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年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随着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不断增强,在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大背景下,亚太经济合作结束了自1964年日本学者小岛清首提亚太经合倡议以来二十多年的徘徊局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Cooperation,简移APEC)于1989年11月应运而生。几年来,APEC已经发展成为促进亚太地区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合作的重要工  相似文献   

2.
<正>从20世纪90年代初中东欧国家结束在经济互助委员会(经互会Comecon)内四十余年的区域经济合作,到21世纪初其中多数国家陆续融入欧盟区域一体化进程,乃至近年来经受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不断冲击,可以说中东欧国家为应对经济全球化搅动下国际格局的变化,走过一条充满挑战、漫长而复杂的发展道路。历史:中东欧国家曾经的一体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冷战爆发,马歇尔计划出台以及西方经  相似文献   

3.
一、东亚地区有必要加强经济合作苏联东欧的巨变,"冷战"结束,不仅没有加速国际一体化的发展,相反,却加速了以各国利益为核心的分散化趋势,世界正在向多极化发展,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为了争夺未来国际经济中的领先地位,加强了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竞争。但是,这种竞争与过去有显著的不同,仅凭一国的力量无法取胜,各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领头建立区域集团,企图以集团对抗集团。目前已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后,亚太地区的格局正发生急剧的变化,东盟的一体化进程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但随着后冷战时代的来临,地区环境的变化,东盟一体化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许多困难,其中,如何推进安全合作正日益成为东盟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瓦解,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上升,合作取代对抗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在这种大背景下,国际经济合作有了迅猛的发展。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旧的国家主权概念受到现实的挑战,主权原则的行使也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如何认  相似文献   

6.
我院梁云祥博士与首都师范大学应霄燕女士合作撰写的《后冷战时代的日本政治、经济与外交》一书,2000年9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主要论述了整个90年代日本国内政治、经济以及外交的变化。政治上,主要以1993年7月自民党下台,所谓“55年体制”崩溃为转折点,叙述前后的变化以及分析正在进行的政治改革与其未来的政治走向;在经济上,以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为一个转折点,对在此前后的日本经济进行了比较,并对日本经济的改革与未来发  相似文献   

7.
从冷战到冷战后,欧洲防务机制发生的变化,折射出欧洲格局的重组以及安全威胁的变化。原有的主要安全机制——北约,作为一头巨象,已经无法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而西欧联盟无论在冷战时期还是冷战后都作用不大,欧盟作为一个原经济一体化为主的国际组织,虽然也希望赋予自己新的安全职能,以便应对欧洲面临的新威胁,但是成员国之间的相互猜忌、美国的不合作、经济的衰退、扩大后的消化不良等,都为欧盟的防务合作前景带来相当程度的困难。  相似文献   

8.
论区域主义与东亚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底,包括东盟各国以及中、日、韩在内的首届东亚非正式首脑会晤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这是东亚区域化进程中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冷战的结束给东亚所带来的深刻变化之一就是区域化进程的启动,毫无疑问,它将是改变东亚区域格局和区域面貌的历史性动力。推动区域化进程在东亚的进一步演进,一要靠经济合作,二要靠安全合作。目前,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为代表的整个亚太区经济合作进程  相似文献   

9.
涂志明 《当代世界》2016,(12):56-59
冷战结束后,为推动国际格局多极化发展、维护中亚地区和平稳定,中俄印三边关系得到稳步发展和提升。"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推进正在对欧亚地缘政治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俄印两国都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经济体,中俄印三方可以"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为契机,加强彼此区域发展战略对接,加强战略引导和合作,着力推动全球和区域治理转型。  相似文献   

10.
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经济的深刻变革,两岸经济各自步入历史性转型升级期,两岸关系呈现和平发展新局,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环境随之发生重大变化。两岸贸易投资布局与结构正在发生历史性转换,并几乎与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建构同步展开;传统的两岸经济关系发展方式面临新瓶颈,两岸经济合作由快速推进逐步进入“深水区”,在全球经济再平衡和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加快形势下,两岸应加快推进经济一体化进程,积极共同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以更好应对全球变局的冲击。  相似文献   

