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发展是一个全面的概念,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但最主要的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社会发展动力,实质就是用什么力量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问题。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大问题,但这个问题长期没有得到正确的解决,邓小平理论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到了新阶段。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李省龙一传统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概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群众革命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中胜利的科学;是关于共产主义建设的科学。这个似乎并不很科学。因为在这个...  相似文献   

3.
遵循规律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规律论的基本要求,是科学发展、绿色发展、永续发展的真谛和本质规定,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价值诉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生产力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绿色生产力发展规律,以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和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和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的生态政治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发展规律,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生命共同体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客观世界普遍联系的辩证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4.
黄斌 《理论导刊》2007,2(9):44-46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作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历史地解答了社会主义代替或跨越资本主义的问题。但如何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统一起来,仍是当今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所面临的时代课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对这个难题的实践解答和理论发展,它确认了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由和谐经济、和谐政治、和谐文化与和谐人所构成的有机体。  相似文献   

5.
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彻底性,是马克思主义永葆强大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对这"三大规律"的认识,从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6.
唯物史观论     
本文认为,历史唯物论是马克思的一大发现,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理解一切社会问题的钥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相似文献   

7.
《理论视野》2021,255(5)
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的深化,在于使马克思主义发展一般条件的研究进到发展的实现研究,发现使发展得以实现的环节。这个环节是矛盾、形势、问题和机制。矛盾即社会基本矛盾、阶级矛盾和思想体系之间的矛盾;形势是社会矛盾运动的结果,它既是客观的,又包含主观因素;问题是时代的口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哲学,面向时代问题是它的内在要求;机制是条件实现的关键环节,它由实践机制、创新思维、评价机制、接受机制构成。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政治经济学分为广义政治经济学和狭义政治经济学。后者正是马克思所创立的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他认为,创立更为广义的经济学说是未来几代研究人员的事情。难怪列宁在批驳用传统的哲学-历史公式诠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时坚定地强调:“……马克思说的只是一个‘社会经济形态’,即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也就是他说的,他研究的只是这个形态而不是别的形态的发展规律”,“对一种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一种进步(资本主义进步)作了科学的分析”。这里自然产生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创始人有什么根  相似文献   

9.
民族问题是社会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历史地全面考察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与社会革命相互关系的思想的发展过程,对于完整地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继续清除民族理论和民族工作中的“左”倾思想的影响,排除右的干扰,顺利完成新的历史时期的民族工作的任务,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民族问题是社会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这个原理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最早提出来的。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理解的"科学"主要有两重含义:首先是对客观事物规律的揭示。以此观之,马克思主义可以被视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但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的理解还有另外一个极为重要但不太为所人注意的侧面,那就是它强调一切科学的"历史性",认为科学不是纯粹理性的产物,而是与人的感性活动即生活和实践密切相关,因而是历史地演变着的。在这个意义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都是"历史科学"。这一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概念区别于同时期其他科学概念的主要之处。  相似文献   

11.
王学乐 《学理论》2013,(10):14-15
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也是当代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如何从宏观和微观领域把握和促进人的发展,是人学所要探讨的核心内容。从这个意义来说,十八大报告是一篇宏观的人学著作,它从尊重人、关爱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思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少数青年对此不大理解。本文试图就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否违背马克思主义和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问题,谈几点粗浅认识。一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阶段,同一切事物有自身运动的客观规律一样,有其  相似文献   

13.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也是人们观察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一般方法。它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列宁把唯物史观的发现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①由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社会革命、指导社会实践所必须遵循的指南。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的一个半世纪里,唯物史观一直是共产党人科学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它的核心思想和哲学基础深刻地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  相似文献   

14.
《求知》2021,(6)
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必然性必要性,来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实践品格。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世界物质运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得到了实践检验,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有许多方面的重要任务。诸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教科书和通俗读物的编写等等,但最重大最根本的任务是,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创造反映时代要求、指导时代进的新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的基本点,就是把世界看作物质运动变化发展的无限过程。恩格斯说,辩证法的伟大基本思想是: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事物及其反映它们的概念,都处在不断变化中,这种变化遵循前进发展的规律为自己开辟道路(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0页)。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着重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及其向社会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并不是简单的概念之争,而是马克思主义观的问题。恩格斯虽然没有直接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但是我们从著作中可以归纳出他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一个比较科学完整的世界观,它不是教条的而是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研读著作时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用发展的态度理解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5,(31)
理论是时代的声音,是对时代问题的回应。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体现在对时代特征的正确把握、对资本主义社会进步作用的充分肯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和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四个方面。同时,马克思主义彻底的批判精神、科学的方法论体系和对人的终极关怀使它具有了时代化的可能。在时代的开放性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就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以更加包容的心态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新飞跃。  相似文献   

18.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习近平秉持回应时代、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基本思路,坚持问题驱动的原则、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和开放创新的原则,努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改革开放新的伟大实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种基础资源的有机统一,在回应中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创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9.
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的继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最终指向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融合了历史与现实、实存与本质、理论与实践。贯穿其中的红线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深刻地体现了于历史中发展变化着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具体说来就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就我国而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单纯的经济发展不能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社会主要矛盾因此随之发生改变。我们必须牢牢抓住社会主要矛盾,才能把握新发展理念,正确回答时代问题。这个时代问题就是以"以人民为中心"为根本立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新发展理念建基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基础上,是对时代问题的正确解答,是唯物史观的创造性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又一次伟大创新。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差异化的过程,社会发展规律决定包容性发展。社会规律具有客观性和现实性、具体性和历史性以及阶段性和时代性等特点,分别决定了包容性发展的旨要、流变与走向,并构成了包容性发展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