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伦理学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西方,伦理学发源于古希腊,真正给出“伦理学”这个概念的是亚里士多德,并写下了人类第一部有严密体系和明晰概念的伦理学著作。在中国,“伦”和“理”的概念早在商周春秋时期的文献中,就已经出现。“伦理”二字首次出现在西汉的《礼记》中,“伦理学”这一学科范畴却是19世纪由西方引进、并经与中国传统思想对照而最终形成的。上世纪中叶以后,西方伦理学家对伦理学的实践意义兴趣倍增,到了上世纪下半叶,对各种实际道德问题的研究蔚然成风,变成了伦理学发展的主旋律,应用伦理学逐渐成为伦理学的主流。本文通过对伦理学本质特征和应用伦理学本质特征的分析,进而提出笔者对于伦理学与应用伦理学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董玉宽 《前沿》2013,(10):53-54
生态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一经出现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在生态伦理学中,将原有的人与人的道德关系上升到了人与自然的层面,使人类开始了关于生态开发和环境保护的思考,使人能够从人类道德的层面飞越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关系的层面。生态伦理学的产生起源于美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我国作为发展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美国的生态伦理学为我国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指导。但是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实际以及传统伦理学发展的传统,生态伦理学在我国得到了新的发展和创新,在部分观点上与美国的生态伦理学存在一定差异。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中美生态伦理学进行分析和对比。  相似文献   

3.
《公安研究》2009,(6):89-89
巩固在《文史哲》2009年第1期撰文认为,环境伦理学为环境时代人类建构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供了有益视角。但作为一种方兴未艾的哲学思潮,环境伦理学在具体内容上争议频仍,在哲学立场、思维方式、论证逻辑、现实意义方面存在重大缺陷,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西方中心主义色彩和知识精英趋向的信仰,反映的是西方文化传统下知识阶层对环境问题的特定理解,不具有普适性。中国环境法学研究应慎重对待环境伦理学,注意伦理基础的本土化和研究的现实意识。  相似文献   

4.
周俊敏 《求索》2007,(5):229-229
元伦理学在现代西方伦理学园地里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20世纪在英语国家占据主导地位的伦理学理论,但中国伦理学界对它的研究一直比较薄弱。向玉乔博士的新著《西方元伦理学》(2006年3月以笔名“向敬德”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对元伦理学在现代西方的历史演变过程、元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李西杰 《前沿》2009,(10):60-62
作为西方元伦理学的创始人,摩尔在《伦理学原理》中,通 过明确伦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提出了不同于以往伦理学的元伦理学知识合法性立场。这不仅影响了后来元伦理学思潮对伦理学的认识,也为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来,伦理学如何直面自身知识合法性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从而使得摩尔《伦理学原理》有着启迪伦理学研究者心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企业安全发展伦理作为企业伦理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历来深受西方管理伦理学家关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界对此问题展开了富有建设性的探索,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对企业安全发展伦理的本质、原则、功能等进行揭示和把握,虽然仍有许多不足,但已为我们深入理解企业安全发展伦理的相关问题提供了不同的视角。通过对企业安全发展伦理研究脉络的梳理及相关热点问题的分析,将有助于企业伦理学的进一步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的后期作中,有大量篇幅论及现代技术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因此,一些环境伦理学的倡导就把海德格尔看作环境伦理学的先驱,努力去挖掘海德格尔思想的现实性,为环境伦理学寻求理论支持。但从海德格尔技术批判理论的宗旨、海德格尔对待伦理学的态度及其在“人类中心论”上的立场来看,指认海德格尔是环境伦理学的先驱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观的伦理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伦理学把"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和"自然界的权利"作为它的价值论和伦理的基础,因而面对着如何从"是"推导出"应当"的理论困境.发展伦理学的价值论基础是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发展伦理学确立了个人与人类、当代人与子孙后代之间的伦理关系,为人类的可持续生存提供了伦理的支撑.  相似文献   

9.
陶立霞 《前沿》2014,(9):46-49
道德合理性是对道德何以可能的回答,是伦理学的基础问题。康德诉诸实践理性的先天分析,构建了以道德法则为原则,以主体人为基础,以自由、平等为核心价值理念的道德理论体系,对道德合理性进行了卓越论证。康德理论的重要成果和遗留问题,对后来西方伦理学思想的发展有巨大影响,是现代性道德建设的重要理论前提。一些现代理性主义者在道德合理性论证中,继承并深化了康德这一思想,如哈贝马斯。人类社会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道德考验,道德合理性的构建,不仅是理论的期盼,更是现实的祈求。在此意义上,有必要对康德的道德合理性构建思想展开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0.
张传有 《思想战线》2011,37(2):59-63
中西方早期的伦理学都是德性伦理学。由于民族文化及传统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德性伦理学存在着种种差异。西方德性论对"德性"概念有着严格的界定,而中国却缺少对应于西方德性各德目之种属的概念;在德性的来源问题上,西方德性论强调德性不是本性,本性是德性的基础,德性是本性的固化和优化,中国德性论则把德性与本性直接相等同。然而,中西德性伦理学也有一些相通之处。在德性的培养方面,中西方都强调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以及社会法律制度对德性养成的作用;在具体德目的分类上,中西方都把某些德性与特定的社会层级相挂钩;中西方起主导作用的伦理学都是理性主义的德性伦理学。对中西德性伦理学的这种比较,可以为中国传统德性伦理学在当代的复兴提供某种理论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试析康德的道德义务论江云华道德义务是伦理学中具有特殊意义的范畴。在西方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伊壁鸠鲁等人,虽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一些道德范畴,但他们都是把道德范畴从属于哲学范畴体系的。直到近代,康德才第一次从伦理学意义上对道德范...  相似文献   

