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顾是一名15岁的初中生,在我带的学生中较为典型。3岁时父母离异,她被判给了父亲。但父亲不久便组织了新的家庭,并又生下一个女儿,而她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父亲有时一周看她一两次,有时很久也不来,母亲更是很少来看她。  相似文献   

2.
正我很小的时候,父亲便与我的生母分道扬镳。几年后,父亲与我的继母组建了新家庭,有我、两个弟弟、一个妹妹,还有一个是继母从她哥哥家过继来的女儿。尽管家庭成员复杂,但继母治家有方,在与她共同生活的30年里,我们得到了超越亲生母亲给予的人间大爱。继母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她用言传身教诠释了"相亲相爱"和"正直做人"的真谛。  相似文献   

3.
姚强 《广东党史》2005,(5):28-30
我的母亲李玉盈,1903年 (清光绪28年)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6岁与我父亲姚继鸣结婚。姚家系汉旗人的后裔,清王朝覆灭后,家境开始败落,举家移居到姚家祖坟所在地京南姚家坟村(现属十八里店乡)。母亲来到这个家庭, 便承担了沉重的家务,默默地履行做儿媳、妻子的“职责”。当时父亲在城里一家印书局里做工,由于受进步思想的影响, 毅然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1936年到达延安,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母亲对于父亲的思想和行动,虽不完全理解,但以她纯朴的理念,相信丈夫所作所为都是对的,毫无保留地支持丈夫的事业。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父  相似文献   

4.
母亲:旧中国善良女性的化身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论是毛泽东、周恩来,还是朱德、邓小平,他们对父母感情的天平总是偏向于母亲。母亲在他们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相反,父亲倒显得无足轻重。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是一位勤劳、善良、品德高尚的女性。1867年,她出生在距离韶山冲20多里的湘乡县唐家坨一个贫农家庭。18岁的时候,文七妹嫁给了韶山冲贫苦农民毛顺生为妻。1893年,她生下了毛泽东,后又生了毛泽民、毛泽覃,还收养了一个女儿毛泽健。  相似文献   

5.
正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但这个家在2008年就获得了农二师二十九团以及农二师第一批"和谐小康家庭"的光荣称号。这是一个充满温馨、充满爱的幸福家庭。她、丈夫、儿子和她的父亲,组成了这个三代人的四口之家。她是二十九团四连职工王惠。她的家庭在社会上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她的家庭却深受左邻右舍的称赞。从2005年以来,她和丈夫年年获得团"五好职工""、合格主人"等荣誉称号。她75岁的父亲退休15年来,9次获  相似文献   

6.
门捷列夫(1834-1907)于1834年2月7日出生于俄国西伯利亚的托波尔斯克市.父亲是位中学教师.在他出生后不久,父亲就双眼因患白内障而失明,一家的生活全仗着他母亲经营一个小玻璃厂而维持着.1847年,双目失明的父亲患肺结核死去.意志坚强而能干的母亲并没有因生活艰难而低头,她决心一定要让门捷列夫像他父亲那样接受高等教育. 门捷列夫自幼有出众的记忆力和数学才能,读小学时,对数学、物理、历史课程感兴趣.他特别喜爱大自然,曾同他的中学老师一起作长途旅行,搜集了不少岩石、花卉和昆虫标本.他善于在实践中学习,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中学毕业后,他母亲变卖了工厂,亲自送门捷列夫来到莫斯科.  相似文献   

7.
"一八九○年,我出生在离北戴河大约百里的海滨。当我刚刚两岁的时候,我的父亲就去世了,第二年我的母亲又去世,丢下了一个十分需要她照看的可怜的婴儿。我没有兄弟和姐妹。于是我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但等我长到十五岁的时候,他们又留下我孤独地生活在这世界上。我是多么不幸啊!"这是李大钊留学日本到达东京不久,准备进入早稻田大学学习之前,在基督教青年会补习英文时用英文作文时写的《我的自传》介绍自己身世的一段话。那么,李大钊当时写的他的幼年与家庭情况是否确切,而他的身世与家庭情况又究竟如何呢?  相似文献   

8.
有一种精神,穿越历史的云烟,历久弥新。有一种怀念,历经时代的风雨,更臻醇厚。自从我的父亲沙飞和母亲王辉1933年结婚以后,就有了我们这个家庭。父亲母亲曾经幸福地生活了几年,他们有一对可爱的儿女,是一个有文化、有情趣的温馨的小康之家。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碎了这个温暖幸福的家庭。从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夫人卓林,原名浦琼英。多年来,许多人并不了解她与云南名绅、北伐军少将和著名实业家浦在廷的家庭关系。1993年邓小平的女儿邓榕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记述母亲卓琳出生于“著名实业家”家庭,邓小平岳父浦在廷的身分简要凸现出来。最近,笔者通过查阅地方史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正有一个女儿,父亲重病,只在家陪了几天就回到工作岗位;有一个妻子,家里事情她全都照顾不上,丈夫在部队,每次回家都要"主内",操持家务;有一个母亲,忙起来连饭都忘记给女儿做,女儿从小学到高中经常买盒饭、吃快餐、吃百家饭,以致现在一见盒饭就恶心;……她就是张丽萍,大连市中山区桃源街道长利社区党  相似文献   

