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和阶段划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抗日战争史的起点应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算起;曲折而长达十四年的中国抗日战争出现过三次抗日救亡高潮,可分为两个时期,七个阶段,其间1938年11月至1940年,中日战争的军事特点是由战略防御向战略相持的过渡,还不是完全的相持阶段;抗日战争一开始不存在和分为国民党正面战场与解放区敌后战场;解放区我军的对日局部攻势作战,是亚太地区各国反法西斯力量对日战略反攻的组成部分,具有战略反攻的性质;中国战场本身没有形成一个全国规模的战略反攻阶段。  相似文献   

2.
建国以来,史学界普遍把武汉失守当作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到来的标志,认为武汉失守后,中国的抗日战争就由“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第一阶段,转到“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第二阶段。综观抗日战争发展的轨迹,这个观点是否符合实际是值得商榷的。现在分两个问题作一些阐述: 一、武汉失守标志着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的第一时期转到战略防御的第二时期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陷落,中外舆论为之震动,这确实使抗日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某些变化。但从总体上看,中国抗战形势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因为日本并未停止战略进攻,国民党仍在积极培养抗战力量以停止日本的战略进攻。因此当时有人认为,从武汉失守到第一次长沙会战胜利,是抗日战争由第一阶段转到第二阶段的“过渡时期”。我们同意这  相似文献   

3.
解放战争第二年,国民党的力量已大大削弱,被迫由“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但蒋介石仍希望把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以实现他的战略企图.毛泽东以他军事家敏锐的战略眼光,及时抓住关于整个战争全局的重要关节,不让敌人喘息,全面转入战略反攻,所以果断地作出了“大举出击,经略中原”的战略决策.用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地战略力针.  相似文献   

4.
也评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反攻阶段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抗日战场自始至终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之一,不仅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低潮期抵抗和牵制了日军主力,给盟国以喘息之机,为盟军转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在反攻阶段到来之后,也给了日本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支援了盟国的反攻作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伟大的贡献.然而,国外某些学者怀着畛域之见,无视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反攻阶段的巨大作用,说什么中国正面战场既不能坚持防御也不能发动大规模的反攻,中共领导的军队也不积极同日军作战;1944年盟军在所有战场的军事努力都是成功的,唯有中国例外.甚至还说,即使1943年中国停战,战争的进程也不会改变,等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我们有必要为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反攻阶段的作用正名,以慰九泉之下我数百万为抗战牺牲的英灵.  相似文献   

5.
八月八日,苏联政府宣布对日作战,中国人民表示热烈的欢迎。由于苏联这一行动,对日战争的时间将大大缩短。对日战争已处在最后阶段,最后地战胜日本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时间已经到来了。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应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密切而有效力地配合苏联及其他同盟国作战。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应在一切可能条件下,对于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歼灭这些敌人的力量,夺取其武器和资财,猛烈地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必须放手组织武装工作队,成百队成千队地深入敌后之敌后,组织人民,破击敌人的交…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毛泽东在1938年5月先后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两篇文章,指出了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指明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趋势,解决了党领导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战争的趋势和战争的战略是紧密相连的,趋势决定了战略.本文主要从持久战的视角来分析毛泽东提出的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7.
解放战争时期,我北平地下党的情报工作为我党、我军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利用这些情报,毛泽东还因地制宜,活学活用兵法韬略,巧施“空城计”,用三篇新闻稿件吓退了国民党的十万进犯之敌。进入1948年,人民解放军开始了全面的战略反攻。为了挽救连连受挫的被动局面,1948年10月,蒋介石亲赴北平,与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想出了一计:偷袭西柏坡,摧毁中国共产党最高统帅机关,企图扭转战局。  相似文献   

8.
在抗美援朝著名的第二次战役中,我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113师进行了彪炳军史的大穿插迂回战斗,14小时强行军140多里,先敌抢占三所里等要点,及时封堵逃敌退路,粉碎了敌人在空炮火力掩护下持续数天之久的疯狂突围,有力地配合了我军正面全歼南逃之敌主力。此役38军一战成名,彭德怀司令员给予38军“万岁军”的高度褒奖。本文回忆者即曾经担任113师副师长的原38军军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新疆军区司令员刘海清将军。在纪念抗美援朝战争60周年之际,特将刘海清将军生前回忆作以整理,以纪念那些为共和国浴血奋战的革命前辈。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抗战的战略反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抗战的战略反攻问题,是国内外史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热点。它不仅事关战略反攻问题本身,而且涉及到对中国抗战后期的形势、地位及作用等重大问题的认识和评价。 笔者认为:从1944年初起,中国军队在各种综合条件日趋有利的形势下,先后在几个重要战场上转入了局部战略反攻,使中国抗战脱出了持续多年的相持阶段,步入了战略反攻的新阶段。其间,虽然一度出现了豫湘桂失败,但中国军队在其他战场的反攻势头有增无减,并在长时间局部反攻成果积累的基础上,抓住日本投降前夕急剧出现的大好形势,将局部战略反攻推进到全面战略反攻阶段,直到日本正式投降。  相似文献   

