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的年轻人高中毕业以后是上大学,还是参加工作或是失业?他们的心态如何?他们生活方式有什么特征?他们是如何找到工作的?失业对他们又有什么影响?本文将作简要的介绍.上大学还是参加工作据80年代英格兰与威尔斯847所国立中学12500名学生进行的调查表明,有32%的学生继续升入高等学校深造,29%的学生开始工作,17%的学生在青年培训规划中接受职业培训,15%的学生失业.虽然,继续深造是最受欢迎的选择,这种选择在16岁的女孩中最明显地显示出来.对每一个高中毕业生来说,是继续上大学还是参加工作,要作出选择是比较困难的.各种各样的人都对学生在作这一选择时施加他们的影响.影响大小的排例顺序是:家庭、学校教师、专业教师、人事部门的官员.但不论谁提出建议,一般趋向都是认为继续受教育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青年处于人生的过渡阶段,与儿童相比,青年的健康问题更易出现风险。青年健康问题在各国受到普遍关注。本文比较详尽地介绍了英国青年健康问题的现状,产生原因和英国政府的解决策略,希望对我国青年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1870年通过的教育法,导致英国的青年工作的工作方式和工作重点发生了具有亟要意义的变化。从此以后,青年工作设置不再做扫盲、救济之类的工作,转而面向青年人的闲暇需求,试图解决他们认为是学校体系疏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如前所述,阿尔比马尔报告预示了青年工作的新纪元。事实上,当时的青年工作已出现新的发展趋势,阿尔比尔报告的影响更大程度上是为政府支持这些青年工作的发展提供理由。比如,象西苏塞克斯的地方教育局,在阿尔比马尔报告出来之前,就决定在中学设专职青年指导教师,这些教师没有授课任务,只是专门在晚上为14岁以上的学生以及刚参加工作的青年组织非正式的教青  相似文献   

5.
阿尔比马尔报告以后青年工作的发展,包括建设项目的投资,显然没有明显增加青年归属青年俱乐部和青年组织的比率。阿尔比马尔和有关中心、地方政府的主动性也许在控制五十年代出现的衰退状况是成功的,但似乎没有照顾到那些被阿尔比马尔称之为“没有俱乐部会员资格”的那部分青年。其后将近十年出版的费尔贝恩—米尔森报告所提的意见是有一定的调查做基础的,即他们发现,青年工作的对象排斥了低于法定年龄的那部分青少年,因此,从总体看,青年参与到青年工作的活动中去的百分比是下降了。他们认为,把法定年龄定为14  相似文献   

6.
英国教育科学部的讨论文件没注意到、更谈不上讨论和评估青年工作以学校为基础以避免青年工作中可能是最有争议、最复杂的问题所产生的影响。事实上,据布顿(B-ooton)所说,到1975年,青年工作的这种方向性转移已到了这样一个程度,“几乎50%的正规机构现在都和中等教育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7.
阿尔比马尔年代 1960年,阿尔比马尔委员会发表了一份关于青年工作的报告。这份报告的影响很大,时至今日,正如埃格莱斯顿(Eggleston)最近在调查中发现的那样,他对于“官方的”青年工作价值观来说,仍不失为最方便、在一定程度上是最可靠的教本。这个委员会是政府为了检查青年工作而设立  相似文献   

8.
当今英国年轻人正寻求独立居住的途径,尽管这往往意味着风险和不确定性。正如在其他过渡阶段那样,要了解日益展现的居住方式,能否获取物质资源和正规与非正规的资助是决定性因素,而社会背景又决定了获取这些资源的程度:能否获取经济资源显得尤其重要。许多年轻人向往脱离父母独立居住,却发现自己为达此目的而不得不依赖于家庭成员的经济资助,显得自相矛盾。为此,我们对英国南部独立居住的25~34岁年轻人居住状况初始阶段进行定性分析,探讨他们为达到独立居住目的从同辈和家庭成员那里能获取何等程度的资助,同时重点研究由此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以及对变化中的年轻人成长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英国社团组织数量众多,性质不一,他们影响着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英国人一般把这些组织称为慈善团体或志愿协会,避免使用“非政府组织”这种叫法,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强调公民参与的群众性和组织的慈善宗旨;其二,尽管这类组织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法人机构,但根据《慈善组织法》,他们可以向政府部门申请项目经费,同时也可以与政府进行广泛的项目合作。近年来,由于经费募集难度的增大和工党政府本身政策的调整,社会性团体及其与政府的关系发生了众多微妙的变化。1、愈来愈多的社团倾向于以公司而非慈善组织名义注册,这样做既…  相似文献   

