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949年3月,毛泽东离开西柏坡的时候,说是“进京赶考”,他充分肯定中国共产党即将取得的伟大胜利,认为要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经历一场“赶考”。2013年,习近平来到西柏坡的时候,强调“赶考”还远远没有结束,之后他在许多场合多次重提“赶考”。  相似文献   

2.
《党建》1994,(4)
一份尚未完成的“答卷”李正南1949年,也就是甲申故事发生后的305年,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苦奋战,与当年的李自成一样,也是从陕北出发,一路打到了北京。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从西柏坡进京之际,毛泽东曾风趣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赶考”。周恩来笑...  相似文献   

3.
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三日上午,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的时候,毛主席说:我们现在是进京赶考。周总理说:进京赶考,希望我们能够考得及格、合格,不能退回来,不能学李自成。一九九一年九月,江泽民同志专程来到西柏坡,重温了这段对话,并作了重要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二零零二年十二月六日,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又提到毛泽东的这一名言,并作了重要讲话。几代领导人一以贯之的“赶考”观,意义非常深刻。保持这种“赶考”状态,诚如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的讲话所言,有助于使我们“决不能自满,决不能懈怠,…  相似文献   

4.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乘车离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进北平时,对中央总部的一些同志说:“我们去进京赶考。”周恩来说:“我们会考出好成绩的。”毛泽东接着说:“但愿我们能考出好成绩,不要退回来,我们不做李自成。” 毛泽东把从西柏坡去北京城比作进京赶考,那么毛泽东进京以后考得怎样?交了一份什么样的答卷呢?请读者阅读下文。 答卷一:布衣平民装 革命战争年代,生活条件艰苦,毛泽东始终和战士一样穿着简单。在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常想给他添制点新衣裤,毛泽东却说:“我的标准,不露肉不透风就行。”“我节约一件衣服,前方战士就多一发子弹。”  相似文献   

5.
林伟 《求贤》2008,(1):10-10
曾记得,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同志率领走过炮火硝烟的共产党人,从西柏坡意气风发地进京“赶考”,从而开启了我党波澜壮阔的执政生涯。临行前,他语重心长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希望考个好成绩。”  相似文献   

6.
1949年3月23日,是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进京赶考”的日子.正是这种“赶考精神”,使共产党人团结一心,勤勉务实,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向人民交出了一份份优秀答卷.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新审视“赶考精神”,则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为人民着想、为人民用权、为人民解难、为人民造福,成为当下党员干部对“赶考精神”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1949年3月23日,在革命胜利的曙光即将来临之际,毛泽东率领走过炮火硝烟的中国共产党人,从西柏坡意气风发地“进京赶考”,从而开启了我党波澜壮阔的执政生涯。临行前,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希望考个好成绩。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和“进京赶考”为标志,形成的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和“进京赶考”精神,一直激励着全党同志奋勇前进。  相似文献   

8.
半个多世纪前,一代伟人毛泽东,在他走出中共中央在农村的最后一个战略指挥所———西柏坡村口时,以东方式的政治智慧和独特话语,把共产党在全中国的上台执政定位为“进京赶考”,真是一语中的,入木三分。“赶考”路漫漫54年前,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离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临行前,毛泽东对周围的人说:“同志们,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周恩来得知毛泽东睡眠不足,劝他注意休息,毛泽东兴奋地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  相似文献   

9.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五大书记”,从西柏坡到北京建设新中国,毛泽东说是“进京赶考”,并提出“两个务必”,“希望考个好成绩”。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继续“赶考”,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向中国人民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相似文献   

10.
<正>75年前——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出发前往北平。临行前,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回应“: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那么,历史上“赶考”是怎么回事?李自成失败的教训又是什么?共产党人又是如何看待“进京赶考”的呢?  相似文献   

11.
正"赶考"一词源于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意指读书人进京参加历年的科举考试,是读书人的出路,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毛泽东在1934年3月将要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时,意味深长的把进北平喻为进京"赶考",以李自成为诫,并希望考个好成绩。在毛泽东的心目中,进京"赶考"不仅仅是一个胜利的标志,更是一个新的考验的开始。他曾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  相似文献   

12.
考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是神圣而庄严的;在一定的意义上,完全可以这样讲,考场如战场,考试实乃命运之门,成败荣辱系于此。于是,世世代代、祖祖辈辈,就有了莘莘学子的青灯黄卷、十年寒窗。半个多世纪前,一代伟人毛泽东,在他走出中共中央在农村的最后一个战略指挥所——西柏坡村口时,以东方式的政治智慧和独特话语,把共产党在全中国的上台执政定位为“进京赶考”,真是一语中的,入木三分。“赶考”路漫漫  相似文献   

13.
<正>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进京赶考”。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我们一定要牢记总书记嘱托,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答好新时代的答卷,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  相似文献   

14.
正70年前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为什么毛泽东同志会把前往北平喻为"赶考"?就是担心党内部分同志由于胜利产生骄傲自满、贪图享乐、不求进步的情绪。启程的前夜,他久久不能入睡,站在窗前眺望着夜空,想着我们党决不能重演李自成进北京的历史悲剧。这就有了临行前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同志关于"进京赶考"的那一段著名对话。70年来,我们党在"赶考"路上始终牢记政治初心和执政使命,经受住了历史和时代的考验,交出了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合格领导者。  相似文献   

15.
今年3月23日,是党中央、毛主席离开西柏坡,“进京赶考”63周年纪念日。1949年春天,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从此,中国共产党踏上了建设新中国的新征程。60多年来,西柏坡精神、赶考精神一直鼓舞着石家庄人民,  相似文献   

16.
"进京赶考"这一理念,起源于延安时期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目的是为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支配。在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的前夕,毛泽东提出了"进京赶考"的警示,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两个务必"重要思想并通过了六条规定,系统进行了包括城市的有关知识、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进京守则等内容的入城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的忧患意识,廉政勤政、永不懈怠的进取精神。这些正是赶考精神的思想本质和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7.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走过炮火硝烟的共产党人,从西柏坡意气风发地"进京赶考",从而开启了我党波澜壮阔的执政生涯。临行前,他语重心长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  相似文献   

18.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同志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移驻北平的临行前,风趣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啊!"片刻之后,又凝视着车队将要开往的方向,坚定地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绝不能当李自成。我们一定要考个好成绩。""进京赶考",顾名思义,指赶到京城参加考试。"赶"即"急、快,及时到达,抢时间";"考"即"考试"。进京赶考,包含着古代学子们的追求与梦想、辛勤与付出。赶上者考试;赶不上者,视为弃考。考者,能金榜题名,也可名落孙山。毛泽东同志把即将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比喻为"进京赶考",寓意深远。  相似文献   

19.
正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1949年3月,党中央领导从西柏坡出发前往北平。在路上,毛主席兴奋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七十年过去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正是秉持这种"赶考"意识,中国这艘巨轮才能经受住一次又一次考验,不断劈波斩浪、行稳致远,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彼岸浩荡前进。  相似文献   

20.
《新长征》2013,(10):65-65
<正>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起程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呀。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来也说:"我们应该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绝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这段著名的对话,在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久久不绝的回响。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把入驻北平、建立新中国喻为"赶考"。原因是什么呢?一是因革命胜利产生骄傲自满情绪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历经28年的革命,即将夺取政权,成为执政党。对于即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