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学理论》2017,(9)
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党员发展的质量,培训是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端正入党动机的有效方式,也是提高党性认识的锻炼过程。当代大学生渴望有信仰,他们信息量大,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而传统的灌输式培训,形式单一,载体不够丰富,很难调动学生积极性,难以保证培训效果。新形势下,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应该紧跟时代潮流,赋予时代特色,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体验式教学正是顺应时代要求的一种教育模式,它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可以让整个培训过程更加丰富多彩[1]。  相似文献   

2.
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转型的加剧,使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与管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而传统的培训方式单一滞后,培训效果弱化,培训资源短缺,培养缺乏连续性,评价体系科学化水平不够,考察机制不健全等,难以适应这种挑战。为此,必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深化培训内涵,优化培养形式,丰富培训资源,拓宽教育渠道,健全考察机制,完善考评体系,形成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立体化培养格局。  相似文献   

3.
通过发放试卷、座谈等形式,在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剖析了大学生积极分子在考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针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特点,提出了从发现、培养和教育等多方面的建议与启示如下:入党积极分子的主流是非常好的;学生党建工作,也是高校学风和校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并与时俱进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李艳  段佳 《学理论》2013,(24):142-143
高校党校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是学员学习和理解党的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是端正学员入党动机的有效方式,是提高学员党性修养的锻炼过程。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现状的分析,提出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对抓好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4,(25)
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在培养"四有"人才、服务国家和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领、推动和影响作用。新的形势提出了新的任务,创新高校入党积极分子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和工作机制在当前形势下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要用制度规范组织发展程序,用制度保证发展党员质量,用制度严格党员教育管理,用制度增强组织纪律观念,用制度创新带动高校基层党建创新。  相似文献   

6.
贾秀敏  陈苗苗 《学理论》2013,(8):327-328
独立学院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作为高校党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至关重要,随着独立学院的数量不断增加,在校生人数不断升高,在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如下:扩宽培养途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规范培训内容,重视积极分子的思想教育;加强组织管理,提高积极分子的自律性;丰富考察方法,健全积极分子的考察机制。  相似文献   

7.
如何提高积极分子群体的质量是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建立一套有效的评价体系对提高积极分子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利用积极分子自评和群众他评构建双轨评价体系,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探索,同时对双轨评价体系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将积极分子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级量化,并在后续工作中将分析结果应用于基层组织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中。  相似文献   

8.
发展党员工作是各级党委的一项基础性、长远性、经常性工作.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是发展党员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开展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对确保党员队伍质量,保障企业中心任务的完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调查问卷、案例分析等研究形式,总结和分析近年来集团公司发展党员工作实践中的经验与得失,探讨如何提高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入党培养联系人的制定工作,是发展党员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人的综合素质如何,是否尽心尽责,模范作用怎样等,对提高新发展党员的质量至关重要。发展党员工作程序中规定: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人,应当由与入党积极分子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经常有密切联系的正式的党员担任,并由党组织指定。  相似文献   

10.
王慧 《党政论坛》2011,(5):58-59
发展党员工作是各级党委的一项基础性、长远性、经常性工作。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是发展党员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开展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对确保党员队伍质量,保障企业中心任务的完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调查问卷、案例分析等研究形式,总结和分析近年来集团公司发展党员工作实践中的经验与得失,探讨如何提高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从大学生入党动机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军 《学理论》2012,(1):164-166
当前大学生入党动机呈现功利化、世俗化趋向。归纳了大学生入党动机的三种主要类型,分析了由入党动机和调查研究显示出的当代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缺失的现状及原因,提出了从树立科学精神、贯彻坚持原则、优化教育环境、依托课程方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激发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等六个方面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高校是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培养基地,大学生党建工作则是高校党建工作的核心。尤其在新时期,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然而新时期大学生党建工作却存在诸多问题。对此,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措施:统筹协调,强化党建工作领导机制;结合工作实践,强化组织管理;科学设置大学生党支部,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积极推进党建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优。  相似文献   

13.
农村党建新课题:重点解决农民党员政治入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党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核心,也是维护农村稳定的第一道防线。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农村部分党员政治信念淡薄、政治意志衰退等问题日渐突出。在坚持思想入党原则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党员政治入党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重点提高农民党员政治素质,已经成为加强农村党建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建党思想的区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对党的理论纲领、入党条件、组织制度和发展战略等进行了调整。有人认为,中国共产党正在社会民主党化。因此,从理论上认清中国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的根本区别是十分必要的。其实,二者在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奋斗目标,组织原则和入党条件等方面存在着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15.
早期儒家的“圣人”人格理论构想包合看两个基本层面,一个是理想的,具有终极性价值的“内圣外王”人格境界,另一个是现实的、具有实践价值的“时圣”人格境界。在早期儒家人格理论的历时性发展过程中,“圣”的人格境界存在看由“形而上”到“形而下”的思维转型态势,这种思维转型态势是与早期儒家对于“时”的认识深化过程存在看密切的联系。通过以“时”援“圣”,以及将非主体性范畴——“时”的主体化努力,早期儒家在现实价值实践中也完成了从汲汲于“内圣外王”人格境界向“时圣”人格境界诉求的转型。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认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是马克思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永恒课题。在当代,只有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我们党才能成功应对长期执政的考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对外开放的考验和重大事件的考验。要切实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就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党员头脑,就必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就必须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就必须实现党员生活的制度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书写出一部领导人民群众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在不断征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中创造伟大历史成就的光辉史诗。在与困难作斗争的艰辛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自信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坚定地依靠和团结人民群众,在困难中独立自主探索本国发展道路,在革命性锻造中使党更加坚强有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总结和继承党领导人民群众征服困难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把历史上党领导人民群众征服困难的经验转化为推动新时代伟大斗争的强大力量,在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重大成就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8.
纯洁性建设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政党生死存亡的重大命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纯洁性建设作为党建主线,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境界。正确领会中央精神,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应该把握规律性、突出紧迫性、提高实效性: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上把握规律性,是纯洁性建设的立足点;从党肩负的使命和面临的挑战上突出紧迫性,是纯洁性建设的着力点;从严格坚持党员标准、加强理想信仰教育、健全自我净化机制和构建保纯制度体系上提高实效性,是纯洁性建设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9.
岳莹 《学理论》2012,(13):71-72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实现其政治目标而制定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是制定和执行各项具体工作、路线和政策的依据。新中国以来我党先后制定了四条基本路线,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研究,试图探寻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20.
The political landscape of Japan changed drastically in the early 1990s with new parties forming, the main government party losing power temporarily, and the traditional rival parties forming a coalition government. This article examines how the spatial dimensions of party conflict changed according to surveys of the mass public. Contrary to theoretical expectations based on the stabilizing effects of party identification, we find that the structure of public attitudes toward the parties changed considerably as the party system changed. Abrupt changes in the party system were reflected in changed cleavage patterns. Independence increased during this period and changed from being perceived as a separate dimension to being seen as part of an anti-politics-as-usual dimen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