10.
博览之窗     
正毛泽东:在敌后我们能够建立大批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中,毛泽东以其深厚的理论造诣和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对这场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战争做出了许多科学的分析和预见。其中主要的四大预见,即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是一种战略而不是战术、在敌后能够建立大批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并要经历三个阶段、中国将在抗日战争中实现民族解放,都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1.
《世纪桥》2015,(11)
《论持久战》是指导抗日战争方针的纲领性文件之一,其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的战略,指出中国必胜日本必败的战争结局,极大地鼓舞了军心民心,为鼓舞全民族坚持抗战并取得最后胜利具有重大历史意义。通读全文,毛泽东同志对于中国抗战的战略自信、战略定力、战略策略贯穿其中,分析研究毛泽东对于中国抗战的"三大战略",可以发现《论持久战》对于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依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抗日战争期间,党依据所处的内外环境和政治任务的不同,对领导制度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前后、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抗日战争战略反攻阶段.本文对这一探索的过程、内容、特点做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叶雷 《廉政瞭望》2018,(10):65-65
两次中日战争的原因、进行的经过、最后的结果,以及它们对中国、亚洲和世界全局所产生的影响都完全不同。辑录唐德刚、吴相湘、黎东方等史学大家重要文章的《从甲午到抗战:对日战争总检讨》一书。聚焦两次中日战争,在历史深处反思中国之得失。书的看点在于史学大家从不同侧面、细节,特别是采取口述史的研究方法,深入反思两次中日战争,相比之前的宏观检讨,内涵更加丰富、细腻。  相似文献   

14.
正毛泽东向来强调领导者要有预见。他形象地把这种预见性比喻为:"在地平线上刚冒出来一点的时候,刚露出一点头的时候,还是小量的不普遍的时候,就能看见,就能看到它的将来的普遍意义。"毛泽东是具有这种预见性的典范。在抗日战争中,他不仅在一开始就预见到了抗日战争持久战的三个阶段,而且在抗日战争最后阶段,预见到了对日反攻作战的时机,领导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最后战胜日本侵略者,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和党中央以高瞻远瞩的战略智慧、敢打必胜的战略气魄,领导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指导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敌我力量极其悬殊的条件下打赢了这场立国之战,取得了军事上政治上的辉煌胜利。毛泽东在伟大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战略指导,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统筹政治大局和战略全局,坚持以战止战、以武止戈,以非凡气魄和胆略作出出国作战重大决策;二是力争主动以驾驭战争发展进程,进行科学预置与灵活调整,做好战争准备、开局、转换和收局;三是坚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紧盯战争之变与对手之变,扬长避短创造新的制敌战略战术;四是发扬人民战争优良传统,综合运用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多种斗争手段,以总体战方式战胜对手。回顾总结毛泽东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战略指导艺术,对于我们今天赓续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有效应对风高浪急、日趋复杂的新风险新挑战,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而致词曰: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  相似文献   

17.
芷江洽降     
湘西会战,又称雪峰山会战。是日军在中国正面战场进行的最后一战。1945年4月。作最后挣扎的日本侵略军发动了以攻占芷江机场为目标的湘西会战。在这次战役中,日军共调集了5个师团。加配3个独立混成旅团。总兵力迭8万人。中国军队则投入了8个军23个师。总兵力共11万人,由陆军总司令何应钦指挥,湘西会战历时50余天,中国军队通过顽强战斗。毙伤敌28174人,俘敌247人,缴获大小火炮24门,其他战利品20余吨。粉碎了日军攻占芷江机场的企图。这一胜利,与美军在冲绳岛的进攻遥相呼应。湘西会战后不久,中国军队即乘胜收复桂林、柳州,并在缅北滇西展开反攻。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和指挥战争的艺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展现,为人类军事思想史写出了光辉的篇章。尤其是在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上,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的运用,令人叫绝,堪称战争艺术的典范。一、对立统一规律的运用毛泽东认为,指导战争的战略战术,决不是任何天才统帅脱离实际情况的主观想象物,而是由战争双方的特点所规定的,是对战争实际情况的反映。因此,在抗日战争中毛泽东把战略战术的理论牢固地放在辩证唯物论的基础上。他指出:中日战争双方相矛盾的基本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双方军事上的战…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中,毛泽东以其深厚的理论造诣和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对这场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战争作出了许多科学的分析和预见。其中主要的四大预见,即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是一种战略而不是战术、在敌后能建立大批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并要经历三个阶段、中国将在抗日战争中实现民族解放,都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实事求是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毛泽东科学预见的基础和根据。这一认识论和方法论要求分析问题从实际出发、从矛盾或问题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此外,在多要素多变量动态的分析中预见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也是毛泽东科学预见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解放张家口     
1945年8月23日,经过八年浴血抗战的晋察冀军民从日本帝国主义手中收复了张家口,万众欢腾,举国共庆.饱尝铁蹄之苦的张家口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重建家园,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生产.张家口成为晋察冀解放区的首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可是,正当张家口日趋繁荣的时候,1946年9月10日,蒋介石命令国民党第十一、十二战区部队进攻张家口,我军被迫进行张家口保卫战.当时,我二纵奉命在怀来以东担任正面防御.正当我东线各部队连续挫败进犯之敌,准备再歼来敌的时候,国民党傅作义部乘我张家口西线防御薄弱,集中三个步兵师及数千名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