11.
正她,是一位坚强的女性,在身患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多种并发症的情况下,依然乐观面对生活,并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新的幸福生活;她,是一名合格的母亲,在丈夫外出、家庭生活多变的情况下,勇敢挺起脊梁,承担起了工作和生活的双重重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生活的多彩。她,就是新赛精纺公司职工刘远。生活的磨难没有影响她对家庭的责任"面对家庭种种困难,我庆幸自己没有选择逃避,而是泰然面对,我相信只要肯付出,终会有回报,生活就是一把双刃剑,你弱它就强,你强它  相似文献   

12.
笑对人生…     
她曾经饱尝生活的艰辛———短短6年间,她的二哥和母亲先后被病魔夺走了生命;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她又被确诊为乙肝病毒健康携带者,她的工作岗位因此受到限制。她周围的人包括曾经与她要好的朋友像躲瘟神一样躲着她,一时间,她的生活被一层浓浓的阴霾笼罩。她的父亲因过度悲伤,双眼曾出现过短暂的失明。小袁明白,60多岁的可怜的父亲再也经受不住任何打击了。“世界上还有比我家更不幸的呢!”对父亲深深的爱,唤醒了小袁。她要笑,她要让父亲看到一个天天开心的女儿。1993年病情稳定下来的小袁报名参加了会计专业的自学考试。3年的课程,她两年半就…  相似文献   

13.
提起二师三十三团加工总厂的职工刘翠英,同事和街坊邻居们都会赞不绝口。她孝敬老人和自强不息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人,她在逆境中默默地承受着苦和累,为老人、为孩子、为家庭和睦所做出的奉献,受到大家的好评。今年47岁的刘翠英,曾经也有过幸福美满的家庭。丈夫能干,女儿乖巧听话,公婆能帮助料理家务和照看孩子,一家人的生活其乐融融,确实是一个人人羡慕的家庭。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女儿16岁时,丈夫在意外车祸中永远地离开了,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一  相似文献   

14.
正她,是一位坚强的女性,在身患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多种并发症的情况下,依然乐观面对生活,从容面对,并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新的幸福生活;她,是一名合格的母亲,在丈夫外出、家庭生活多变的情况下,勇敢挺起脊梁,承担起了工作和生活的双重重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生活的多彩;她,就是新赛精纺公司职工刘远。"面对家庭种种困难,我庆幸自己没有选择逃避,而是  相似文献   

15.
燕山余脉苔山脚下的隆化镇,有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她的名字叫郑淑芳。郑淑芳出生于滦平县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是护林员,也许受父亲感染,她从小就做着绿色梦——当一名林业工程师或者林业工人。读初中时,因母亲久病卧床,小淑芳  相似文献   

16.
慈母泪     
方亮 《党课》2006,(9):80-82
初次听到《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时,我还很小。可从那时起,这首歌就深深地印刻在了我的心上。 母亲16岁那年,外祖父就去世了。母亲硬是用她那稚嫩的双肩担起了一个五口之家的重担,还供小姨和小舅念完了初中。在几件老式家具的陪伴下,母亲走进了与她身世相仿、体弱多病的父亲的生活中。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和父亲是那么恩爱,他们从没打过架、拌过嘴,甚至连说重话的次数也屈指可数。每当和同学谈及这些,看着他们眼中流露出的那份掩饰不住的羡慕,我都倍感幸福和喜悦。  相似文献   

17.
正近日,在南京市鼓楼区某套50多平米的出租房里,中共早期主要领导人张闻天和女红军刘英之子张虹生接受了采访,谈及以清廉著称的革命家庭对自己的影响。记者:您母亲刘英长征时是红一方面军的女战士,70年代末曾任中纪委委员,她在工作生活中是如何履职的?张虹生:讲一个例子。父亲平反后,根据有关政策,中组部准备调我到北京工作,可以照顾年老的母亲。但母亲直接将调函退了,并说干部子弟为什么都要回北京,她现在的工作生活,党组织已经安排的很好,不需要  相似文献   

18.
她一生两次被敌人抓进大牢,两任丈夫先后牺牲。她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毛泽东的两个儿子。两个家庭,儿子失去了母亲,女儿失去了父亲;同遭不幸,同经患难,志同道合。两位老人、两双儿女、两桩婚姻,演绎出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向命运挑战     
向命运挑战□杨莉在长春市双阳区齐家乡,有个叫金淑兰的女党员,人们都说她是个“苦命人”。她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可是丈夫见异思迁,另觅新欢,抛弃了她和女儿不辞而别。办妥了离婚手续后,为了生活她不得不改嫁,可刚过上几天好日子,第二个丈夫就因病去世,又给她...  相似文献   

20.
乡情和往事     
龚育之 《湘潮》2004,(3):56-57
我的母亲生于宁乡,在我很小的时候逝世,归葬于宁乡。父亲是长沙人,籍贯从父,但我过去填的是湘潭,因为我出生在湘潭。1929年我父母在上海怀的我(所以我的学名叫振沪)。那时父亲在党中央机关做地下工作,母亲“住机关”作掩护,秋天父亲被中央派遣跟邓小平同志一起去广西,策划百色起义,就把我母亲送到湘潭姨母家中去分娩。百色起义的日子是1929年12月11日,半个月后,我就出生了。以后,母亲又随父亲奔波在外,病死于长春。我在长春上的小学。后来又到天津,恰逢七七卢沟桥事变。父亲带着我逃亡。因为日军侵占,平汉和津浦铁路北段已不通车,只能乘船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