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性国 《法制与社会》2012,(31):295-296
诉前调解是当事人将双方的纠纷交付到法院之前,由法院组织专门的人员对当事人之间的矛盾进行的调解。引入诉前调解是有必要的,诉前调解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重构。  相似文献   

2.
“度”是指程度,也是在调解矛盾纠纷时调解人员应予以考虑的,包括支持或不支持当事人的要求,纠纷赔偿中的数额高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巡回调解,是指法院为了方便当事人参与调解和及时化解纠纷,由审判人员选择适当的时机到指定巡回地点,以当事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调解的制度.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人民调解过程中,一些疑难纠纷因久调不决而激化的不少,分析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基层调解队伍处于年龄层次高、业务素质低、工作不稳定的状况,对涉及各种社会问题、思想问题和外界条件的纠纷,调委调解不成便要求上交司法助理员处理。第二,一部份当事人为满足自己物质上、精神上的某种欲望,置社会道德于不顾,恃强霸道。这类纠纷靠说理教育收效甚微,成为调委久调不决的疑难纠纷。第三,纠纷起因复杂,调委在调解时往往需要当事人双方单位、房管所、派出所的支持,而调委会是群众性的组织,协调各单位与  相似文献   

5.
本期我们来继续学习和了解调解“六法宝典”的后三种方法。“现查现评”调解法对采光、通风、引水、通行等邻里关系纠纷,宜采取“现查现评”调解法。调解前.调解员需赴现场调查了解.而后在当地组织调解.并邀请有关专业人员、居民(村民)委员会工作人员、当事人的邻居和亲朋好友参加,由当事人陈述理由,出示证据,现场评判是非,作出结论,促成纠纷调解。这类纠纷不宜拖沓时间过长。  相似文献   

6.
本期我们来继续学习和了解调解“六法宝典”的后三种方法。“现查现评”调解法对采光、通风、引水、通行等邻里关系纠纷,宜采取“现查现评”调解法。调解前.调解员需赴现场调查了解.而后在当地组织调解.并邀请有关专业人员、居民(村民)委员会工作人员、当事人的邻居和亲朋好友参加,由当事人陈述理由,出示证据,现场评判是非,作出结论,促成纠纷调解。这类纠纷不宜拖沓时间过长。  相似文献   

7.
陈文华 《政法学刊》2011,28(5):17-21
调解与仲裁都是以自愿协商为基础的解纷机制。在调解中当事人自始至终控制整个纠纷解决过程和结果;在仲裁中当事人为纠纷的解决设定了整个程序和实体的规则框架。因此,可以说,调解是当事人直接解决纠纷的解纷方式;仲裁是当事人间接解决纠纷的解纷方式。然而它们都是由状况性因素所左右的解纷机制。  相似文献   

8.
常言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同理也能用在矛盾纠纷的调解上。为了找准这把开锁的钥匙,调解人员必须做深入的调查研究,找准矛盾纠纷的症结所在,摸准双方当事人的“脉博”,然后根据双方当事人的性格脾气、争议的焦点等选择最佳调处方法。  相似文献   

9.
调解活动的本质是纠纷双方基于自身利益的心理战,纠纷当事人心理因素的变化直接影响到调解的成功与否。结合纠纷的不同性质与类型,选择恰当的调解方法与技巧,根据当事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把握纠纷心理,用"心"调解,可以提高调解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调解,是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在第三者的主持下,依照法律和政策,互相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一种活动.(一)调解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代,调解又称“劝释”、“和解”、“休和”,名目虽然不同,但都是用教化的方法,使双方当事人互相让步,达到消除争端、息讼和好的目的。调解的形式有官府调解与民间调解之分。官府调解是朝廷的地方官吏用调解的方式解决民间纠纷,是一种诉讼调解。民间  相似文献   

11.
何敏刚 《中国司法》2003,(10):52-53
人民调解是一项上升为法律制度的民间调解制度。人民调解委员会是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人民调解员是在纠纷双方当事人自愿的前提下,作为第三人依法对纠纷进行调停。新时期民间纠纷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等特点,人民调解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但纠纷和调解活动同人类的其他活动一样,仍然是心理活动外化的结果,调委会调解的根本目的还是使双方当事人的需求得到最大化,达成调解协议即是双方当事人心理共同达到平衡点。因此,使当事人获得心理平衡是一系列调解活动的基本原则。为此,我们提出温馨调解,改变以往司法调解中心“法庭式”的庄重严肃,推行温馨和谐“家庭式”的街道、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温馨调解需完善5个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12.
人民调解是指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依照法律和政策,互相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一种活动。调解人员在工作中应遵守调解工作的各项纪律。《人民调解委员会暂行组织通则》第七条规定了人民调解委员会必须遵守的纪律:  相似文献   

