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社会转型与意识形态变革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全面深刻的转型时期,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转型的逐步深入,意识形态的变革和创新势在必行。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变革创新,既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又对经济社会顺利转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同舟共进》2011,(11):79-80
广东广州董天策(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本刊特邀审读员)《同舟共进》2011年第10期重点突出,主题鲜明。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去除意识形态的遮蔽,反思历史变革的真谛。  相似文献   

3.
广东广州董天策(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本刊特邀审读员)《同舟共进》2011年第10期重点突出,主题鲜明。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去除意识形态的遮蔽,反思历史变革的真谛。  相似文献   

4.
金海斌 《人民论坛》2014,(12):46-48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长治久安,影响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发挥。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关键时期,做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尤为重要。分析我国意识形态的矛盾特点,阐明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这正是理论研究、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者所要搞清楚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单剑峰 《求索》2013,(4):129-131
本文主从意识形态的阶级性、虚伪性这两个基本属性出发,通过对风险观念的意识形态批判,揭示出当代风险观念背后的统治阶级利益、经济动因及其科学合理的表象所掩盖下的资本贪婪本性和制度因素,发现这些对社会民众影响甚广的流俗之见正披着所谓的科学理论的外衣内化为常识乃至信条,变革性的渗透和传播着统治阶级的思想意志并对有利于维护现存社会秩序的公平正义等观念进行宣扬和曲意辩解。只有从唯物史观出发,重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新型关系,才能规避和防止陷入新的风险困境。  相似文献   

6.
网络意识形态是当代社会意识形态的网络呈现。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五种新情况:维护和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焦点、聚焦民生问题成为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内容、多元思潮博弈成为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普遍形式、新技术成为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关键载体、民众的普遍参与成为网络意识形态的发展趋势。因此,新时代要多措并举应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和挑战。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指导国家建设的意识形态及其执政理念的变化是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关键性自变量。从理论坐标上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变革与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关联体现在执政党合法性重塑、适应性转型以及政治发展推动力等方面。从现实坐标上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经历"改革式重构"和"发展式转换"两次意识形态变革,这从不同层面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从发展坐标上看,执政党要增强意识形态实践性、认同性、包容性以应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未来挑战。现阶段"中国梦"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意识形态创新,为探索中国政治发展开辟出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正在向纵深掘进的军事新闻改革,应以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为背景,立足军事新闻的信息属性,创新改革思路,更新观念,加强人才、装备等方面的储备和建设,以增强服务于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上海支部生活》2012,(12):47-47
答:十八大强调,紧跟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的潮流,积极稳妥进行国防和军队改革,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坚持以创新发展军事理论为先导,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认为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的内在结构包含信仰体系、认知体系、策略体系以及特定承载主体等多个维度。具体到中国语境,主流意识形态特指作为执政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自革命时期发展而来的主流意识形态面临历史因素、西方文化传播、大众消费社会兴起等多重挑战。为此,其各个组成部分进行了适应性调适与变革,就其本质而言是通过协调与平衡革命与执政的辩证关系以保持主流意识形态整体架构的相对稳定性,提升边层结构的灵活性、包容性和创新性,从而吸收和排解转型期产生的压力与矛盾,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感召力。  相似文献   

11.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自改革开放以来,始终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推进.沿着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方向不断深化.走出了一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适应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一直以来,共青团在加强对青年的教育和引导、防止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青年渗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包括: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构筑青年的思想基础,反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消解策略;努力解决青年面临的现实问题,反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腐蚀策略;大力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反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培植策略;为青年成长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反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攻心策略;加强共青团组织自身建设,增强免疫力;坚持用先进文化引领青年外围组织,延伸工作手臂,完善工作体系;重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在青年工作中的应用,形成网上与网下互动的青年工作新格局.  相似文献   

13.
30年来,1982年新宪法伴随着时代风雨不断成长,促成了公共权力和社会治理的制度化转型,滋养了民主、法治、人权等国家价值观和社会观念的日益崛起。也见证了改革开放、社会进步的沧桑巨变。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未来取决于今后的改革。但改革不是重新开始,而是建立在过去30年创造的物质成就及改革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的。就此而言,中国的命运其实已由过去30年的改革锁定。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与社会存在相对应。社会意识归根到底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在观念上的反映。它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作为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看待社会形态,至少有两个基本角度:一个是社会制度的角度、经济社会形态(即一定经济基础和相应上层建筑的统一)的角度。可是,长期以来,我们通常比较重视前一角度,却严重忽略后一角度,忽视从生产力角度看社会形态,似乎“主义”问题或社会制度,就是社会形态的全部,统摄全部社会生活。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以偏概全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18.
在人类社会发展各个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都具有同化大众意识的凝聚力,使社会在统一理想、目标和方向中迈进。从另外一个方面讲,社会政治权力同时也是在意识形态的叙述和解释中获得合法性,被大众意识承认和接受,并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如果在一个社会发展过程中,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减弱或者丧失,那么社会的稳定和向心力也将减弱,  相似文献   

19.
国内的行政体制改革之难说穿了是利益重新分配之难与传统权力文化观念改变之难。  相似文献   

20.
社会意识是在国家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中产生的,因此,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或有助于我们洞察中国改革共识的形成模式及其嬗变历程。就理论而言,考虑到中国传统文化、毛泽东时代的制度遗产以及中国经济发展主义的目标,相比市民社会的视角,国家合作主义视角或更能解释中国改革共识的形成模式。就现实而言,尽管"原合作主义"和"国家合作主义"这两种国家主导的模式,分别促成了20世纪80年代初和90年代初的两次改革共识,但该模式却遭遇了新环境的挑战。为了形成某种新型的改革共识,寻求某种新型的合作主义模式或是可能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