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今年7月,德国的《移民法》在经历了将近四年的辩论、协商和修改之后,终于获得联邦议院和参议院的通过,并将于2005年1月1日正式生效。至此,德国第一部《移民法》终于尘埃落定。 诚如本期郭小沙先生在"德国《移民法》评说"一文中所指出的,"这部法律之所以称之为德国的第一部《移民法》,并不是因为德国过去没有针对移民事务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而是过去的有关移民事务的法律法规并没有使用'移民(Zuwanderung)'这个词来定义,而是使用其它词  相似文献   

2.
叶少飞 《南亚东南亚研究》2021,(2):116-140,157,158
1697年《大越史记全书》的完稿与刻印,标志着中兴黎朝官方史学体系的确立,官员学者继而对其改编、评论,产生了一系列史学著作,其中黎贵惇作《国史续编》,阮俨作《越史备览》,阮辉删成《国史纂要》,供教学之用。吴时仕的《越史标案》发覆最多,对越南的国家起源、自主王朝的历史以及与中国的关系重做评论,体现了我越的文化主体性,对《大越史记全书》原有的史论观点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之后吴时仕之子吴时任为西山阮朝国史总裁,以《大越史记全书》为叙史主干,以家藏《越史标案》为史论主体,又综合采纳黎文休、吴士连、阮俨的史论,于1800年编成并刻印《大越史记前编》,吴时仕和阮俨的私家史学遂得居官修史书之列。《大越史记前编》是继《大越史记全书》之后,以官方力量整合既有的越史著作,重塑越南历史文化的重要举措,在越南史学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1802年阮朝建立之后,鉴于黎末郑氏主政以及西山阮朝篡逆的情况,对这两个时代的史书进行清理。在前代史书基础上修成的《大越史记前编》被弃,但其部分思想观点被阮朝国史馆新修的《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所继承。关于《大越史记全书》的评论和改编,体现了越南古代史学发展的路径与思想,是越南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除史地、宗教、民俗、中外交通等领域外,《大唐西域记》在文学领域的价值也很珍贵。研究《大唐西域记》的文学价值,首先应确定其文学归属。目前,对《大唐西域记》的基本认识主要有游记、行记、传记、报告文学、新闻文学、回忆录等。以上归类认识,各有其归类理由和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但均有缺憾:或者因视角单一而无法兼顾《大唐西域记》的其他特质,或者归类间互有重叠而身份难辨,或者会因传统认知对《大唐西域记》的文学价值造成遮蔽。打开视野和思路,跳出文体认识的局限,从《大唐西域记》深湛的宗教性内涵和多样的文学表现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出发,将其归入宗教文学(佛教文学)这一大的范畴,是一个较为合适的选择。这样处理,在突显《大唐西域记》自身价值的同时,可为数量众多的同类作品找到一个共同的归属,也为中国文学、东方文学和比较文学拓展出新的研究空间,为促进中外文学和文化交流提供一个典型的范例。同时,《大唐西域记》人文意蕴较为丰富,如伦理观念、生态意识、警示意义、求真精神、理想主义、开放心胸等,将它归入宗教文学,并非是要回归传统的宗教性解读,而应着重发掘、整理和研究其宗教性内涵中有益于当下、有益人的资源,实现其现代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公爵同志"米尔斯基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欧美和苏联文学界、知识界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充满突转的生活经历和坚忍不拔的文学活动构成文坛的一段传奇,甚或那一代俄国知识分子之命运的缩影和象征。他用英文撰写的《俄国文学史》被纳博科夫称为"用包括俄语在内的所有语言写就的最好一部俄国文学史",所谓"米尔斯基文学史"因其"折中主义"的文学史观、主客观统一的批评手法和极富个性的话语风格而独树一帜,被视为西方俄国文学研究的奠基之作,长期被欧美高校斯拉夫系用作俄国文学史教材,其影响历久不衰。  相似文献   

5.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自吐蕃时期传入中国藏区后,在悠久绵长的千年历史中扎根藏地,逐步成为藏族人民耳熟能详的外国经典故事.中国藏区的罗摩故事形态受到印度和藏区本土的历史语境、文化氛围、宗教传播及译介主体等多种现实因素的限制与影响.长期以来,由于《罗摩衍那》的印度教文本属性与藏区的藏传佛教信仰,藏族学者的文学接受过程中出现了大量过滤与变异现象.20世纪初,《罗摩衍那》的藏译与接受现象迎来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性变迁.藏族学者筚路蓝缕,抛弃了狭隘的宗教派别偏见,力求探索真知,开创了《罗摩衍那》在藏区译介与接受史的系统化、全面化和多元化局面,呈现出全新的文学景观.以根敦群培为代表的藏族学者开始跳脱佛教神学观念藩篱,以人文史观与实证考察的学术方法开启对《罗摩衍那》的评判与研究.这与当时藏族学者学术价值观念的剧变紧密相连.此外,罗摩故事与藏戏表演艺术的密切结合使其根植于民间口头叙事传统,纷繁多样的藏戏流派因地制宜,基于地方性知识与各自独特的表演模式进行阐释,衍生出丰富各异的罗摩故事样态,进一步强化了藏族群众对这一古老外来题材的文化认知.可见,印度罗摩故事已深入当代藏族本土语境,成为藏族民众喜闻乐见、津津乐道的经典故事.  相似文献   