13.
律师以居间调解人的身份主持调解(以下简称“律师居问调解”)一般是指律师应纠纷双方当事人的委托,居间主持,依法疏通劝导,从中幹旋,促成双方当事人自愿合法地解决纠纷的一种调解活动。这一表述较准确地反映了我国当前律师居间调解的情况。现就律师为何不宜居问主持调解作一简要分析。一、从法律关系的三要素上分析,律师不宜居间主持调解。律师居间调解的法律关系是律师应纠纷双方当事人的委托而发生的,律师与纠纷双方当事人相互  相似文献   

14.
浅析仲裁调解与法院调解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锐 《法制与社会》2010,(23):109-110
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调解都是发生争议者经常使用的解决纠纷方式。无论在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调解的历史都很悠久。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各种调解制度应运而生,一方面为民众便捷解决纠纷提供了廉价的途径,有利于维护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各种纠纷调解制度的出现,在方便当事人的同时,又让人们感到困惑,每种调解制度都有什么特点,他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本文对仲裁调解和法院调解制度进行了分析,力求能清晰的界定二者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王伟 《法治研究》2013,(9):83-92
网上调解与现实调解相较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充分利用现代非言辞交流方式,减少或无需聚集当事人进行协商,从而节约纠纷解决的时间、空间与费用。但最大优势亦带来最大质疑:在当事人与调解人素未谋面的情况下,当事人有何理由相信调解人有能力主持并解决纠纷?而电子邮件、聊天室等网上调解媒介负面质疑频传的情况更使当事人加深对上述问题的疑虑。因此,消弭调解参与人之间的信任问题就成为网上调解的生命力所在。本文通过对美国网上调解所受的质疑问题着手,对美国网上调解的信任类型进行了详细分析,归纳美国促进网上调解信任构建的制度,希冀对我国网上调解的发展有积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常见劳动争议调解模式有四:指导型调解、分析性调解、评估型调解及转化型调解.前三种的成败有赖于调解员在和解的过程中说服双方达成协议的主导性能力,侧重利益的分割,因而压抑了当事人对纠纷解决的主动性.而转化型调解则要求发挥当事人的作用,即通过协助当事人健全自我认知、体会对方的立场,转变对事件的感知,促成理解,重建共识,化解纠纷.可见,这不仅减少了制度负担,也有更好地尊重当事人意愿,更大程度上修复社会关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英国知识产权局推出的行政调解服务,从调解适用的范围、调解员的选任、调解程序的进行到调解协议的达成,均强调当事人的主导性。这一制度设计充分考量了知识产权纠纷的高度专业性以及当事人商业竞争层面的需求,有利于实现纠纷解决的双赢局面,对于我国知识产权纠纷行政调解制度的完善有重要借鉴意义。我国知识产权行政调解的定位应该从行政执法回归行政服务,从政府主导回归当事人自治,这既是调解精神的本质所使然,也是强化服务型政府理念,实现社会管理方式创新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8.
张娟 《中国律师》2008,(8):64-66
对传统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理论的反思 法院调解,亦称诉讼调解。是指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通过自愿协商、达成协议、解决争议的活动和结案方式。我国《行政诉讼法》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行政赔偿案件除外),不得适用调解,即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过程中,不能为解决行政纠纷而召集双方当事人进行协调,  相似文献   

19.
沈烨 《人民调解》2008,(10):33-33
矛盾纠纷的表现形式五花八门.纠纷当事人性格特点更是丰富多样.各有不同。“公平、公正”而无偏袒的调处结果。才能令双方当事人心悦诚服地接受.才会让双方当事人在协议签定后不会有“反复”或“变卦”等情形出现。因此,笔者认为,在调解矛盾纠纷时.人民调解员在调解丁作中必须要注意以下“八忌”.  相似文献   

20.
人民调解的对象是人,调解工作就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的工作。因此,在新时期、新阶段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特色和优势来化解矛盾纠纷,对调解人员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当事人.应采用不同的调解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