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5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发布讣告:"柯庆施同志因患重病治疗无效,于1965年4月9日下午6时30分在成都逝世,终年63岁."当时新华社连日报道了为"柯老"举行的隆重追悼仪式.11日中午,骨灰由成都送抵北京,13日上午在首都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柯庆施追悼大会,国家主席刘少奇主祭.这一切都说明,柯的死一切正常.  相似文献   

2.
1965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发布讣告:“柯庆施同志因患重病治疗无效,于1965年4月9日下午6时3分在成都逝世,终年63岁。当时新华社连日报道了为“柯老”举行的隆重追悼仪式。11日中午,骨灰由成都送抵北京,13日上午在首都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柯庆施追悼大会,国家主席刘少奇主祭。这一切都说明,柯的死一切正常。谁知一年多之后,西南的红卫兵造反小将抛出“重磅炸弹”,揭指是“贺龙和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李井泉狼狈为奸,勾结起来,共同谋害了毛主席的好学生柯庆施”。这真是平地起风波,弄得举国上下一片哗然。柯庆施是应贺龙和李井泉之邀去成都的。4月5…  相似文献   

3.
柯庆施之死     
爆炸性的“新闻” 1967年酷暑,“如火如荼”的“文革”使人喘不过气儿来 就在这时,一条爆炸性的“新闻”,通过传单、大字报、红卫兵小报、造反派“战报”,顿时传遍了全国。如同火上浇油,使”文革”顿时升温。 惊心动魄的标题: 《谁是谋害柯庆施的凶手?》; 《揭开柯老被害的内幕》 《柯老被害之谜》; 略摘几段原文,便可以闻见浓烈的火药味儿:  相似文献   

4.
在1958年3月召开的成都会议上,时任上海市委主要负责人的柯庆施语惊四座:相信毛主席要相信到迷信的程度,服从毛主席要服从到盲从的程度。柯庆施这种明显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话,增添了他的政治资本。在1958年5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最近推出《开国总理周恩来》一书,披露了许多过去未曾公开的材料,其中,毛泽东在 1958年曾有以上海市长柯庆施代替周恩来为总理的设想,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6.
程兵 《党史纵览》2006,(3):53-55
在我的面前摆放着两张报纸,记载着一代革命先驱柯庆施身后的两次归宿-- 一份是1965年4月13日的<人民日报>.在这张旧报纸显要的位置上,我看到了首都各界一万多人隆重公祭柯庆施的报道:公祭大会由刘少奇主祭,周恩来、邓小平、彭真、李先念等陪祭,邓小平致悼词.公祭以后,柯庆施的骨灰盒移置北京西郊八宝山革命公墓.  相似文献   

7.
1958年3月,成都会议掀起“正确的个人崇拜”思潮时,柯庆施(时任华东局第一书记兼上海市委第一书记)站在潮头,别出心裁地提出了一句口号:“相信毛主席要相信到迷信的程度,服从毛主席要服从到盲从的程度。” 文革以后,胡乔木回顾历史,总结经验,谈到这件事情时心情沉重地说:“这是在正式的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徽州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名人辈出,在近代的徽州名人中,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柯庆施便是其中一位.  相似文献   

9.
元三 《党史博览》2010,(4):52-53
1956年9月20日,《解放日报》创办了《朝花》副刊,此后一直没有中断。杂文是文艺性的政治、社会、思想评论.是副刊的压轴戏。没有言论的副刊,总给人以轻飘飘的感觉。《朝花》杂文的作者,坚持领导干部与名家两结合,老中青三结合。《朝花》创刊后,虽然发表过一些领导干部如张春桥、杨永直、李家齐等的杂文,但总的看还是发表名家的多。  相似文献   

10.
汪太戈 《党史纵览》2004,(10):51-53
陶行知(1891-1946)和柯庆施(1902-1965)都是安徽歙县人,陶长柯11岁.陶的老家在歙西距城4公里的黄潭源村,柯的老家在歙南距城45公里的竹溪村,也称水竹坑村.  相似文献   