6.
黎跃进 《南亚东南亚研究》2021,(2):106-115,156,157
耶谢巴尔是印度现当代进步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创作以现实主义的描绘,关注祖国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他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长篇小说《虚假的事实》,以印度独立前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情节和艺术的形象体系,以文学虚构叙述,重新建构印度的民族自我,是后殖民语境中印度民族自我的寓言。小说在印巴分治、教族冲突的民族灾难反思中,提出正视现实,清理殖民统治带来的文化后果,革除独立政府新权贵的种种弊政,经过历史风雨的洗礼后,建设一个进步繁荣、平等团结、理性奉献、自力更生、代表民众利益和愿望的新的民族自我。这个民族自我在小说主人公达拉与和布兰身上得到寓言式的体现,达拉的经历和命运是印度民族的象征性写照,她勤勉温雅、宽容仁慈、正直清廉的性格,是新的民族自我的人格化。小说的构思也艺术地体现了寻求民族自我的突出特点:在历史框架中虚构情节,民族知识分子聚会,本土风习描写,坚信民族光明前程的结局。小说在表现耶谢巴尔一贯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同时,鲜明地体现了探讨民族自我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闫行健 《美国研究》2022,(5):133-160+8
美国驻普鲁士前大使、国际法学家亨利·惠顿的《国际法原理》一书在面世后的百年间(1836~1936),通过不断再版和修订,成为国际法学科发展中的一座里程碑,对国际法学科做出了持久性的贡献。由丁韪良翻译的该书的中译本《万国公法》影响巨大,在其传播过程中,时常出现读者“只知译者丁韪良,不识作者惠顿”的情况。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界有关丁韪良和《万国公法》的研究日益增多,但对惠顿和《国际法原理》较少涉及。此外,由于缺乏对一手材料的溯源和掌握,我国学界在丁韪良翻译《万国公法》的问题上看法不一。本文主要依据惠顿和丁韪良的档案,以及《国际法原理》和《万国公法》在中国、美国、日本、加拿大的诸多现存版本等材料,梳理惠顿的生平,分析《国际法原理》的成书、评价与影响,以期厘清《万国公法》的成书过程、翻译意图、翻译蓝本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1957年3月25日,法国、意大利、联邦德国、卢森堡、比利时和荷兰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条约--<罗马条约>,一个以区域一体化为主要目标的新体制由此诞生.  相似文献   

9.
10.
陈虹嫣 《德国研究》2011,(2):52-61,79
1953年创刊的《世界文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办的第一份专门译介外国文学的刊物。50余年来,《世界文学》积极致力于外国文学的译介,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选取《世界文学》(1953-2008年)为研究对象,视德语文学翻译为一整体,通过运用描述性译学的研究方法,力求展现德语汉译作品在《世界文学》中的译介状态,揭示其成因并说明其嬗变。另外,通过对《世界文学》中德语文学翻译的梳理,也可以对德语文学在新中国的汉译发展轨迹有一个初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人间失格》是日本著名作家太宰治的代表作之一。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大庭叶藏童年、青少年和成年这三段时期的人生经历,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勾勒出了他一步步"丧失为人资格"、走向自我毁灭的过程。文章依据心理学中关于信任的研究和理论,通过对作品中三组重要关系(即大庭叶藏与其父亲、同伴堀木正雄、妻子良子)的分析与考察,揭示大庭叶藏"对人类的恐惧"本质上源于对人际关系的不信任感,指出该作引发人们思考"应该如何存在"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女人艺术》是1928年7月由长谷川时雨创刊的综合文艺杂志,由于从编辑到撰稿人全部为女性而被评论界批判为"女性王国"。这个"女性王国"的建构,不仅为昭和初期的女性作家提供了发表的平台,将林芙美子等一批新人推上文坛,同时也为日本女性在政治及文化领域争取权利提供了言说的舞台,在昭和文学史及昭和女性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如若围绕《女人艺术》上登载的评论文章及文学作品等主线透视"女性王国"从建构到崩塌的整个历程,不仅可以从中管窥到昭和初期日本女性的精神诉求及社会追求,同时还能勾勒出当时日本女性主义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
八十年代中期 ,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学禁锢和模式逐渐被打破 ,作家的艺术创造力被解放出来 ,文学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现实主义文学主流之外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探索和实验。欣欣向荣的文苑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短、中、长篇小说。方方的《风景》便是其中之一。方方是与池莉齐名的湖北武汉作家 ,以“汉”味语言描写凡常人生见长。《风景》( 1 987年 )是方方进入成熟时期的一篇力作 ,有评论家甚至誉为“传世之作”。不过 ,从历史深度、社会广度、思想力度、艺术高度以及文化内涵上看它是无法同司汤达的《红与黑》相比的。《红与黑》在世界文学…  相似文献   

