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川藏区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高度认识四川藏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对四川藏区生态规律积极探索和研究,协调好藏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充分认识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加大对生态规律研究与探索,建立社会平等协商对话制度,协调统一两种自然保护区保护机制是破解四川藏区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矛盾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2.
生态补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恢复、维持和增强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使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发展。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对我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目前规定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虽然很多,但这些法律文件只是零星地涉及生态补偿,不太规范和系统且过于原则,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我国亟需制定一部生态补偿的法律文件,以弥补生态补偿制度之不足。  相似文献   

3.
作为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构成要素,湿地保护立法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的湿地开发与利用还存在诸多问题,在湿地保护立法方面也尚未形成较为健全的法律机制,不完善的法律制度同迫切的湿地保护需求已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此,在生态文明视阈下,需要从指导思想入手统一立法理念,落实专门性立法、生态补偿制度等顶层设计,并建立健全信息化平台,建立常态化、跨流域湿地执法机制,健全激励机制与全过程参与机制,切实推动湿地生态保护法律机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4.
生态损害补偿制度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以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理清相关各方利益关系为核心,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科学调整利益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有效机制。科学建构生态补偿制度必须正视现行法律支撑不足、部门职责不清、社会重视不够、制度设计欠缺等难题,坚持走补偿机制法制化、财政援助多元化、标准认定规范化、监管执行透明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胶州湾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是青岛生态安全的基础和保障。青岛生态安全是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恢复和保护胶州湾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维护青岛生态安全,必须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切实加强水源恢复和保护,加大系统实施生态建设的力度,并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作为保障。  相似文献   

6.
贵州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生态补偿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问题,是“工业强省”战略的重要机制。由于现行生态补偿政策和机制不完整,环境利益及其相关经济利益在保护者、破坏者、受益者和受害者之间分配不公平。目前中国还没有一项真正以生态补偿为目的的政策设计。虽然如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矿产资源税及补偿费等政策涉及到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的相关内容,但它们被制定出来并非为生态补偿.因此没有直接的生态补偿效益。尤其像贵州这样矿产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没有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将会带来更多破坏性开采。构建贵州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制度需要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与补偿对象.确定补偿方式、补偿标准及运作模式。其中生态补偿成本核算与补偿标准的确定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生态补偿是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重要方法之一。我省目前在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存在不足和缺陷,生态补偿机制还比较滞后。在"三年大变样"的主题建设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促进我省生态向良性循环发展,为"三年大变样"建设主题添彩。  相似文献   

8.
关于西部生态补偿的立法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西部的生态建设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目前生态环境仍呈不断恶化趋势。因此,必须尽快完善立法,建立起有效的生态补偿法律机制,才能确保西部生态补偿工作得以长期、稳定地实施。生态补偿机制是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原则的具体体现,针对我国生态补偿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我国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对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建立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生态补偿制度是解决油气资源开发利用中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冲突,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有效机制。本文以庆阳市为例,探讨了油气资源开发对庆阳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生态环境和居民身体健康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油气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法律原则。油气资源生态补偿必须贯彻污染者和受益者补偿原则、区分新旧帐补偿原则及国家补偿和市场补偿相结合原则,促进补偿资金来源的多渠道和多样化,才能实现油气资源生态补偿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0.
生态(保护)补偿概念在政策与法律法规文本中存在不同表达。"生态保护补偿"与"生态补偿措施"等不同的语词表达在内涵上存在明显区别。生态保护补偿属于利益补偿的法律制度范畴,其立法旨在实现生态保护利益的社会性平衡,保障生态保护地区的发展权。可以将"生态保护补偿"界定为: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生态保护地区的合理发展,国家对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做出贡献或因此而使其发展利益受到限制的地区予以直接补偿,或者指导有关地方政府之间通过协商或者按照市场规则进行补偿的制度。  相似文献   

1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担负着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促进水资源整体优化配置的重大战略性任务,但目前面临着地方财政资金困难、当地经济发展受限、水源保护任务艰巨等急需解决的问题。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供法律和政策保证,适当运用公共财政手段和"水权有偿转让"等市场手段,内部补偿和外部补偿相结合构建双向"造血"机制,强化管理和监管,体现公平原则、维护水源区权益,以保证南水北调工程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2.
建立和完善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江源生态保护是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具有巨大的正外部性.为了使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取得成效,应探索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补偿主体和补偿对象明确化、补偿方式多样化、补偿运作市场化和补偿效果"造血"化的基本原则,从设立三江源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科目、完善工程项目管理体制和改革资源环境税制等方面逐步推进.  相似文献   

13.
当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伴随着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责任不明确造成了环境资源的任意索取和环境问题无人问津的现状。十八大正式提出建立生态补偿制度,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生态环境。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制度,须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公平原则是其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法的正义价值、环境公平理论是生态补偿制度公平原则的理论支撑。生态补偿制度的公平原则包含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等内容,其内容都体现了生态补偿制度的宗旨,即平衡环境权利和义务,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农业生态系统不仅承载着粮食和原材料提供的任务,而且还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其他生态服务功能。城镇居民对农业生态服务功能的认知成为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善公众生态福利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制定和完善生态补偿政策的社会心理基础。通过对杨凌示范区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城镇居民对直接的生态服务认识清楚,对间接的生态服务重要性认识不足;仅53.9%的受访居民愿意支持参与农田生态保育,Logistic回归模型表明公职人员身份、农村生活经历是重要影响因素。该研究为探索城镇居民参与农业生态建设、推进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等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生态补偿的前提是"造成了损失",重要基础工作是损失认定。保护不同的生态系统所造成的"损失"不同,但主要是生态建设的直接投入和造成的机会损失。损失认定应当坚持益损对应原则、益损平衡的原则和远近兼顾原则。  相似文献   

16.
湖南省武陵山区是全省集中连片的经济欠发达区域。该区域生态环境复杂,生态建设任务重。在举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日益迫切。湖南武陵山片区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借鉴各地区成功经验,积极完善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和税收机制;设立专项生态补偿基金,化解生态补偿资金匮乏的难题。  相似文献   

17.
良好的文化生态是文化强省建设的必要条件,决定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广东的文化生态建设应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包括岭南文化和外来文化、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大众文化和高雅文化之间的平衡;文化生态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需要注意整体规划,开发得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开发和保护并重的问题;文化生态环境的优化,主要包括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教育环境等的优化。  相似文献   

18.
法学意义上的生态补偿是指为了激励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行为,由相关受益主体对特定生态环境建设者和保护者付出的成本或作出的牺牲予以补偿的法律行为。自然补偿说和人地补偿说所理解的生态补偿不符合法学的特点。人际补偿中的负外部性补偿也不应纳入生态补偿制度的范围。应将生态补偿制度与现行的环境保护税费、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作严格的区分。  相似文献   

19.
生态道德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生态关系决定的人类社会中的生态意识形态,是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它要求人们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自觉地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贵阳市作出了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我们要建设的生态文明城市,可以概括为生态环境良好,生态产业发达,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生态补偿法律机制是实现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的重要制度和手段。可我国至今还没有一部生态补偿的基本法对生态补偿的原则、对象、范围等做出总体性规定。因此,有必要将生态补偿思想融入环境法律制度,针对不同的生态补偿进行不同的制度设计,为生态补偿实践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