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3 毫秒
1.
在审讯期间,审讯人员不仅凭借自己法律地位进行审讯,而且还要采取各种方法和策略同犯罪嫌疑人进行斗争。犯罪嫌疑人为了逃避罪责,必然要采取各种反审讯的方法,企图满混过关。审讯人员必须根据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活动和变化规律,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地制定审讯策略,如:试探摸底,加强心理攻势,施加心理压力,运用政策攻心,制造错觉,欲擒故纵,情感激发等心理策略。  相似文献   

2.
公司、企业人员受贿案件犯罪嫌疑人的个性心理结构和情境心理千差万别,但基于受贿犯罪事实的客观共性,又处于受审讯的相同环境,决定了他们在审讯期间产生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变化和发展有着相似的规律和特点。我们在实践中可以根据嫌疑人的具体心理特征,适当运用一定的审讯策略来获取犯罪嫌疑人的真实口供。  相似文献   

3.
侦查环节是调查犯罪、抓捕罪犯、定罪量刑的重要阶段。讯问是最重要的侦查手段,审讯过程中视频监控到的非语言行为能反映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对犯罪嫌疑人非语言行为进行分析,可以引导审讯者调整讯问技巧和策略。为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权,防止审讯人员滥用权力,应对视频监控进行标准化规定。  相似文献   

4.
公司、企业人员受贿案件犯罪嫌疑人的个性心理结构和情境心理千差万别,但基于受贿犯罪事实的客观共性,又处于受审讯的相同环境,决定了他们在审讯期间产生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变化和发展有着相似的规律和特点。我们在实践中可以根据嫌疑人的具体心理特征,适当运用一定的审讯策略来获取犯罪嫌疑人的真实口供。  相似文献   

5.
从心理学观点看,预审活动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侦察活动。它是预审人员同犯罪嫌疑人之间的一种心理交往形式,是一场尖锐、复杂、面对面的“心理战”。科学的预审心理策略的制定和运用,是保证和提高办案的质量和效率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6.
探索犯罪嫌疑人在被审讯中临近供认阶段的心理形成、变化及各种反应 ,把握犯罪嫌疑人临近供认时心理的行为特点、诊断途径和诊断方法 ,这对攻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 ,抓住审讯的核心 ,提高讯问质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侦查讯问过程是侦查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间展开相互心理较量的过程。在这场心理博弈中,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侦查人员讯问策略的选择。侦查人员要从行动策略角度出发,可以通过讯问环境的设置,讯问人员的更换,异地审讯等技巧保持讯问的主动性,从而改变嫌疑人的心理结构,使侦查员的讯问目的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8.
对犯罪嫌疑人心理活动规律的探索,是审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心理学理论和现代审讯工作实践提出来的合理化策略,是审讯人员主动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原因、动机寻找一个在道德上符合情理的理由,以降低其罪责感,缓解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失衡状态,从而突破其心理防线,改变其态度,敦促其采取外显的行为反应的一种利导型审讯方法。目前,侦查讯问实践中尚存在合理化策略的运用频率低、效果不佳的问题。为突破合理化策略运用的现实困境,应加强研究。基于合理化策略的内在逻辑,该策略运用前应做好心理重建,运用中要把握好时机并遵循角色迁移、移情共振、动因合理化、结果同向等步骤。  相似文献   

9.
审讯双方建立相容的人际关系,是审讯主体专业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审讯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虽然审讯双方存在天然的对立,但是由于犯罪嫌疑人对从宽处理的期待和安全感的需要,双方依然有建立相容关系的基础。因此,应当加强审讯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审讯人员通过正确使用规范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赢得犯罪嫌疑人的信任,建立相容的人际关系,进而获取真实的供述。  相似文献   

10.
用于审讯犯罪嫌疑人的场所类型、空间大小、室内装饰色彩、亮度及物品的摆设等都会对犯罪嫌疑人心理产生不同的刺激和影响。侦查人员在审讯前要精心选择审讯场所并巧妙地对其布景设计,从而利用环境效果来营造有利的审讯氛围,达到瓦解犯罪嫌疑人的精神防线,促使其如实交代自己罪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讯问语言修辞是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活动中,适当地运用修辞方法、手段,增强讯问语言的表达效果,以促使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和行为良性转化,达到审讯目的的一种语言活动。讯问语言修辞是在十分特殊语境中运用的修辞形式。讯问语言中运用修辞手段要遵守选用讯问语言技巧的原则要求,处理好选用修辞手段和遵循讯问活动的法律要求之间的关系。在讯问语言中选择运用好比喻、借代、对比、排比、层递、反复、设问、反问和双关等。  相似文献   

