失,造成司法实践过度保护公众人物名誉权现象。明确界定公众人物概念,合理使用国外相关原则,完善侵权抗辩体系,对改变现状和限制保护公众人物名誉权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邻里安装摄像头侵害隐私权案例的裁判思路进行量化分析,发现存在判断侵权标准不一,以及侵权责任承担方式难以回应权利保护需求的问题。因此,需要从实践问题出发,通过法教义学的体系建构,结合摄像头摄录的动态画面的性质判断摄录行为是否构成侵权;借鉴公平合理的相邻关系处理原则解决隐私权与保护住宅安全的权利的冲突问题;从被侵权人的利益保护角度出发适用隐私权侵权责任承担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不动产登记范围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登记是不动产物权分示的法律基础,界定依法登记的权利范围才能形成完整的分示体系。我国法律对该问题欠缺系统的规定,同时对应登记的权利还存在错误的定位。本文认为,立法应明确只有不动产物权才是法定的登记权利;确定登记权利的方式应选择法定主义与开放主义相结合的原则;应建立预登记制度。  相似文献   

11.
《今日海南》2007,(1):19-19
建立“八荣八耻”道德观的社会保障制度 要在全社会广泛形成行八荣拒八耻的道德风尚,光靠道德的认知性教育是不够的,必须要辅之制度的强化。一方面,遵规守德不是人的天性,需要一定的外在“力量”(法律、规章制度)的强化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另一方面,道德是以提倡、劝戒、建议为特征的价值导向,它赋予了行为主体的自主选择权,即道德主体具有意志自由,人们可依自己的意愿选择遵德或背德,因此,道德依靠的是个体的道德追求、觉悟和自觉性,而光靠个人自身内在的思想觉悟则难于抵制各种利欲诱惑,还需要建立道德的社会保障制度,使道德提倡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类型在社会中得以保护和推行。一是通过道德法律化,将“八荣八耻”的一些基本道德要求上升为具有某种法律属性或法律效力的法律原则和规范。如诚实信用的道德,不仅要成为经济法、民商法等法规的法律原则和不可动摇的“帝王条款”,而且要建立信用的法律体系。毋庸置疑,建立信用的法律体系,使企业、个人的信用成为社会流通的“通行证”,是促进社会成员诚实守信荣誉感形成的社会基础。二是通过法治的社会治理结构,为“八荣”行为提供生长环境。道德的生长,在很大程度上倚赖于社会对背德恶行的处罚。法律通过禁止性的规范,对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损人利己等行为进行严惩,会使人们循规而为,这在客观上会遏制“八耻“行为的发生。政府应加强法律的『必行性、外在强制性和不可践踏性,促使人们具有法律信念、信仰和规则意识,为维护“八荣八耻”的道德观奠定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前提下,如何形成一个健全、完备的法治文化氛围,进而建立法治社会下有效的法律实施机制,保障公民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的权利得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贯彻实施,必须有全社会的法治精神作保障。而法治精神的树立,离不开法治文化的  相似文献   

13.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不断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和社会本身,对权利现象的认识是一个螺旋式的渐进过程.权利拓展背后的现象之一是法律亚权利现象的存在.在法律体系上,对待权利问题我们常常思维格式化,总是忘却习惯权利和道德权利的存在.我们的态度是惟一的,只承认国家制定法即认为国家制定法是全部的法律,不仅排斥了大量的习惯法,而且还否定了社会和文化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与国家法律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14.
李克艳 《人民论坛》2012,(11):168-169
由于自然、生理等因素影响,云南农村弱势群体存在规模庞大、结构复杂、返贫率高、集中于少数民族地区等特征。云南农村弱势群体的法律保障存在法律体系不完善,法律适用性不强,立法层级低,地区差别较大,法律保障覆盖面小,适用对象过于狭窄等问题。云南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应实现从道德关怀到权利保障的转变,建立并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规范社会救助立法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公民,社会对其品行、生活、道德、修养、作风等来自客观外界角度的评价,就是其人的名誉。公民的名誉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以诽谤、侮辱以及其他方式败坏公民的名誉。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公众开始对“名誉权”重视起来。近年来,有关名誉权纠纷的事件时有发生,有识之士呼吁──  相似文献   

16.
人民陪审员事实审和法律审难以区分的困境主要在于:诉讼法中未区分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司法实践中法律方法缺位.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的区分应当在法律适用的逻辑过程框架中进行,可以通过证据得出结论的是事实问题,涉及涵摄、价值判断、举证责任分配的是法律问题.通过直接感知而认识的事实、通过对人的行为和表示的注解而认知的事实以及其他借助社会经验认知的事实是事实问题的三种典型表现.在适用人民陪审员事实审制度前,应当加强对于人民陪审员证据审查能力的培训,构建以事实问题清单为基础的法官指示制度,并通过表决程序安排来保障人民陪审员的表决自由.  相似文献   

17.
"双向保护原则"在实践中表现出重视涉罪未成年人的权利维护,弱化社会利益保护的倾向。现代社会的法律个人导向使得刑事司法实践日趋保护个体权利,而使得法律实践的社会效能在逐步弱化。以权利保护为导向的法律完善,造成法律"内卷化"的困境,也使得法律个人原则在实践中遭遇多重瓶颈。回归法律的双重原则,通过不断平衡权利保护和惩戒教育、恢复性司法实践的关系修复以及社会监护体系建设的完善,以期实现对未成年人"双向保护原则"实践困境的超越。刑事司法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仍需置于具体情境中深入地分析,实现权利保护和秩序维护的双重目标,优化法律实践的效能。  相似文献   

18.
李建新 《前沿》2013,(15):59-62
近年来一系列法律人参与的腐败案使法律职业伦理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这促使人们反思我们的法律职业尤其是法律教育,针对法律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薄弱的现状,如何加强和改善的关键是认识法律职业与法律职业伦理之间的联系,形成对于法律职业伦理的基本认知,将职业伦理教育的目标定位为职业伦理的基本认知,为法律人提供道德冲突的指引,而不是造就“道德人”.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九课第二框。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懂得生命的价值,体验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勇气和信心;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依法维权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增强学法用法的主动性。2.能力目标:初步认识成长中的社会环境,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交往与沟通能力,提高生活中的自我防范能力;学会用有效方法,避免侵害,逐步形成自我保护的能力,初步形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的意识。3.认知目标: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有关被害人权利保护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意义上的权利是与义务相对应的概念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公民权利的内容是很广泛的 ,包括法律权利和法外权利。公民权利的保护集中体现为法律对公民人身与财产权利的保护。犯罪被害人是指因他人犯罪行为的侵害 ,受到直接或间接身心、财物或其他权利侵害、损失的人。被害人权利存在于公民权利之中。被害人依法享有实体性法律规定的权利 ;在实体性法律规定的权利受到侵害的情况下 ,有权依法提起程序性法律的规定捍卫自己的实体权利 ;有关程序法律的保障和监督。目前 ,对被害人权利保护存在认识上的问题 ;存在立法上的问题 ;存在执法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