11.
布什政府下一步军事战略的走向已逐渐崭露端倪,而冷战结束后世人一直在议论的可能事态正在逐渐成为现实:美国正结束所谓后冷战时期的全球军事力量部署,调整其国家军事政策指导,其军事战略重心正在日益明朗地向亚太地区,特别是西太平洋地区倾斜和转移。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日美修订安保条约之后,日美军事关系获得了很大提升,一方面,美国抓紧对驻日、韩和西太平洋地区美军的装备及训练现代化加大投入力度,另一方面,根据  相似文献   

12.
冷战后西欧政党政治新变化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欧洲一体化和信息化高速发展、以及势不可挡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的大背景下,西欧政坛发生了重大变化:继英国工党和法国社会党在1997年全国大选中获胜之后,德国社会民主党又于1998年9月成为德国的执政党。至此,欧盟15国中已有13国是中左政党执政。这一局面,使得作为西欧各国政治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党政治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影响。  相似文献   

13.
冷战结束后,美国中止星球大战计划,1993年提出了建立“国内信息基础设施”(即NII,俗称“国内信息高速公路”)计划,1994年3月副总统戈尔在国际电信联盟(ITU)大会上宣布建立“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俗称“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倡议。倡议提出后,美国“20世纪基金会”(TwentiethCentury Fund)召集全美著名大学(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  相似文献   

14.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前与未来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主导因素和重要潮流。大国之间的竞争正在让位于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之间的竞争,未来世界经济格局必将出现欧、美、亚洲三大自由贸易区三强鼎立的局面。三足鼎立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关键在于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后金融危机时代,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并将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动态演变及世界多极格局的最终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从东亚经济新格局看两岸经贸关系陈国强苏联、东欧剧变后,延续半世纪之久的冷战格局已经结束,世界政治、经济朝向区域化、多极化发展。地缘政治优先已为地缘经济优先所取代,经济竞争代替了东、西方对抗。一、东亚经济出现新格局冷战后东亚地区相对稳定。其主要矛盾已不...  相似文献   

16.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是冷战结束后在亚太地区成立的最重要的区域组织。现在该组织已经包括太平洋沿岸18个国家和地区,它们占世界产出的一半还多。1993年在美国西雅图的布莱克岛,与会的领导人同意创造一个“亚太经济共同体”;1994年在印度尼西亚的茂物又作出政治承诺以便在2020年前实现“自由和开放的贸易与投资”(其中构成本地区贸易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两岸经济合作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ECFA后台湾加速推进与国际经济体商签经济合作协议,美国重返亚太战略造成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局面更加复杂,台湾参与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在岛内备受关注,并成为台湾当局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一、导言 80年后半期,随着冷战的缓和、国际冷战结构的崩溃以及意识形态的退潮,经济领域便开始突现出来并成为各国竞争的重点。与此同时,欧洲和美洲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强和扩大,国际贸易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亚太、特别是东北亚以出口为主导的国家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9.
编者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便开始了以美国和苏联为主要对手的东西方两大政治、军事和经济集团之间的冷战。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已彻底走下历史舞台,距今已40年。东西方冷战是20世纪下半叶国际关系的主旋律,它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极为广泛、重大与深远,因而一直都是重要的学术研究课题。冷战期间,已出版很多相关研究成果,但绝大多数是美国学者的作品,所使用的研究素材也主要是美国的解密档案文献。  相似文献   

20.
美中关系在经过2010年的跌宕起伏后,于2011年转向稳定并开始取得实质性改善,其明显标志就是胡锦涛年初对华盛顿的国事访问以及2011年5月第三轮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的举行。中美关系正在从"不稳定"或"脆弱的稳定"朝着"实质性的稳定"迈进。鉴于两国关系的客观复杂性、这种关系的全球性特征、两国不同的政治社会制度、两国的规模大得惊人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以及相互重叠的国家安全利益,相互之间存在竞争是很自然的,但这并非一种冷战式的竞争。未来美中关系很可能仍将是一种合作和竞争的混合体,我们的使命就是要扩大合作范围并管理和减少竞争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