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0天索赔期限属何性质?与《海商法》诉讼时效是何关系?这不仅是目前水路货物运输关系一个带普遍争议的问题,而且也是海商审判法律冲突的一个焦点。这一问题不解决,势必长期困扰水路货物运输关系,困扰海商审判司法实践。因而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理论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一、产品质量异议期限和诉讼时效期间的概念及异同权利人对产品质量问题如果未在规定或约定的期限内提出异议,就视为产品合格,这种规定或约定的主张某种权利的存续期间,在民法中叫做预定期间.而产品质量和诉讼时效则是民事时效的一种,它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自己的权利时,就丧失了请求人民法院依照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权利.  相似文献   

3.
诉讼时效与诉讼时效期间,是民事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在民法教学、科研及司法实践中,常有人将二者混同使用。不仅造成了法律概念上的不规范,不准确,影响了人们对这一民法基本制度的正确理解,而且有碍于司法实践中的正  相似文献   

4.
没有约定履行期限之债权的诉讼时效期间是多少,从何时起算,目前,在我国法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人民法院在审判实践中,不仅在理论认识上存有分歧,而且对于具体的没有约定履行期限的债权债务纠纷案件,也出现了截然相反的判决。例如,个体汽车匍机张X,到汽修厂修理汽车,口头约定修理费3500元。汽车修好以后,张X无钱付修理费,即写了一张欠条,欠条上没有约定还款的期限。欠条上注明了出具欠条的时间是1987年10月15日。此后,张X一直没偿付修理费。1992年10月8日,汽修厂诉至法院,要求法院判令被告张/偿还汽车修理费。一审法院认…  相似文献   

5.
孙永一 《山东审判》2004,20(3):67-68
依我国现行法,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不行使权利 的状态,持续经过法定的期间,则该期间届满后,权利 人丧失其请求人民法院依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 务的权利的制度。作为民法上的期间制度,诉讼时效期 间何时起算无疑在该制度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通 常,审判实践中遇到的多为有履行期限的债权。履行期  相似文献   

6.
论保证期间与诉讼时效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保证期间是指根据当事人约定或者法律规定,债权人应当向债务人或保证人主张权利的期间。保证期间属于除斥期间,不属于诉讼时效性质。保证期间与诉讼时效虽然都是要求债权人行使权利的期间,但这两者在作用、法律后果、起算事由等方面均有着明显的区别。它们分别处于不同的阶段,相互衔接,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七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间。”对“二十年”如何理解?目前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民法通则规定的二十年是除斥期间,不是诉讼时效。笔者认为,民法通则规定的二十年是一  相似文献   

8.
保证期间、保证债务诉讼时效和主债务诉讼时效三者的关系问题在《担保法冲未作详细具体的规定,但在出台于《担保法》之前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经济合同纠纷案件有关保证的若干问题的规定》(以厂简称《规定}))中有明确的解释。在《规定》没有明令废止的情况下(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认真学习、贯彻票据法、担保法的通知》第3条),理论界和实务界往往未从《担保法》本身关于保证的立法特点来分析上述问题,而是习惯套用《规定》中的解释来理解《担保法)}的有关条款,以致于分歧较多,造成实际操作的不统一。因此,有必要对此问…  相似文献   

9.
所谓保证期间,即保证责任期间,也就是保证人向债权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期间,我国担保法规定了约定或法定连带保证期间如无特指,以下均称保证期间,债权人向连带保证人以下简称保证人主张权利,有保证期间内要求与保证期满后要求两种情况,要求之后,保证人如以保证期间已过为由不履行其保证责任,债权人能否得到诉讼保护,连带保证期间与连带保证诉讼时效的关系如何,目前担保法及其解释规定得比较含糊,有必要予以澄清。一、保证期间内要求的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以下简称担保法第26条第2款规定“在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和前款规…  相似文献   