11.
73年的中共历史,波澜壮阔,气势恢宏,而中共党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屡经洗礼,也在大浪淘沙:或鞠躬尽瘁,终生为民;或沉沦变质,为人不齿;或蒙遭冤屈而终得昭雪;或难以泾渭分明,也得到了功过参半的评价。然而,也有一种人,由于种种交织复杂的因素,虽经历史沉淀,仍难盖棺定论。柯庆施就是一例。本文试图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对其作一客观介绍。 1 柯庆施,小名立本,学名尚惠,自号怪君,曾化名柯乃康,1902年农历六月初六生于皖南歙县南乡竹溪村。  相似文献   

12.
钱江 《党史博览》2009,(9):27-30
在当代史著作中,晚年曾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柯庆施(1902~1965),是一个经常被提到的名字。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每当毛泽东的认识和行为中出现“左”的错误倾向的时候,柯庆施的名字就常常伴随其左右,柯庆施的政治地位也不断攀升。从1956年到1965年,柯庆施风云一时。但直到今天,关于这个历史人物的专题性研究和介绍还很少。但不管怎么说,这位历史人物的晚年和当时党在指导方针上出现的偏差难脱干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历史研究专题。  相似文献   

13.
汪太戈 《党史纵览》2011,(12):46-48
万安局一号地处安庆北门后街孝子坊,是一座前后三进的百年老屋。1923年12月,在这座宅院里召开了一次意义非比寻常的会议。会上,柯庆施宣读了陈独秀的来信,然后宣布成立中共安庆支部,会议推选柯庆施为支部书记。就这样,中共安徽省第一个城市党支部成立了。  相似文献   

14.
<正>进入上世纪60年代,"大跃进"给国家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困难开始显现,经济形势日趋恶化。但是,一"左"到底的柯庆施仍坚持认为困难并不大,形势仍然是好的。1961年,安徽部分地区农民渴望种上"责任田",实行责任制。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曾希圣向柯庆施汇报,柯  相似文献   

15.
1920年秋,正在南京求学的安徽青年柯庆施与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创始人的陈独秀相识。在这位同乡老大哥的引领下,柯庆施走上了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的  相似文献   

16.
霞飞 《党史博采》2011,(3):10-14
“李自成是代表农民利益的” 毛泽东知道李自成,是他少年时代在韶山上私塾时,那时毛泽东在“正课”之外,喜欢看“杂书”。在毛泽东爱看的“杂书”里,就有关于李白成的书籍。及至年纪稍大些,毛泽东接触的关于李自成的书籍就更多了。  相似文献   

17.
《求是》2014,(9)
<正>评价是人类生活的一大特征,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日常生活中对人的评头论足是评价,而工作中提拔干部要评价,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要评价,等等。但是,如何进行科学评价?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因此,确立和运用科学的评价标准,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就显得十分重要。合理把握评价的个体标准和社会标准。评价标准有个体标准和社会标准。当判断某一客体有无价值时,必须明确是"对谁的价值","以谁的需要"为尺度。当判断某客体对某个人的价值时,其尺度只能是某个人的需要,凡是符合这个人正当需要的就是对他有价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11,(21):24-24
在中共第一代领导人中,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论述的时间最早,内容最多、最全面、最深刻的,要数毛泽东。  相似文献   

19.
如何评价扎西会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红军长征史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所召开的扎西会议,由过去几十年中因缺乏史料而被忽视,现被提到了应有的重要历史地位。近来有些辞书已准备收录关于扎西会议的条目。1996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的活动中,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研究室、省社科联和中共昭通地委曾于10月9日至12日联合举办“红军长征过扎西学术讨论会”,对扎西会议的内容和历史地位进行了学术交流和研讨。本文仅就如何评价扎西会议谈几点粗浅看法。一、扎西会议是长征中一次重要会议1935年1月下旬,遵义会议决定的北渡长江的计划受阻…  相似文献   

20.
徐久刚 《党史文汇》2013,(12):34-38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主要奠基人。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毛泽东思想和事业最主要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回顾和探讨邓小平心目中的毛泽东形象,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毛泽东,理解邓小平,理解毛、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