14.
金勇 《东南亚研究》2013,(2):107-111
反馈对于跨文化文学传播非常重要。一个良好的反馈可以决定一部文学作品是否能够被异文化语境中的读者真正接受,是使传播达到最佳效果的关键一环。《三国演义》在泰国的传播是文学跨文化传播的经典个案,通过"把关人"、"意见领袖"带动的积极反馈,以及由此激发的"创新扩散",《三国演义》在泰国获得了高度的认可和接受,并成功地内化到泰国本土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15.
"旧世界已结束,新世界正开始,我看到了曙光的反照,却看不到太阳的升起了.我所能做的只是坐在我的墓穴旁,然后,手举着十字架,勇敢地走下去,走向永恒."  相似文献   

16.
以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作品《竹林中》和《罗生门》为基础改编的电影《罗生门》在国际上获得大奖后,引发了日本和欧美评论家的争论,吸引了世界学者的目光。从《罗生门》衍生出的“罗生门效应”一词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代名词,延伸至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随着影响的逐渐扩大这个代名词甚至出现在欧美等国家的日常话题中。其演变形成的整个过程体现了不同文化乃至文明之间的碰撞、接受与融合。文章对这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进行阐述,并分析和探讨其蕴含的深层的文化内涵和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7.
杰出的俄语诗人布罗茨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英语散文家。他生前最后一部散文集《悲伤与理智》是他散文创作的集大成者。通过对这部文集的解读和分析,我们可以对布罗茨基散文的内容和形式、风格和特色有更深的认识。诗歌和散文之间早有"散文诗"和"韵律散文"等交叉体裁,而《悲伤与理智》一书的文体更可定义为"诗散文"。布罗茨基曾言茨维塔耶娃的散文"是她的诗歌以另一种方式的继续",有论者也认为布罗茨基的散文同样是他的诗歌之"继续"。事实上,在布罗茨基的创作中,诗和散文这两大体裁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二者间并无分明的主次地位或清晰的从属关系。以《悲伤与理智》一书为代表的布罗茨基散文创作所体现出的鲜明个性,所赢得的巨大成功,表明布罗茨基的散文不仅是其诗歌的"继续",更是一种"发展",甚至已构成一种有其独特风格和自在意义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卢谌 《德国研究》2014,(2):45-54
在《德国商法典》的形式规制内容中,第二编"非独资的商事企业和隐名合伙"、第三编"商事账簿"和第五编"海商",不属于严格意义的商法;在实质规制内容方面,代办权、商号法、交互计算、商事代理人、行纪人、承运人、仓库营业人、让与禁止不生效力、善意取得、商事留置权、利息规定和定期商事买卖等,不属于严格意义的商法,应当被归置于民法典;余存的规制内容不存在特殊法典化的必要。在法典体系重构方面,存在两个方案:一是建立企业外部私法;二是区分主体所从事的活动。但无论何种方案,其主旨都是维持既存的商法典。妥适并正确的做法在于,彻底废除商法典,具体就是将其中的主体内容全部归置于民法典之内。  相似文献   

19.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自吐蕃时期传入中国藏族地区以来,曾以佛教赞诗、格言、诗歌、散文注释等形式出现在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之中.在中国藏族地区独特的历史语境和文化氛围下,通过不同藏族作者的翻译与改写,摩诃故事逐渐融入藏族文学发展史中,演变为具有"藏文化特色"的经典故事.《殊胜赞》《胜天赞》及其注释是摩诃故事在已知藏文文献中的最早记载,打开了藏族人民了解印度史诗的最初窗口;随着佛教在中国藏族地区的再度复兴,部分藏族史书将摩诃故事迦尔纳的出生情节"挪用"到第一代藏王的身世建构之中,推动了聂赤赞普"印度出身说"在藏族历史书写中的流行;格言诗集方面,萨迦班智达在《萨迦格言》中首次将印度史诗与藏族格言体裁相结合,成为摩诃故事在藏族文学发展中的新形式;《诗镜》自13世纪传入中国藏族地区后,对藏族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产生深刻影响,其广泛传播无形中助力了摩诃故事的流传;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藏族地区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摩诃故事:根敦群培译《薄伽梵歌》集中体现了摩诃故事的思想精髓,为当时的藏族人民了解印度及印度教思想提供了重要参考;拉敏·益西楚臣著《般度五子传》全文以诗体形式写成,体现了藏族作家的创造性,是近代藏族文学作品中的典范.  相似文献   

20.
诗歌翻译历来是文学翻译的难点。1947年出版的戴望舒翻译的《恶之花》,将源语置于中心地位,力求再现原作的"形式"与"质地",结果差强人意。而十年后陈敬容翻译的《恶之花》舍弃形式对等,却得到读者的普遍认可,对中国当代诗歌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