10.
<正> 保证是债的担保的一种合同形式。与物的担保相区别,保证属于人的担保,按照保证合同,保证人向主合同的债权人保证对主债务人履行债务承担责任,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保证合同的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在我国经济活动实践中,采用保证作为某项合同的担保的情况比较常见,我国《担保法》对保证制度的规定也最为详尽。 保证期间是保证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保证合同实务中涉及到保证人和债权人的权利与义务,当事人甚为关注;同时,保证期间还是容易发生争议的因素之一。《担保法》对保证期间的规定却未尽合理与周详,本文对保证期间法律问题的阐述,旨在求得对该  相似文献   

11.
12.
公路货物运输赔偿的除斥期间与诉讼时效期间□王建武王文起在公路货物运输中,由于承运人或者托运人的过错给对方造成损失,对方可依法要求其承担赔偿责任。这种权利必须在一定期间内及时行使,否则便发生该权利消灭或不再受法律保护的法律后果。《公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  相似文献   

13.
保证期间这一法律名词立法例见于我国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下称《担保法》)第25条、26条,在有效保证情况下,保证期间直接关系到保证人保证责任的存废。司法实践中,往往由于《担保法》条文规定的过于简单而出现对保证期间法律内涵的不同理解,又无其他明确的法律或司法解释为据而难以正确操作,从而导致不同法官、不同法院对同一类型案件裁判结果的不尽一致,甚至大相径庭。因此,研究保证期间与诉讼时效的法律适用就对司法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笔者谨就这一问题试陈己见,以期对司法实践有所碑益。一、保证期间的法律意义…  相似文献   

14.
保证期间不同于诉讼时效也不同于除斥期间,而是一种新型期间,保证期间具有可变性、约定性、消灭实体权利等性质.保证期间与诉讼时效不可兼容于保证制度中,它们存在适用对象、基本理念和根本作用的冲突.本文认为未来的担保立法应取消保证合同诉讼时效的规定,进一步完善保证期间.  相似文献   

15.
浅析保证期间与诉讼时效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证期间与诉讼时效期间,两者分别处在保证制度不同的阶段,相互衔接,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研究两者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诉讼时效及保证期间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就诉讼时效与保证期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文中指出保证期间与诉讼时效期间,都是法律规定的一种重要的法律事实,在两者所确定的期间范围内如果债权人没有行使权利,均可能导致保证人不再承担其应承担的保证责任。  相似文献   

16.
孔文超 《法制与社会》2010,(33):267-268
诉讼时效和除斥期间是两个非常相似的制度,人们也常常将两者予以混淆。虽然学者们从两者的客体、构成要件、起算时间以及中止中断等多方面指出它们的不同之处,但是本文认为这些区分标准有待商榷。文中指出诉讼时效和除斥期间在构成要件、起算时间点以及中止的规定上应当是相同的,客体和适用效力的不同才是两者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7.
阎泽平 《河北法学》2000,(3):103-105
保证期间这一法律名词立法例见于我国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下称《担保法》)第25条、26条,但在《担保法》中并未述明其法律内涵,且存在一般保证与连带责任保证保证期间的区别,更涉及主债务及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  相似文献   

18.
梁述庆 《法制与社会》2010,(18):257-258
本文主要讨论保证期间与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关系问题。文中在详细论述了保证期间的概念特征、一般保证与连带保证的关系、保证期间与诉讼时效的区别、保证期间如何转入诉讼时效等问题的基础上,认为我国保证期间立法有缺陷,并对缺陷补救提出了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19.
李冰 《法制与社会》2012,(27):120-121
诉讼时效是现代私法制度之重要部分,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更是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分析诉讼时效期间起算的现行规定,归纳出立法的相关问题,并通过类型化具体问题的具体起算标准,对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相似文献   

20.
李蕊 《河北法学》2008,26(3):148-153
各国关于诉讼时效期间制度主要有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两种立法例,通过对中国和德国诉讼时效改革的比较法研究,提出诉讼时效期间制度因各国所采用的不同的立法例而有所不同,因此不应割裂不同立法例而论其长短的观点。在当代社会,诉讼时效期间制度采用主观主义立法例存在明显的优势,应为我国未来诉讼时效期间立法所坚持,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现行诉讼时效制度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