12.
从近代人类中心主义将人类视为唯一的价值中心,到弱的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把人类和自然界共同视为价值中心,再到自然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把自然界确立为唯一价值中心,环境伦理学在对近代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不断批判的过程中已然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给环境和生态带来的后果可谓触目惊心,但是,简单的把人类视做自然存在物,从而将人类引向自然存在状态以及强烈的反人类中心主义倾向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环境伦理学究竟该往何处去?基于对自然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说的论证逻辑的充分梳理,只有分别吸取近代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这两个极端中存在的合理因素,并把它们统一起来进行思考才能构成环境伦理学发展的基本路向。环境伦理学在未来的发展中至少需要强化对实践性、统一性和代际平衡性等一系列价值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王文平 《理论月刊》2007,23(4):61-63
神话是远古先民的原始意象。中西方神话中人类母亲的文化人类学意义在社会——历史层面折射氏族社会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表现远古人类社会的经济风貌;反映男权话语下的妇女地位;隐含着微妙的心理学、哲学、伦理学和审美判断。  相似文献   

14.
李志江 《求索》2007,(1):131-133
基础主义是西方哲学的一种论证传统,这一论证方式也深深浸透到西方道德哲学中。在道德哲学中,基础主义主要表现为概念定义的、人性论的和理性主义原则论的三种模式。但它们作为伦理学方法,并没能使人类的道德走向统一,或增加共识。这种失败来自于基础主义自身逻辑上的缺陷。  相似文献   

15.
在明确高等学校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今天,关注科技视野下的大学德育问题,显得十分必要。实际上,在现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正深刻反思一个沉重的问题: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与人类道德的激烈冲突。作为理论上的回应,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针对种种科技现实问题的科技伦理学的研究。伦理学向来是学校道德教育实施的理论基础,在当今科技时代,伦理学研究发生了重大转向,大学道德教育理应做出自己的反应。  相似文献   

16.
郁乐 《前沿》2010,(9):153-155
文章认为,将马克思主义理解为人类中心主义,并批评马克思对自然的态度,是对马克思主义与人类中心论的双重误解;文章分析了马克思自然概念的相关论述,阐明了马克思自然概念的双重含义,澄清了在人本主义自然观视野中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关系思想超越了传统的人类中心论与西方环境伦理学的非人类中心论,为认识与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奠定了基础。以此为基础,本文初步呈现了马克思环境伦理思想的核心观点,为推进中国的环境伦理学奠定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张会永 《湖湘论坛》2002,15(5):83-85
众所周知,西方伦理学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出现了紧张的冲突和急剧的转向。在这一冲突与转向中,康德和黑格尔的伦理学、基督教伦理学都受到严厉的批判。在康德和黑格尔那里得到极大张扬的理性主义伦理学受到叔本华、尼采的生命意志和克尔凯廓尔的个体体验说的挑战;康德的形式主义道德律令受到舍勒的实质的价值伦理学的修正;黑格尔的国家整体主义在克尔凯廓尔那里变成了孤独的个体;基督教伦理学的仁爱、赎罪观念被尼采贬斥为“怨恨道德”、“奴隶道德”。总之,近代以来的基本价值观念诸如理性、上帝、本质和整体性都被怀疑和…  相似文献   

18.
应用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自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兴起以来,发展迅速,已成为当代西方最热门的学科之一。在我国,近10余年来,应用伦理学也是伦理学研究的最热门话题。应用伦理学之所以成为时代显学,离不开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生活领域所发生的深刻变革。由于社会变革中不断出现的道德难题和伦理冲突,迫切需要应用伦理学给予合理恰当的阐释与解答,同时应用伦理学自身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质也要求其时刻关注与回应社会实践的现实情境遭遇,并与之形成良性的动态互动。但是,应用伦理学毕竟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框…  相似文献   

19.
由唐凯麟、蔡铭础、刘庆泽、陈谷嘉、章海山、陈楚佳等编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年10月出版的道德科学新著《伦理学纲要》,(下称《纲要》)无论在内容、观点上,还是在方法、形式上,都具有特色,读后使人深受启发。 一、《纲要》对伦理学的理论和化理学读本的体例作了新的探索。 《纲要》由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原理、中国伦理思想发展简史、西方伦理思想发展简史、现代西方伦理思想述评等四部分组成,这种编著体  相似文献   

20.
任皓 《传承》2013,(8):146-147
人类社会步入二十世纪后,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此同时,人们也严重的破坏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议题,生态伦理学可以说是应运而生。生态伦理学通过对各方利益的协调,以达到对人与自然间和谐关系的重建。生态城市建设与生态伦理学相似,二者都反映了生态危机的现实,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反思的结果,旨在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