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社会原型与转型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社会原型研究是社会转型研究理论根基的历史追问.和合本位、仪礼本位、宗法本位和土地本位构成了中国社会原型,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石和母本,在"历史时空"的延续和发展中,由于民族文化的融合及外来文明的冲击,其表现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异,但中国社会的"基因"没有发生实质性转变.社会结构的变迁是社会原型转型的重要外在因素,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四大标志构成了社会原型的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文化兴盛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标志。走进"新时代"的国家实力较量,其高端形式是文化与文明的较量,因此文化建设的成色与品质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改革发展向前推进,既需要文明自觉的不断反省,更需要文化自信的精神引领。中国在全球化遭遇前所未有的阻力和挑战时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符合全球化良性发展的时代潮流,体现了携手同行、共赢共享、造福世界的天下情怀、中国智慧和文化自信,也向世界传递了对于人类文明走向的中国判断。新时代的中国亟需通过制度正义、体制调整与实践创新等充实中华文化的实力和提升中华文明的水准,推动一个强有力的、具有最大程度文化认同与文明共识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真正形成。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化在社会转型的内部和同时,也是一个文化转型过程.文化转型一方面是社会转型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与社会转型互为表里,都经历了从被动到自觉的发展历程,其中文化转型从被动到自觉的转折标志着社会转型从局部上升到整体,从表面沉降到深层.从实际历史进程来看,越到社会转型的“深水期”,文化转型的深刻性和高难度就越发突显,价值重构的思考就越发沉重.为此,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后续探究就应当自觉顺应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潮流,分析现实国情,切中历史顽疾,从根本上实现文化转型的有效性推进.学术上则要在承认“中、西、马”各自价值的基础上,发挥马克思主义彻底科学和英勇革命的优势,形成马克思主义为主导、“中、西、马”优势互补、互动多赢的进取态势.  相似文献   

4.
《观察与思考》2018,(2):43-48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文化兴盛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标志。走进“新时代”的国家实力较量,其高端形式是文化与文明的较量;文化建设的品质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改革发展向前推进,既需要文明自觉的不断反省,更需要文化自信的精神引领。新时代的中国亟需通过制度正义、体制调整与实践创新等充实中华文化的实力和提升中华文明的水准,以构建新的社会平衡并培育更加良性的发展机制与文化生态。整合全社会的精神资源,凝聚人心并团结民众,推动一个强有力的、具有最大程度文化认同与文明共识的中华民族的真正形成,这是“中国梦”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兴盛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生态价值观的深刻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反思工业文明的产物.西方国家由于制度和文化上的缺陷和弊端,很难在世界生态价值观深刻变革中发挥引领作用.而当代中国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需要结合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中国传统文化天人调谐思想的文化优势,必然引领世界新生态价值观的建立和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潮流.  相似文献   

6.
社会转型论域下的文化冲突及其时代回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冉 《求索》2011,(5):76-77,176
社会转型是人们理解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指社会发生的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社会转型为文化冲突提供了最适宜的土壤。其间,不同文化模式以及不同文化精神之间的冲突将日益成为人们所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为此,需要构建文化自觉之模式,促使处于文化冲突中的文化主体克服和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形成一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兼容胸怀,进而形成、选择和实施正确的文化政策和文化发展模式,开展文明对话,化解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7.
建设当代中国文化,必须实现发展价值观的转变,需要张扬一种人文理性精神,奠定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应当充分吸纳东西方文明发展过程中文化精神的合理性成分,着眼于21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与世界文明发展的趋势,建立一种更充满人道、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社会.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是需要深入勘探的学术疆域,本文围绕三个基本问题提出了深化生态文明的10个思考.一是在为什么的问题上,提出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变革性反思,指出传统工业文明受到两个基本的限制,即自然资本对于经济持续增长和经济增长对于生活质量改进的限制,中国发展生态文明就是要处理好自然资本和生活质量的双重挑战.二是在是什么的问题上,认为生态文明是要用较少的自然消耗获得较大的社会福利,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是按照生态文明的原则实现传统工业文明的任务,为此需要转向循环型的新型工业化、紧凑型的新型城市化、功能型的新型现代化.三是在怎么做的问题上,强调中国生态文明需要遵循从文化到制度再到物质层面的推进顺序,提出了需要内化于生活之中的生态文明基本法则,呼吁中国的企业、社会和政府创新要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
自16世纪开始,西欧各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整个社会从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至19世纪中期工业化完成之时,历经数百年的历史发展,终于实现了这一社会转型,其特征为近代大工业生产方式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主导方式,成为占据支配地位的社会体制。在这一社会转型中,西方发达国...  相似文献   