12.
讯问的目的是使犯罪嫌疑人形成供述动机,这就要求讯问人员在讯问中给犯罪嫌疑人施加一定的心理压力,也只有在犯罪嫌疑人感觉到强大的心理压力时,才能变抗拒动机为供述动机,并如实、彻底地供述全部犯罪事实。因此,讯问人员使用什么样的手段与方法给犯罪嫌疑人加压成为关键。  相似文献   

13.
侦查讯问是侦查人员和犯罪嫌疑人之间面对面的较量,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处理好侦讯双方的人际关系,取得犯罪嫌疑人的尊重和信任,才有可能获取犯罪嫌疑人真实的口供。可见,侦查讯问中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的人际吸引是讯问的关键,是获得讯问成功的重要因素。讯问中的人际吸引要拆除侦讯关系中的心理栅栏,要建立侦讯双方的“相容”关系。人际吸引还受到邻近吸引、权威效应、仪表吸引和特质吸引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经过心理测试,嫌疑人主观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已不同于测试前。准确而清晰地把握这种差异性的变化,结合由心理测试所获得的嫌疑人心理信息,选择合适的审讯策略和技巧,会有效地瓦解嫌疑人拒供的心理防线,促使其作有罪供述、交待案情,提高案件的侦破速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15.
侦查讯问中,正确地运用同一律,有助于围绕讯问主旨合理地设置问题,对犯罪嫌疑人的回答(或供述)进行监控,可及时地识别、驳斥犯罪嫌疑人的诡辩。运用时应当注意:把握好运用的条件,问题要有确定性,发问要简明,不能违反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现行侦查讯问制度进行构建与完善,应借鉴法治国家的成熟经验,充分考虑我国社会治安和刑事司法的现状,在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之间维持一种平衡。在程序结构上要设立一个中立的裁判者,在诉讼理念上要确立并提高犯罪嫌疑人的诉讼主体地位,完善现有侦查讯问的时间、地点、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的告知、步骤、手段等法律规定,加强对侦查讯问活动的监督,完善相应的配套制度,建立侦押分离制度、审讯主体与犯罪嫌疑人隔离制度以及举证责任倒置制度。  相似文献   

17.
口为心苗、言为心声,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情绪情感则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只有客观刺激与内在需要相符合才会产生愉快的情感,相斥则不悦;下意识的身体反应、微表情更是人真情的自然流露。职务犯罪人接受讯问时的身体语言和微表情,是其自我保护机制在讯问的特殊情境的刺激下的特殊反应。认真观察、领悟、建档以及观察的常态化、习惯化,方能把握职务犯罪人的心理,突破其心理防线。  相似文献   

18.
说谎是人的天性,侦讯中贪污贿赂嫌疑人虚假供述呈现自愿、屈从、内化多种样态.趋利避害的本能,高的智商、情商,位高权重、专业、一对一隐蔽性等特征,使嫌疑人供述更具欺骗性,侦讯难度更大.实践中侦查员对“承认所做之事的陈述”内心确信度很高;而对“否认所做之事的陈述”多有质疑,两种有悖常理的例外,恰恰挑战的是人的经验、思维定势和认知判断能力.经验与思维定势,既体现技能、水平,又易导致偏差、错误.大千世界,人生百态,一切皆有可能,抽丝剥茧、去伪存真,真相只有一个.把握贪污贿赂嫌疑人的情境心理,借助心理学讯问技术、不失为破解侦讯难题一种新选择.  相似文献   

19.
刑事司法领域中的讯问笔录是言词证据①的重要内容,它建立在公诉人与犯罪嫌疑人话语交流的基础上,形成于检察官审查案件的记录中。公诉人在言词证据固定中往往不能真实、客观地反应接受讯问者的意图,从而使犯罪嫌疑人在讯问终了时已或多或少的承受了对他不利的法律评价。文章从法律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将讯问对话的内容和转化为言词证据之笔录进行比照,分析这一过程给检察机关与犯罪嫌疑人两造②带来的不利局面,最后尝试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20.
“循序渐进式”是侦讯实战中常见的用谋方式之一,其一般体现造势类谋略中常规推进的意图。“循序渐进式”的一般条件是:侦讯意图已经暴露,案犯抵赖,有罪不供。其步骤为:先易后难,先近后远,先次后主;先客观后主观,先事实后动机;由表及里地讯问,由弱到强地强化攻势。对“7·2”谋杀案的侦讯进行实战分析,包括寻找适合侦讯情势的适应性目标;阶段性目标转向欠条,揭露了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非同一般的关系;追讯赃款下落,固定图财害命的证据;寻找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痛点,激其自尊,诱其悔悟。论及“循序渐进式”的一般性与特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