10.
当今欧美国家青年工作的内涵、理念、工作机制主要源于英国,英国特殊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共同缔造了今天青年工作的格局,催生了青年工作三要素的形成,即实施主体(青年工作者)、接受对象(青年人)和传播媒介(青年项目)。英国青年工作的历史沿革可以说,现代意义上的青年工作理念萌生于1840年,即工业革命以后的英国。其时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贫民阶层迅速膨胀,其中的主体为青壮年人口,在繁重的体力劳动、匮乏的物质生活和陌生的生存环境重压下,他们面临着身心两方面的困惑。在这种背景之下,构成英国社会的三股力量——…  相似文献   

11.
文化与传播从来就是联系在一起的。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子媒介的迅速发展,文化与媒体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在战后的英国,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电影、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快速发展起来。它们在舆论宣传、规范价值观和构建群体的认同性等方面影响着青年文化的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媒体自身也扩大了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伦敦的闹市街头,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伙伙装束怪诞,行为诡异的年青人,漫无目的地游荡着。这种人数以千计,他们是被称为“人类渣宰”的嬉皮士没落之后,新出现的“工业流氓”,代表了八  相似文献   

13.
英国推行去工业化战略所导致的工业过度衰落与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导致英国失业青年急剧膨胀,诱发了2011年伦敦之夏的大规模骚乱。英国的教训表明,要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缓解失业青年膨胀现象,实体经济才是就业之本、民生之本。为此,要倡导青年投身实体经济,而不是坐视乃至纵容青年逃离工科、远离工业。但各种迹象表明,中国正在走英国的老路,对此我们要保持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4.
李瑞昌 《岭南学刊》2006,(4):14-16,53
在我国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中,曾发生过三次争论。第一次争论是解决经济体制转型问题,第二次争论是解决意识形态问题,而这次争论主要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问题。对这次争论的方法,应鼓励多学科参与讨论,才能有助于对问题全面认识,为合理调整利益格局提供共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5.
当代英国苏格兰地区的青年工作始终坚持以青年学生为主体,以社区为中心,走过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进程。苏格兰在实践中逐步建立了以社区为依托的网格化运作体系,打造了专业的青年工作队伍,并不断突出强调青年工作的服务性功能;逐步探索出社区中心原则、自愿参与原则、伙伴关系原则等指导青年工作开展的重要原则,试炼出一对一对话式教育法、户外团队合作教育法与线上多元互动教育法等具体的青年工作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6.
青年就业问题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难题之一,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青年失业率都比成年人高,并且呈现出阶段性和不稳定性的特征。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年失业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需要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在促进青年就业方面,发达国家往往走在前列。本文拟就英国促进青年就业的措施加以剖析,为中国促进青年就业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论争论     
“争论”即“各执己见,互相辩论。”(《现代汉语词典》)“执”者,“坚持”之谓。也就是说,在互相辩论的过程中,双方都坚持自己的观点,谁也驳不倒谁,谁也不信服谁。与人争论是希望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其实,这只是争论双方个人的一厢情愿。事实就是这样。仔细回想你所经历过的争论,不管是你与别人的争论,亦或是你听别人的争论,哪一次争论有人服输?  相似文献   

18.
有抱负的人在青年时代总得对他的志愿和前途有所选择,可是这种选择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满腔热血,留学东瀛,他去仙台攻读医科,返国后却致力于文学创作,歌颂人民,针砭时弊,谴责敌人。尤其在白色恐怖的上海,他立场鲜明,冲锋陷阵,用他的笔唤起人民的觉醒,成为文化革命的主将,而列入世界文学巨匠之林。费孝通教授最先是打算学医的,还念了两年预科。可是,行医,只能治疗少数病人的疾病,千疮百孔的旧中国怎么办?二十岁那年,他转到燕京大学社会系攻读,立志要研究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9.
在欧洲和西方各国,有关多元文化的讨论对其国家和地方的公民政策有着重要影响。青年所处的阶段既是一个向“成年公民”过渡的人生阶段,更是一个通过日常生活获得公民体验的身份概念形成阶段。主流社会对于“青年”、“公民身份”的讨论将重点转向了质疑多元文化所带来的问题,政府据此将政策由促进多元文化转向了关注“共同体凝聚力”,而这种否认“多元文化”的措施,不仅对多元文化本身带来冲击,也不利于社会融合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正> 半个世纪以前,一位学者曾写道,“大多数打得很有意思而生动的战争都不是为了实际利益而是为了纯粹的形而上学打起来的”。读了高佩义先生的文章,联想起近些年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争论,不禁深有同感。人是唯一能够创造符号系统的动物,但也是唯一受自己创造出来的符号奴役的动物。人创造符号是为了描述现实,表达情感和希望,赋予人的生活以意义。然而,符号一旦被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