10.
家庭是人生存的基地,是社会的细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婚姻家庭道德建设,实现家庭美满幸福,更好促进社会文明和社会稳定,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一加强婚姻家庭道德建设,是社会转型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1、当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变革时期,社会变革必然要影响到婚姻家庭的变化。婚姻家庭的嬗变,不是自然完成的。它充满着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和斗争。只有适用市场经济新观念战胜旧观念,才能实现婚姻家庭的转型。在社会转型导致婚姻家庭…  相似文献   

11.
民生的和谐与大同构成了传统中国文化内在价值与社会管理的核心要义,也确定了中国社会阶层整合实践的目标与方向,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背景下,作为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学如何面对与适应西方文明现代性潮流并探索与实践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转型与重塑的全部内容.以“理义”流变为核心的文化融通与中国社会结构的整体变迁密不可分,同时受到源自不同时期国家政权建设的影响,作为嵌入在中国社会发展历史中的核心文化思想,儒家文化已日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日常性、大众化与包容感是当代中国文化融通的明显特征,并贯穿与弥散于整个中国社会,现代性与民族性构成传统文化转型的内在目标,以文化融通为内涵社会建设将为重新认识与反思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阶层结构变迁与阶层关系整合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是在近代以来社会转型和文化变革中提出的课题。现代性成长、对资本主义的判断和传统理想向现代的转变构成了其文化前提。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在与自由主义和新传统主义共生中,把握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消除教条主义和农业社会主义的影响,探索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特殊道路,开拓出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走中国特色的社会文明发展道路,是我国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我国社会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强调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使社会生产的发展速度、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与自然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社会生产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与共同进步,推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文明发展道路,促进我国社会文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4.
社区是泛指集聚在一定地域中的人群生活、居住及生产的共同体,包括人群本身及生活、生产的环境与设施,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因此,社区文明建设也就是社会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当代中国正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一历史性转变又是处在跨世纪的发展时期。在这样的社会转型时期,文明社区建设,确是一项崭新的社会系统工程,有其独特要求、规律、原则和对策,其主要目的,是要造就一代代社会主义新人。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过程中创造的伟大文明成果,是中华文明的当代形态,也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伟大实践.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价值立场,全面统筹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特征与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重塑了人类文明的格局版图,必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以道德修养为第一要义,青少年的道德践行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维持和强化.本文以传统孝文化与青少年道德养成的相关性为切入点,阐述孝文化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传统孝文化有很多优秀的道德内容是青少年德育不可忽视并需要借鉴的,但是,当前社会转型、制度变迁,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孝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出现混乱.孝文化的当代际遇,不利于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与全面发展,因此,如何通过加强孝文化来促进青少年道德教育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历史就是这样无法预料,百年来被西方人视为贫困、落后的中国,正在崛起。但无庸讳言,崛起的中国的国家形象,还有些负面。究其原因,有西方社会的傲慢与偏见,有西方媒体的误导,也有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许多问题的拖累。国家形象塑造,固然需要借助各种传媒手段宣传,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深化改革创造一种“现实,”的文明、民主、富强的中国形象。而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往往能够回避国家形象认知方面的硬性差异,用更加柔软的方式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一、中国崛起与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8.
一、转型期政府行政文化嬗变的必然与应然在中国社会走向开放、同构与多元共生的市场化环境中,几乎所有事物的发展在其时空结构上都表现出新的延伸性与嬗变性(积极演化和消极蜕变两种可能的方向及趋势)。文化是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因而地方政府行政文化嬗变是历史的必然和现实应然的需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国因市场机制的嵌入和社会转型进程的交织,提供了政府行政文化嬗变多向度的社会基元和场域。表现  相似文献   

19.
引起国民文明素质失衡的原因有四个方面,包括现代性带来的消极影响,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宏观影响,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的影响,以及传统与现代文化冲突的影响等。从根本上说,当前国民文明素质失衡是一种历史性现象,它会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20.
"政治发展"是特指从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演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侧面:经济的全球化和政治的民主化,其核心是理性化的"现代性".资本主义就是人类发展的现代性历史形式.中国崛起的政治发展需面对现代性与民族性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由政府主导的"社会转型",而"社会转型"的关键在于通过消除体制性障碍实现革故鼎新."新"有多重维度,但主要是立足国情的"元制度创新",建构全球化时代有效克服外部冲击和内部失序的社会稳定机制,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法治体制和民主化秩序,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互惠共生、和而不同的政治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