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三国演义》研究的蓬勃发展,“三国热”长盛不衰,并日益升温,形成一种独特而富有魅力的文化现象,引起了海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 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实在太密切了。而在广袤的中华大地的诸多省、市、自治区中,《三国演义》与四川的关系又特别密切。 让我们穿过历史的风云,从头说起吧……  相似文献   

2.
历史研究中的新探索──读《司马迁评传》与《三国》王书杰1995年。我院张大可教授在传统文化研究中获得了丰硕成果.出版了多部著作.《司马迁评传。和断代史《三国》则是其力作。张大可教授在传统文化研究中,侧重于历史文献学和秦汉三国史两个方面。在历史文献学研...  相似文献   

3.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显学”,它不仅成为封建统治思想的核心,而且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定势。《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作为一位封建时代的“士”,他的精神气质,心理状态与儒家文化精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以之在《三国演义》创作中,塑造形象,评价人物这部巨著问世以来影响不衰就在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长篇历史演义,也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典文学作品之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三国演义》在中国已经是家喻户晓,就连不识字的老太太也没有一个不晓得诸葛亮、张飞、关公、曹操这些人物的,所以古人说凡有饮水处,就有《三国》的读者,加上日本、东南亚和世界各国的读者,人数之众,恐怕世界上很多文学名著都难与之比较。为什么一本小说具有如此大的魅力?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从《三国演义》的成书、流传和影响来看,都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紧密联系的。  相似文献   

5.
三国历史旅游线李霞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3个封建政权并立的局面,即魏、蜀、吴3个诸侯国并立的历史时期,它自公元220年曹丕(187—226年)代汉称帝起,至280年吴国灭亡止,共历61年。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颇具戏剧性的时代。以曹操(155—220年...  相似文献   

6.
沈雪 《人民公安》2010,(23):56-56
“男性在孜孜以求心中的理想,来实现人生的价值时.难免会遭遇挫折与失败而导致身心疲惫,此时能够安息他们受伤的心灵的.莫过于女性所给予的身心抚慰”,这样一种“母性般关怀的集体无意识”,体现在新版《三国》剧中的女性角色的爱情模式中。  相似文献   

7.
第三十九集痛失臂膀不过,马谡不大可能在被捕后逃亡,并不等于说他不会跑。因为他还可能在被捕前逃亡。大家想想,马谡写这封信是在什么时候?《襄阳记》  相似文献   

8.
刘昭民 《中国减灾》2012,(4X):12-13
<正>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一书中,有许多关于气象方面的故事,若以现代的气象学知识加以解释,配合现在的地面天气图加以佐证,可发现这些故事中对气象的描述十分符合实况,可见罗贯中对中原、华中和汉中等地区的气象知识和气候概况十分了解。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以蜀汉兴亡为主线,不仅成功地塑造了诸葛亮这个光彩照人的主角,塑造了刘关张、赵云等典型形象,而且以生动传神的文笔,描写了许多益州人士.刘备集团大体上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刘备进入益州之前的旧部,另一部分则是刘备在夺取益州的过程中和占领益州之后逐步吸收的蜀中人士.前者是刘备东征西讨二十几年才积聚起来的一点本钱,自然是蜀汉王朝的开国元勋:后者虽然归附刘备较晚,但在帮助刘备夺取和治理益州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赵璐 《前沿》2011,(24):214-216
《三国演义》的成书是广泛吸取民间传闻、说唱故事、戏曲题材以及史传内容的成果。在数百年的版本演变过程中,经过不同创作者的改订,其文体演变的轨迹清晰可循。从文体学的角度考察它成书过程出现的体式及其具体生成过程中主体精神结构的演变,将会促进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三国演义》的创作意蕴。  相似文献   

11.
“反间计”是我国古代名著《三国演义》军事谋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帅们通过精心策划和巧妙实施“反间计”,有效地配合了军事斗争,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战胜了强敌,表现出我国古代兵家高超的用间谋略。 《孙子兵法》曰:“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 由此可见,“反间计”就是利用敌人派来的间谍为我谋胜的计谋。《三国演  相似文献   

12.
小议易中天《品三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中天为何能“如日中天”呢?窃以为原因之一是因为央视《百家讲坛》节目以提高收视率为宗旨,适应了大众媒体的需要(听众乃至读者大多是对历史与文学备感兴趣而又读书不多缺乏研究的普通人),而易中天(包括非红学家的刘心武讲红学,以及颇受好评的阎崇年、纪连海讲清史等)能以他独特的视角诠释《三国演义》这部  相似文献   

13.
佚名 《今日广西》2010,(14):25-27
长达95集的新版《三国》首播虽已结束,但围绕《三国》的褒贬争论,至今没有平息。一项有关《三国》的调查,参与人数达10369人。调查中,76.2%的人看过新《三国》,其中48.0%的人看过一部分,28.2%的人几乎都看过,  相似文献   

14.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中的风云人物已经随着历史的钟声远去了,但是这些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所留给我们的启迪却是历久弥新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在今天探讨三国时代的用人艺术,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建国以来《三国演义》主题研究综述王东明建国以来,《三国演义》研究工作走过了一段并不平坦的路程。其中除政治因素外,在学术上也有相当的争论。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争论,从大量研究资料看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正统”说。持这种观点的人历来很多。他们认为,...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的群雄纷争影射了元末的社会大动荡,全书通篇都是对为君为臣者的劝诫,表达了作者对时政的干预和用世的雄心。作者借三国历史关照当下,探讨了乱世中什么样的人才能图王图霸。作者在书中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暗含作者推崇的君主观,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电视剧《三国演义》走红海内外李建国泰国最新建立的五星级的皇后花园大酒店的豪华宴会厅中,100桌酒宴顺序摆开,近千名泰国各界名流冒雨在这里欢迎来自中国的电视剧《三国演义》摄制组,连久不露面的80岁高龄的泰王叔也亲临会场。可能是出于东方人对东方艺术的偏爱...  相似文献   

18.
如何正确评价《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至今仍没有定论。近几年来,学术界就此开展了一些讨论,这是必要的,有益的。趁此机会,我也想谈些粗浅的看法。我对《三国演义》总的看法是:小说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集中地描绘了三国时代的阶级矛盾,特别是魏、蜀、吴三个军阀集团的矛盾;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当时人民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看法。这个时期的阶级矛盾表现  相似文献   

19.
我国四部古典长篇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不仅具有极大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极广的文化价值的古典历史小说巨著。它形象地反映近百年的封建割据社会中的重大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和丰富的思想、文化历史内容,它是一部集社会学、军事学、政治外交学、人才学、领导艺术学之大成的奇书。它的内容的丰富性,在中外古代长篇小说中均属罕见。深入地、多层次多角度地研究《三国演义》,对于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下省称《演义》)是一部文学作品,本不可与史书并论,但作为一部影响巨大的历史小说,旧时又有“七分史实,三分虚构”之称,因此人们也难免不从史的角度看待它;即使从历史小说的角度说,虚构固无可非议,但强调历史的具体性,亦是历史小说的基本品格。从这一理由出发,我们觉得仍有必要指出《演义》中诸多违背历史事实之处。本文试从《演义》中的地理方面指出一些显然的错误,以为《演义》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